张伐 (1919年—2001年),原名张大民,
黑龙江哈尔滨人,后迁居北平、上海。毕业于华光戏剧学校,中国内地男演员。
张伐原是
哈尔滨人,“九一八事变”后,背井离乡来到北平念书;“七七事变”后,又辗转来到上海,进入
华光戏剧专科学校,想扣开演艺之门。1940年的一天,张伐偶然从报上看到
上海剧艺社招考演员的启事,便兴冲冲地去报了名。
初试是在辣斐剧场举行的。考试那天,坐在剧场里候考的考生黑压压一片,一个个等待着叫号,然后进入考场应试。轮到张伐走进考场,考官
黄佐临顺手拿了本书,随便翻开一页,就叫张伐念;张伐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好不容易念完之后,黄考官未示可否,就叫张伐回家等通知——初试就这样结束了。
不久,张伐又收到复试通知。复试的考官有近二十名,考试内容先是回答问题,众考官纷纷提问,张伐一一作答,好比是“三堂会审”;接下来是表演话剧片断,张伐在“华光”曾排演过许多名剧片断,因此驾轻就熟,一段又一段地表演;最后是表演命题小品,张伐由于思想不够集中,自我感觉很糟——复试也就这样结束了。
张伐自以为这下没指望了,但却意外地接到了录取通知,当时的心情实在无法形容,原来应考的考生有200余人,只录取了两名(还有一位是
黄宗江),真是名副其实的“百里挑一”!
《大马戏团》是作家
师陀根据安德烈夫的剧作《一个挨耳光的人》改编的,
苦干剧团以上艺剧团的名义演出于
卡尔登大戏院,张伐在剧中扮演小铳一角。《秋海棠》则是脍炙人口的名剧,
秦瘦鸥原著,廖康民改编,
黄佐临、
费穆、
顾仲彝三大导演联合执导,
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曾亲临指导,剧中秋海棠一角,由石挥和张伐实行AB制出演。该剧在
卡尔登大戏院演出时,曾出现“万人争看秋海棠”的火爆场面,后来迁至
辣斐大戏院演出(由张伐任执行导演),还是连演不衰。《文天祥》原名《正气歌》,由
吴祖光编剧,1941年曾由上海剧艺社演出,由石挥主演;1943年
张善琨组成上海联艺剧社,亲自执导该剧,文天祥一角则由张伐主演。此剧上演于上海沦陷时期,旨在借古喻今,申张民族正气,张伐曾撰文表示:“文天祥一生可歌可泣的事迹是伟大的,演员通过这伟大也会觉得有一股正气的共鸣!”该剧连演六个月,盛况空前。《夜店》是根据高尔基的剧作《
在底层》改编,编剧
柯灵将该剧“中国化”,描写上海一家下等客店里的形形色色的“底层人物”。张伐在剧中扮演年轻豪爽而心高气傲的小偷杨七郎,和扮演老板娘的丹尼演对手戏,演技出神入化,令观众拍手叫绝。这出戏后来又搬上了银幕,杨七郎一角仍由张伐主演。
张伐的电影“处男作”是《
乱世风光》,由
柯灵编剧,
吴仞之导演,
石挥主演,张伐在片中任配角。该片于1941年由金星影片公司摄制,但影片完成时,日军已经占领上海租界,影片被删剪得支离破碎,不久又被禁演,因此影响不大。
抗战胜利后,大批话剧演员登上银幕,张伐即是其中的佼佼者,一跃成为银坛“硬派小生”。他在战后短短的三年内,一共主演了十多部影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母与子》《
太太万岁》和《夜店》,这三部影片都是文华影片公司出品,也可以说是张伐的电影杰作。
上海解放了,张伐走进了新时代,成为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主要演员。张伐深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电影演员,单有表演技巧是不够的,必须深入生活和提高思想,于是先后奔赴工厂、农村和部队,和工农兵打成一片,并积极争取在银幕上表现他们。
他在《
农家乐》中扮演农民;在《伟大的起点》《幸福》《黄浦江故事》中扮演工人;在《
翠岗红旗》《红日》中扮演解放军;在《龙须沟》中扮演洋车夫……这些银幕形象都得到观众的喜爱;与此同时,他还主演了话剧《
骆驼祥子》,在舞台上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祥子形象”。
1966年,一场浩劫来到,张伐当然也不能幸免,由于“莫须有”的罪名,他被关押了四年,去干校劳动了五年,还有……灾难终于成为过去,“文革”结束后,张伐又焕发了青春,他参加了电影《子夜》的拍摄,又在电视剧《
长夜行》中扮演了主要角色,特别使他感到兴奋的是,他应邀参加话剧《夜店》的演出。
那是1986年,为了纪念他的恩师
黄佐临从事影剧事业五十周年,话剧界举行专场演出,张伐仍旧扮演杨七郎,和他演对手戏的仍旧是四十年前的老搭档童芷苓,张伐这时候虽然已经是白发苍苍,但还是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染了头发,一丝不苟地在舞台上表演他的“绝活”。演出结束后,很多演员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流下了晶莹的泪,张伐的眼睛也湿润了。
此后,由于疾病缠身,张伐不得不远离摄影机和舞台……1993年12月12日,
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在北京向十二位“老一辈电影表演艺术家”颁发了“特别荣誉奖”,张伐也名列其中,这正是为张伐半个世纪的演艺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浪花细沙 (1983年) .... 爷爷
我们有亲人 (1979年) .... 唐书记
不老松 (1959年) .... 周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