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
广东梅兴州市境内产业带
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以梅兴华丰等地现有工业园(集聚区)为基础,以广梅产业园为核心,把产业集聚带建设成为广东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试验区。
发展定位
产城联动打造新型工业
当前,梅州把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作为“一区两带”战略的重要平台,全力打造产业集聚洼地。核心区的广梅产业园开发面积扩展到接近13平方公里,园区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正全力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其中,推进产城联动、建好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是产业集聚带建设的重中之重。
据梅州市市委书记黄强介绍,去年(2014年)底以来,围绕核心园区建设,主要抓了如下工作。一是在广州帮助下,完成规划修编。规划建设综合保税区、铁路货场物流园、创业孵化园和空港经济区。国务院已将梅州综合保税区申报材料转海关总署办理。新建水口工业园、河东工业园、水车工业园,力争每个园区今年(2015年)征地1000亩以上、平基500亩。二是加快园区周边公路建设,按一级公路、时速100公里标准启动梅州市区梅城至园区的快速干线建设,计划2017年建成通车;并推进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畲江园区至五华园区、兴宁园区2条快速干线建设,计划2016年建成通车。三是突出抓好招商引资,组建了4个招商小分队,分产业、分区域开展精准招商。广州团队进驻以来,园区新签约项目38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16个,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3个),计划投资总额约58亿元。
俗话说,“无工不富”。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丰顺县)的发展定位,就是打造新型工业。围绕这个定位,梅州市市长谭君铁表示,梅州正努力做基础性工作,包括交通和城市等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一方面我们依托广梅汕铁路梅州梅县机场汕梅高速公路兴畲高速公路,建设物流园、综合保税区;另一方面我们依托梅汕高铁畲江站,发展商务区,吸引高端人才落户产业园区,畲江站到梅州市区仅10分钟,到丰顺15分钟,到潮汕站20分钟,非常方便。同时,商务区建好后,对产业带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城融合发展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与此同时,梅州还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深入挖掘消费增长潜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方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打造梅江韩江文化生态健康旅游特色产业带;我们培育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动漫设计等新兴产业,重点推进电商产业园、电商示范基地等平台建设,全力支持企业开展跨境合作,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业务开展,发展梅州外向型经济。另一方面,我们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以梅州嘉应新区的开发建设为重点,坚持产城联动,努力提升城市产业承载力,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谭君铁强调:“对这块,希望大家关注我们几个重要的片区,一个江南新城、芹洋半岛,还有一个梅县区新城。”
项目引领
主动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关键在项目,成效也在项目。投资51亿元的粤电大埔电厂10月初首台机组点火,投资97.8亿元的五华抽水蓄能电站9月28日开工建设,投资61亿元的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将于近日动工。
为推动大项目上取得更大突破,梅州欲借力即将举行的世界客商大会,于10月12日举行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的挂牌揭幕仪式,并举行重大项目签约、动工、竣工仪式。
本届世界客商大会是经党中央、国务院审批同意,广东省保留举办的三大节庆项目之一。大会以“汇聚客商力量,共创海丝未来”为主题,积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主动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未来几年,梅州境内推进的4—5条高速、快速铁路建设,以及新梅州客都机场迁建,将全面改变梅州的地理区位,拉近梅州与周边城市的距离,使梅州建设成潮汕平原北上开拓腹地的枢纽
梅州正规划建设8条高速公路,三年之后全市高速公路将增至10条,总里程接近600公里。高铁方面,梅汕高铁这条梅州厦深高铁的连接线,已动工建设,预计2018年底建成通车。国家相关部委对广州杭州高铁经龙岩梅州龙川的线路再进行论证,如果今年(2015年)能够完成论证,预计2016年可以动工。这条路打通之后,梅州到广州的车程一个半小时,到福州、到杭州的车程也可以缩短到三个小时和五个小时以内。值得一提的是,梅州客都机场迁建已有初步方案,新机场选址向梅兴华丰产业带靠拢,向兴宁五华人口聚集地靠拢,人口辐射半径达500多万人。
管理机制创新上,按照规划,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将分区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并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
可以说,梅州正迎来了振兴发展的黄金时期,潜力无限、商机无限。
梅州市市委书记黄强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大家积极组团参会,共同交流好技术、好产品,在梅州设点办厂、投资兴业。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为企业家营造便利的服务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总体规划
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年)实施方案
以起步区建设为先导,有序推进产业集聚带的开发建设,力争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大突破、十五年大发展”,助力梅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三年打基础。至2018年,产业集聚带起步区开发基本完成,“一核四组团”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常住人口规模达到25万人,集聚效应初步体现。区域战略性交通设施启动建设,重点项目有序推进,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效益初显,重点产业集群初见雏形,培育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1个、50—100亿级产业集群2个。生态环境维护良好,园区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产业集聚带成为梅州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
五年大突破。至2020年,产业集聚带建设取得明显突破,成为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新亮点。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常住人口规模达到28万人。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初具规模,核心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培育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2个、50—100亿级产业集群2—3个。规划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基本成熟,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清洁生产方式广泛应用,园区循环化改造基本完成。核心区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人口和产业进一步集聚,产城融合格局初步形成。区域创新创业平台初步形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产业集聚带成为广东山区重要的绿色产业发展基地,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平台。
十五年大发展。至2030年,产业集聚带规划目标全面实现,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0亿元,常住人口规模达到40万人,形成2—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带成为产业绿色发展、城乡空间协调、生态文明彰显的宜业宜居新城。
《总体规划》任务分工
(一)打造“一核四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
坚持生态优先、集约高效的发展原则,采取核心区扩容集聚、外围区提质增效、组团型布局的发展模式,形成“一核四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核:包括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及周边的梅县区畲江镇和水车镇、兴宁市水口镇、五华县河东镇的带状区域。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主体,以梅江为纽带,统筹周边发展用地,构筑产业集聚带发展核心区。严格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求,着力保护区内山林水体。积极吸引制造业要素集聚,依托广州梅州对口帮扶,积极承接广州等珠三角地区城市产业转移。着力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巩固发展健康医药、食品饮料、健康医疗等产业,构建健康产业集群。加快推动综合保税区、产业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的建设,培育电子商务、科技研发、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功能。加快推进机场、高铁、高速公路等战略交通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打造汇集生态保护、绿色制造、生产服务、宜居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新城,成为梅州振兴发展的核心引擎和产业示范发展的重要平台。
四组团:着力建设梅县区、兴宁市、丰顺县、五华县四个外围产业组团,积极提升四个组团的发展质量,加强外围产业组团与核心区产业协作,实现“一核四组团”联动发展。
梅县区组团:强化与长深高速的联接,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和市区工业园产业外溢发展,重点发展新型电子、机械装备等主导产业,适当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基地。
兴宁市组团:以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为基础,在严格遵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产业发展要求下,构建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的生态型产业组团。依托现有工业基础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相关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机电制造(水电装备)、汽车零部件等设备制造业。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建设商贸物流、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等产业平台,形成对接赣闽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丰顺县组团:主动联接汕潮揭地区的机场、高铁、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发展电声电子、机电制造、饲料加工等产业,注重科技创新,壮大提升电声产业集群,打造全国电声产业基地,积极发展温泉旅游业、特色农业,推动产业协调联动,打造产业集聚带通向汕潮揭的门户。
五华县组团:依托五华县城,以原有特色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电子电器、汽车零配件、先进装备制造、五金机电、医药制造、食品饮料、家具制造、新材料等产业。主动对接广州(番禺)等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带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打造“工业新城、宜居五华”。
至2030年,产业集聚带范围内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为10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建设用地规模为65平方公里,基本满足产业集聚带发展用地需求。
产业格局
加快推进传统资源型产业提升发展,强化发展基础良好的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⒈提升发展传统资源型产业
(1)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建设优质稻、水果、茶叶、油茶、南药、蔬菜等农产品及畜产品、水产品加工基地。重点发展肉食鸡加工项目,推动饲料生产、乳制品业和肉食品工业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啤酒、果汁、茶饮料等产业,打造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2)发展竹藤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充分发挥梅州藤、竹、木、草等资源优势,依托传统工艺能工巧匠众多的有利条件,以兴宁市水口镇、梅县区畲江镇为核心,加强工艺与款式创新,大力发展融电动、电声、光源于一体的竹藤装饰工艺品,积极发展竹藤、红木等家具制造业。
⒉强化发展基础良好的先进制造业
(1)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为核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和服务配套,全力打造国家级电声产业基地和广东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一是发展环保型高端电路板产业。依托梅州高新区和梅县区产业发展组团,重点发展高密度互联多层板(HDI)、环保型绿色PCB、IC封装载板等高技术产品,完善印制电路板产业链,推动印制电路板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二是发展电子元器件产业。加快发展无污染、环保型基础元器件和关键材料,提高片式元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高频频率器件、混合集成电路、新型锂离子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形成配套完善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三是发展电声产业。加快丰顺县国家级电声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电声元件、视听设备、音响设备等电声产业。重点发展用于汽车、多媒体、高档玩具等系列扬声器及配件产品,建立健全电声元件专业配套市场,提高电声整机产品的制造能力,推进电声制造产业集群化发展。
(2)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以机电制造和汽车及零部件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产业,努力建设成为全省重要装备制造基地。一是机电制造。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大力发展电气装备、智能电网设备、水利机电、精密机械、农用机械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二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重点发展纯电动城市客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突破动力电池、电机、电源管理系统、整车控制系统等技术,扩大汽车工业的总体规模,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⒊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1)培育健康医药产业。充分发挥中药资源和生态环境两大优势,依托梅县区水车片区以及五华产业发展组团,加快传统医药产业技术创新,重点培育发展南药、生物制品和健康保健品制造产业,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知名新医药产业基地。一是现代中药。大力发展南药GAP基地,加强凉粉草、梅片树等中药原料的种植和加工技术研发,重点发展青蒿素及其复方系列抗疟疾新药等天然药物,加强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单味超微速溶饮片等新型品种的开发,推进中药产业规模化发展。二是生物医药。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速生物化学技术、生物分离技术、提纯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生物医药产业的综合实力。
(2)培育新材料产业。依托梅州丰富优质的稀土资源,重点发展新型化工材料、特种功能材料和高性能稀土材料,着重引进稀土中下游加工应用企业,推进南方稀土科技城建设。一是稀土功能材料。以稀土深加工为核心,大力发展贮氢合金、稀土永磁、发光材料、镍氢电池等稀土新材料应用产品,并在稀土催化、稀土生物、稀土医药等新兴稀土新材料领域取得突破,深化稀土新材料与LED产业对接合作。二是半导体材料。重点发展电子级多晶硅、大尺寸单晶硅、抛光片、外延片以及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蓝宝石和碳化硅等衬底材料,金属有机源和超高纯度氨气等外延用原料,高端发光二极管(LED)封装材料,高亮度、大功率LED芯片材料,石墨和碳素系列保温材料。三是新型金属材料。加大对高强、高韧、耐候结构钢、新型铝、镁、铜合金及功能稀土合金等金属新材料研发,积极发展高纯稀有金属及靶材、大规格钼电极、高品质钼丝、高精度钨窄带、钨钼大型板材和制件、高纯铼及合金制品等。四是新能源产业。积极打造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链,重点发展风能设备关键零部件、薄膜太阳能电池、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生产设备等。结合梅州节能环保产业基础,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太阳能屋顶、光伏幕墙等)、新能源汽车、风电、智能电网、绿色照明等产业。五是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环保设备制造、环保服务、资源综合利用三大领域的相关产业,包括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与土壤污染治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以及噪声与振动控制、环境监测仪器、机动车污染防治等产业。
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发展商贸物流业。着力建设粤闽赣农副产品、中药材、小商品等交易中心和大宗商品物流中心。结合机场和综合保税区建设,积极发展空港和保税物流产业,推进松棚站铁路物流中心、兴宁市毅德城、五华县物流产业园等项目的建设。
(2)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依托梅州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两大独特资源禀赋,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与特色农产品、休闲旅游、特色商贸、制造业等产业融合。借助成熟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与本地企业合作建立特色农产品销售专区。引进专业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协同发展粤闽赣区域性旅游电子商务,带动本地旅游业发展。
(3)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科技服务,提升科技服务业对产业集聚带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4)发展健康医疗产业。抢抓国家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的机遇,发挥梅州“国际慢城”、“中国长寿之乡”等品牌优势,利用本地优越的生态环境资源,发展健康体检、医疗保健、养老服务、康体养生等医疗健康产业。
(5)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农业旅游,构建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
在产业带规划建设中,梅州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主体,以梅江为纽带,统筹周边发展用地,构筑产业带发展核心区。着力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巩固发展健康医药、食品饮料、健康医疗等产业,构建健康产业集群,打造汇集生态保护、绿色制造、生产服务、宜居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新城。与此同时,推进梅县、兴宁、五华、丰顺四个外围产业组团建设。梅县组团,重点发展新型电子、机械装备等主导产业,适当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兴宁组团,重点发展机电制造(水电装备)、汽车零部件等设备制造业,积极培育现代农产品加工、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等产业集群;五华组团,重点发展电子电器、五金机电、食品加工、家具制造等产业,形成梅兴华丰产业带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丰顺产业发展组团,主动联接汕潮揭地区的机场、高铁、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发展电声电子、机电制造等产业,打造全国电声产业基地,打造产业带通向汕潮揭的门户。
地理位置
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2 07:11
目录
概述
发展定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