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系,中原、岭北地区汉族在不同时期迁徙到广东不同地区,与当地原住居民融合,形成了广东的
广府民系、
客家民系、
雷州民系、
海陆丰民系、
潮汕民系,他们各有各的脾气和本性。广东闽南民系分布潮汕、海陆丰、雷州。两宋期间汉民族的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也基本定型。自后的 800多年中,历史和传统的力量,推动岭南文化在汉民族文化的大框架内稳定地向前发 展。
广东的汉族居民,主要可分为广府、客家与潮汕三大民系。三大民系的形成,是中原汉族与岭南土著长期融合的结果。这种融合早已有之,而较大规模的融合则始于秦征岭南,经过两晋、两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来自中原地区,还包括楚、吴越、闽等岭北地区),逐渐形成了三大民系。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三大民系的人民长期各自保持其生活习俗、文化意识和性格特征,共同构成了广东文化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风情魅力,并以其各自的优势,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但是,三大民系的形成,有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文化基因、经济条件,加上语言不通,彼此之间长期缺乏正常的交往沟通,不仅民系之间社会经济、精神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就是在同一民系中,边远山区与沿海平原地区也有较大差距。
客家民系:又称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梅州、河源、惠州、韶关、深圳龙岗等地。
区别三大民系的重要特征是不同的方言,即以广州方音为标准音的
广州话,称为
粤方言;以梅县方言为标准音的
客家话,称为
客家方言;以汕头方言为标准音的
潮汕话,属于
闽南方言。闽南方言包括潮汕地区和雷州半岛地区。在全国汉语七大方言中,广东就占有三种。
广东的各种主要方言,都是中原汉族居民在向南迁移中语言分化而形成的,由于这些方言从古代汉语分化出来的时间较早,从古代汉语接受下来的许多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都保持不变,相对于汉语的其他方言来说,保留古代汉语的特点就更多。另一方面,广东古代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主要有壮、瑶、苗、畲和黎语,一般都可以统属于壮侗语族(在语言学上常被称为“台语”),这些方言在被汉语同化的过程中,本族语言的一些特点包括语音、语词和语法格式,也或多或少地为各地方言保存下来,因而使广东各方言表现不少近同之处。还有,广东各方言在近代都向海外广泛传播,华裔、华侨们大量使用广东方言,也把其所在国语言的某些特点(特别是词汇)吸收到本方言来,造成了广东各种方言都有大量的外语借词存在的情况。总之,较多保留古代汉语因素,保存有少数民族语言“底层”以及与海外语言频繁的交流,是广东方言的总体特征。
持粤方言的称为广府人,在
广东三大民系中分布范围最广,是广东风俗文化的主要代表。珠江三角洲是粤方言分布的核心地带。广东使用粤语人数约在3800万左右,全世界使用粤语人数约7000万。
持
客家方言的称为客家人。客家方言主要流行于兴梅地区、东江流域,以及在
粤北、
粤东分别与广府、
潮汕方言区交错之处。客家方言流传广泛,比较分散,广东境内纯粹使用客家方言的县市有15个,非纯粹客方言的县市约50个。广东的客家人人数在2100万,全世界的客家人数达6500多万人。
广东三大闽语区指历史上的闽南人移民广东后,主要集中定居在海陆丰、潮汕和雷州半岛这三大区域,广东三大闽语区的人,尽管大都是沿着海岸线一路南迁的闽南语人后裔,但是他们相互独立、各成一派。这种格局,至少在清代就已经形成。流行于粤东
潮汕地区的
闽方言,过去称为“
潮州话”,一般称做“
潮汕方言”,简称为“
潮语”。潮汕方言是闽南话的一个支系。
潮语使用人数约1000万人左右,加上华侨和港澳同胞,使用潮语人数约2500万人以上。此外,粤西的雷州半岛,使用的是属于闽方言的“
雷州话”,以海康话为雷州话的代表。使用雷州话的约有330万人。
广东省的汉民族居民,除了三大民系之外,还居住着不属于三大民系的其他汉族居民。由于外省籍人口大量涌入广东居住,普遍话成为一些新兴城市如经济特区深圳等地居民的主要使用语言。三大民系之间的交往较之以往更为密切,影响着广东文化的发展和整合。另一方面,粤方言也向内地和其他民系方言区渗透辐射,说明它仍具生机活力,这是粤方言区在经济上较为发达和商业活动十分活跃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