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财政是指在
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基础上实行国家调节即弥补
市场缺陷的政府财政。也就是一般西方
市场经济国家所说的“
公共财政”。《市场财政学》是系统研究和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财政原理的专门学科。它是“
市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本书称“市场财政”,与“
公共财政”属同义词。本书由
邹传教主编,魏林虬、冷明德、谭安华、王玉芬、曹建新、朱为英副主编,谢鉴泉、刘有为参编。该书1994年12月由
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指导思想,全面地分析了市场经济对国家财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的运行机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财政原理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
国家财政是不同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一般都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的。政府只在“
市场失灵”的领域才介入。因此,
市场机制不能干什么,市场机制干不好什么,这客观上决定了政府及财政的职能范围。在这种全新的经济体制下,“财政”,就其实质来说,实际上是一种“公共财政”。我们把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基础上实行国家调节即弥补市场缺陷的政府财政称为“市场财政”,也就是一般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所说的“公共财政”,这主要是为了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一切的
国家财政相区别。本书称“市场财政学”与“
公共财政学”是同义的。提出“
市场财政”一词,其与“公共财政”一词不同意义在于:“公共财政”是侧重财政的职能和功能即财政的“公共性”来定义;而“市场财政”则是侧重财政的经济基础和体制背景即财政的“经济实质”来定义。同时也考虑到理论界,既然有称“
计划经济学”、“
市场经济学”的提法,与之相应,提“计划财政学”与“市场财政学”也应是符合逻辑的。另外,本书认为,在
财政学意义上讲,“国家”与“政府”是同义的。
本书结构是这样考虑的: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财政,首先必须阐明什么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市场经济对国家财政的影响,明确财政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展开论述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税收、公债、财政投资、公共支出、国家预算、财政政策及财政体制的改革情况和运行机理。另外,由于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还将处在新旧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因此,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试图做出这样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努力阐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那些财政改革措施,是如何改革的,为什么要进行各项财政改革,即力求全面地深入地反映我国财政的改革现实情况。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按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我国政府还要做哪些改革,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改革,当然,我们侧重点是前者,对后者只是做必要的努力和探索。
1.1998年12月15日,全国
财政工作会议召开,决策层做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决定:构建中国的
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代表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并且从那个时候起,作为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目标的明确定位,公共财政建设正式进入了政府部门的工作议程。
2.该著作(《市场财政学》)在全面分析市场经济对
国家财政的影响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的运行机理,认为:在这种全新的经济体制下,财政,就其实质来说,实际上是一种“公共财政”。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市场财政”的概念,并最早以“市场财政学”命名该学科。引自
邹传教著:《
财政学研究》,理论部分,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256页。
3.公共财政实质是指市场经济财政。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就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我国是借用
公共财政这个词。以前我们实行计划经济,那时的财政是计划经济财政,改革是我国转向实行市场经济,理应转向市场经济的财政。发达国家公共财政的理论、作法、框架都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通俗地说,公共财政也就是指市场经济财政。西方发达国家公共财政理论的核心是市场失灵论。构建我国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安体富:《论我国公共财政的构建》,《财政研究》1999年第6期)
4.当代主流财政学属于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活动规律的“狭义”财政学,简单地说,属于“市场财政学”。(《新市场财政学研究》征稿通知,2017年6月30日)“新市场财政学”不是作为一个新概念,而是作为一个新的财政理论框架,新的财政学分析与研究范式提出来的。探索新市场财政学范式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主流财政学所存在解释力不强,预测力弱化问题而提出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