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份额指的是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所占的比例,也就是企业对市场的
控制能力。
横向兼并有两个明显效果:实现
规模经济和提高
行业集中程度,从而横向兼并对
市场权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行业的集中进行的,通过行业集中,企业市场实力得到扩大。横向兼并对
行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减少
竞争者的数量,改善行业的结构。当行业内
竞争者数量较多而且处于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行业内所有企业由于激烈的竞争,只能保持最低的
利润水平,通过兼并,使行业相对集中,行业由一家或几家企业
控制时,能有效的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使行业内所有企业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
(2)解决了行业整体
生产能力扩大速度和市场扩大速度不一致的矛盾。在
规模经济支配下,企业不得不大量增加
生产能力,才能提高
生产效率,但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往往是与
市场需求的增加不一致的,从而破坏供求平衡关系,使行业面临生产能力过剩。实行
企业兼并,使行业内部企业得到相对集中,既能实现
规模经济的要求,又能避免
生产能力的盲目增加。
(3)兼并降低了行业的
退出壁垒。某些
行业由于它们的
资产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并且
固定资产占较大比例,从而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很难退出这一
经营领域,只能顽强的维持下去,致使行业内过剩的
生产能力无法减少,整个行业
平均利润保持在较低水平上,通过兼并和被兼并,行业可以调整其内部结构,将低效和陈旧的
生产设备淘汰,解决了退出
成本过高的问题,达到稳定
供求关系、稳
定价格的目的。
纵向兼并是企业将关键性的投入-产出关系纳入企业
控制范围,以
行政手段而不是
市场手段处理一些业务,以达到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的一种方法。它主要通过对
原材料和
销售渠道及用户的
控制来实现这一目的。纵向兼并使企业明显的提高了同
供应商和买主的讨价还价能力。这种讨价还价的能力主要是由买卖双方的
行业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决定的,企业通过纵向兼并降低了
供应商和买主的重要性,特别是当纵向兼并同行业
集中趋势相结合时,能极大的提高企业的讨价还价的能力。
纵向兼并往往导致连锁效应,一个
控制了大量关键原料或
销售渠道的企业,可以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力的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因此,即使
纵向一体化不存在明显的
经济效益,为防止被竞争对手所控制,当一家企业率先纵向兼并时,其余企业处于防卫的目的,也必须考虑实行纵向一体化。
从表面上看,很难看出混合兼并对
市场势力有何明显影响,混合兼并对市场势力的影响,多数是以隐蔽的方式实现的。在多数情况下,企业通过混合兼并进入的往往是与他们原有产品相关的
经营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它们使用与主要产品一致的原料、技术、管理规律或
销售渠道,这方面规模的扩大,使企业对原有
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的
控制加强了,从而提高了它们对主要产品市场的控制。另一种最为隐蔽的方式是:企业通过混合兼并增加了企业的绝对规模,使企业拥有相对充足的财力,与原市场或市场的
竞争者进行
价格战,采用低于
成本的
定价方法迫使竞争者退出某一领域,达到独占或垄断某一领域的目的。由于巨型混合一体化企业涉及很多领域,从而对其它相关领域中的企业形成了强大的
竞争威胁,使一般的企业不敢对它的主要产品市场进行挑战,以免引起它的报复,结果造成这些行业
竞争强度的降低。
虽然以上三种形式的将并都可以增加企业市场的
控制能力,但比较而言,横向兼并的效果最为明显,纵向兼并次之,而混合兼并的效果是间接的。企业
市场势力的扩大有可能引起垄断,因此,各国
反托拉斯法对出于垄断目的的兼并活动都加以严格的限制,问题是有时很难确切的说企业通过兼并就是为了达到垄断,兼并的各种后果往往是混合在一起的。
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在
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进而谋求生存和发展。在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卡特尔、
辛迪加、
托拉斯、
康采恩等大规模的
企业集团,其目的是为了获得
垄断利润。近两年在欧美等国家则掀起了的大
企业兼并的浪潮,如果说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建立大规模企业集团是出于企业的自愿,那么,这一次浪潮则很难说是出于企业的自愿,更多的是形势所迫。因为随着
经济的
全球化和地区化,企业的国内
竞争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兼并主要是为了适应
经济环境的这种变化。
我国的
国有企业改革,首要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转变
经营方式,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的
管理方式和不合理的
产权结构,使企业成为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管理科学和产权科学的现代企业,真正成为
市场经济的主体,能够独立行使民事权利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但是,这只能是解决了企业自身的问题,即使上述的目的完全实现了,也只能是将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造成了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民事主体,这只是满足了企业生存的最根本的条件。至于企业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则依然有待于解决。这就像培养人才一样,我们保证他的衣食住行,使他健康成长,教会他如何独立地思考,这只是保证了他获得了与别人相同的条件,获得了与别人
竞争的前提,还不能能够使他成为真正的人才。要想使他真正成为某一个方面的人才,还必须对他进行相关的
培训,而培训内容的深浅和范围则直接取决于外部环境,即取决于社会的总体水平。例如在原始社会,要想使一个人成为首领,也许只要保证他能够有强健的体魄就完全可以了,这样在于大自然和外族的抗争中他就会得到本族人的信任,就可以成为首领,而在现代社会要想成为首领,则需要具备更多的知识。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同样也要遇到类似的问题。改掉国有企业自身的弊端不是目的,改革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求得国有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