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jīn guó。意思是古代妇女的头巾和
发饰,借指妇女。巾帼原是古时的一种配饰,宽大似冠,内衬
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裱黑色缯帛或彩色长巾,使用时直接戴在头顶,再绾以簪钗。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出自《
晋书·宣帝纪》:“ 亮 (
诸葛亮 )数挑战,帝(
司马懿 )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
词语概念
基本解释
[women in general] 古代妇女的头巾和
发饰。借指妇女
诸葛亮数挑战,帝(
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
晋书·宣帝纪》
巾帼英雄
引证解释
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
《晋书·宣帝纪》:“ 亮 ( 诸葛亮 )数挑战,帝( 司马懿 )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
《新唐书·东夷传·高丽》:“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帼。”后因以为妇女的代称。
明 沉璟 《义侠记·征途》:“须髯辈,巾帼情,人间羞杀丈夫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二班》:“媪亦以陶椀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
董必武 《武昌东湖九女墩诗》:“自求解放入天军,巾帼英雄著义声。”
称号由来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
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释源:《三国志·魏志·明帝叡传》
裴松之注引《
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
宣王。”
历史记载
出处
说解: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
蜀汉丞相诸葛亮派人给
司马懿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
巾帼是古人使用的一种首饰,宽大似冠,高耸显眼,内衬
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紧裹一层彩色长巾而成。这种
冠饰,戴在头上,罩住前额,围在
发际,两侧
垂带,结在项中,勒于
后脑。既不是于发式,也不同于裹巾,而且可以随时取下(如脱帽),也可随时戴上(只需系紧侧带)。
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才成为妇女专用。《夜读拾得录(101)·千虑一失》一文中,提到诸葛亮送给司马懿一顶巾帼,就是讥讽司马懿像个女人,不敢与蜀兵交战。司马懿当然受不了如此激将,但他并没有中诸葛亮的圈套。在汉代,宫廷贵族夫人戴帼,还算做一种礼仪。因而,巾帼遂成了妇女的代称。宋代抗金女将
梁红玉;近代民主
革命家秋瑾,人赞她们是巾帼英雄、巾帼豪杰,意义就十分明白了。
巾帼不易保存,后世早已弃用。长期以来,人们能知此词,却未曾见过实物形状。四川
彭山崖墓发掘出土一件摄裳行走状的女俑,头上戴着如冠的首饰,罩在前额,勒于后脑,形象完整,这就是巾帼。另有汉墓出土的一件哺乳妇女,头戴巾帼,也很美观。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第一巾帼英雄
如果是按照历史排应该是
妇好,
商朝著名女将。名好,“妇”为
亲属称谓。
铜器铭文中又称“后母辛”。
商王武丁之妻。出土的大量
甲骨卜辞表明,在武丁对周边
方国、部族的一系列战争中,妇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征集兵员,屡任
军将征战沙场。曾统兵1.3万人攻
羌方,俘获大批羌人,成为武丁时一次征战率兵最多的将领。参加并指挥对
土方、巴方、夷方等重大作战,著名将领沚?、侯告等常在其麾下。对巴方作战中,率领沚?布阵设伏,断巴方军退路,待武丁自东面击溃巴方军,将其驱入伏地,予以歼灭。是为中国战争史上记载最早的
伏击战。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的商代,妇好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为武丁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曾率兵镇压奴隶反抗斗争。竭心尽力维护
奴隶主阶级统治和特权,深受武丁宠幸,被封于外地,担负守土、从征的重任。
相关典故
典故1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
诸葛亮率大军远道攻打魏国,与魏国大将军
司马懿相峙于
渭南。司马懿知道
蜀军远道进兵,有诸多不便,蜀军必然急着作战求胜。于是坚守军中,想以此拖垮对方军队。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却稳如泰山,不予应战。诸葛亮便使用
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妇人之饰”,即妇女戴的头巾和
发饰,意在讽刺司马懿不敢出来,不像个男子汉。
这一招果然灵验,司马懿上表向
魏明帝曹睿请求应战,但魏明帝不同意,还派了一个叫
辛毗的臣子手持代表皇帝的杖节到司马懿军中,名义上是军师,实际是要控制司马懿。后来诸葛亮又多次到阵前挑战,司马懿忍受不了他们的叫骂嘲讽,要领兵出战,与之一决雌雄。但辛毗手持杖节立于军门,不许他出去,司马懿只好作罢。
典故2
花木兰(412年-502年),
北魏宋州虞城(今河南
商丘市虞城县)人。花木兰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花木兰的父亲去当兵。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花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
代父从军。花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花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白天行军,花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从军十二年,花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但花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花木兰回去。
花木兰的父母听说花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花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同伴们见花木兰原是
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很快就传开了。后人更将此编成歌谣广泛流传。这些歌谣最后更成为一部长篇
叙事诗〈
木兰诗〉,
巾帼不让须眉的说法并流传下来。
著名人物
【
妇好】商朝国王
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
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
【花木兰】
中国古代女英雄,以代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追封为“
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在后世影响深远。其事迹被多种样式的
文艺作品所表现,尤其是电影、电视剧多次重拍,甚至影响波及美国和全世界。
【
唐高祖女
平阳公主】(?年—623?年)唐高祖
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氏(窦皇后)的爱女。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但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在记录其事迹的《
旧唐书》和《
新唐书》中没有记载。
【
樊梨花】
唐太宗贞观年间人。与
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
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
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
兵马大元帅。
樊梨花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巾帼英雄。在薛丁山征西之时,无一例外都要讲到这样一位富有
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胆追求理想爱情的古代女子。故事说的是在大唐贞观年间,也就是唐太宗
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宝座之后,以甘肃
武威为中心的西凉国等一些西北小国不愿接受唐王朝的管辖,并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对抗。为此,唐太宗李世民决定派薛丁山前去征讨。所有关于樊梨花的传说便都发生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上。
樊梨花,美丽无双,武艺最高,天下无敌;虽受辱含冤,却申明大义,顾全大局,以德报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丽的,深刻的,她所体现的正是
中国妇女伟大的独立于世的精神。
【
折太君】(即是历史上的
佘太君),名赛花,西京大同人,永安节度使镇
府州折德扆之女。折太君自幼随父折德扆镇守府州,善于骑射,配与
北汉名将
杨业为妻。折太君生性敏慧,弓马武艺拥熟,深知兵法,辅佐杨业屡立战功,官居云州
观察使,号称
杨无敌。
【
穆桂英】戏曲及小说《
杨家将》中虚构人物。明
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和
纪振伦小说《杨家将通俗演义》中人物。原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
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
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
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
典型形象。
【
梁红玉】(1102—1135年),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见于明朝
张四维所写传奇《
双烈记》:“奴家梁氏,小字红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东京人也。”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原籍
安徽池州,生于江苏
淮安。后结识
韩世忠。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原配
白氏死后成为韩的
正妻。
特别节目
2011年“三·八”特别节目《巾帼》,通过对二十年来
巾帼建功评选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集中展示,体现了“创先争优、巾帼建功”活动在宣传、教育、激励、凝聚妇女积极参与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丰硕成果。节目将选取20年间巾帼建功标兵中涌现出来的
典型人物,以独特的视角剖析和讲述巾帼建功标兵们精彩卓绝的不凡人生,以整体的故事论据展开对
全国妇联巾帼建功评选活动的
褒赞。主持人
张越,以记录者的身份走访全国各地“巾帼建功”集体、先进个人、标兵,在镜头的真实记录下,一个个鲜活的巾帼建功标兵的形象和故事将被搬上荧幕,她们跨地域、跨行业、跨民族、极具个性、富含感情的建功经历和人生故事将是对中国女性特质最完美的诠释,同时也映射出1991年到2011年20年间
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