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
中国重庆市巫山县大巴山余脉的山脉
巫山(Wushan mountains),位于中国重庆最东部,地处江汉平原西部、四川盆地东部,为四川、湖北两地界山。北部与大巴山东部相连,南部与武陵山山脉相连,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最高峰为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境内的乌云顶,海拔约为2441米。巫山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形成演变
地质原因
地壳活动:巫山位于地壳板块结合部,其形成与地壳的抬升和隆起有直接关系。特别是燕山运动,这一地壳运动导致巫山区域的地壳从海洋环境升起。
岩石构成:巫峡地区主要由石灰岩构成,这些岩石具有垂直裂缝,经流水长期侵蚀后,逐渐崩解脱落,形成了独立的峰峦。
时间节点
侏罗纪时期:约一亿八千万年前,巫山区域处于海洋环境,形成盐岩层。末期,燕山运动兴起,因太平洋板块俯冲受陆缘构造阻隔,对巫山影响较弱,主要表现为升降,致四川盆地东缘褶皱隆起,巫山地壳上升露海,形成初期背斜,地势南高北低,向东北延伸。
燕山运动:约7000万年至一亿多年前,中国东部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即燕山运动,导致巫山区域的地壳从海洋中升起,形成山脉。同时,大巴山山脉也在此时期隆起,切断了古长江。
新构造运动:距今约4000万至300万年前,巫山区域经历新构造运动,地壳进一步隆起,高度增加至两千多米。同时,长江水流的强烈侵蚀作用形成了三峡深谷。
位置境域
巫山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地处重庆、湖北和湖南三地交界处。北部与大巴山东部相连,南部与武陵山山脉相连,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巫山山脉的南北长度约为300至400千米,平均海拔约为1000至1500米。最高峰为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境内的乌云顶,海拔约为2441米。巫山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巫山山脉以西地区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的四川盆地,以东地区是我国三大平原之一的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在过了巫山山脉后,基本上进入了长江中下游河段。
地质地貌
地质
巫山山脉位于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中的巫山复背斜区域,其形成与燕山运动紧密相关。该运动导致了大型背斜构造的形成,此背斜内部进一步包含了多个次一级的背斜与向斜构造。这些次一级构造在地理布局上延展广泛,背斜与向斜构造带的长度超过120千米,宽度介于30至50千米之间,且它们以三列相间的方式排列。
西列主要由七曜山背斜构成,中列对应巫山背斜,而东列则由黄陵背斜组成。这些次级构造不仅塑造了巫山山脉的地形地貌,还反映了地壳运动中的挤压和抬升等地质过程。
在地质构造体系上,巫山山脉是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川东褶皱带以及川鄂湘黔隆起褶带三大构造体系的交汇区域。这一交汇区域的地质活动复杂,地壳应力在此相互作用,导致了广泛的断裂、褶皱等构造现象。这些地质特征对山脉的形成、演化以及区域的地质灾害、水资源分布和矿产资源等方面均产生了显著影响。
地貌
巫山山脉位于中国地势的过渡区域,其地势起伏显著,以山峰高耸、峡谷深邃为特点,走向与长江流向一致,均为东北至西南方向。地貌类型多样,包括山地、峡谷和丘陵,其中山地作为主体,海拔较高且地势陡峭;峡谷由河流侵蚀形成,地形复杂且险峻;丘陵则分布在山地与峡谷之间,地势相对平缓。根据地貌特征和地理分布,巫山山脉可划分为不同的地貌分区,如长江三峡区域、巫山背斜山地、七曜山背斜山地以及黄陵背斜山地等,这些分区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方面各具特色。整体而言,巫山山脉南北长约300至400千米,东西宽度因地形起伏有所变化,面积庞大。其地貌特征还包括由河流强烈侵蚀切割形成的高山峡谷景观,以及复杂的地质构造,如多条褶皱和断裂带的存在。
巫山地区位于渝东南,属于峡谷型喀斯特山地区,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广泛分布着溶洞。该地区存在三大著名的溶洞,其中大庙龙骨坡溶洞尤为突出。此外,巫山还拥有腾龙洞这一大型溶洞,经过初步勘探,该洞穴总长度达到59.8千米,其中包含16.8千米的水洞伏流。洞穴的总体容积超过4000万立方米,内部构造复杂,包含5座山峰、10个大厅以及十多处地下瀑布。
地理环境
气候
巫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地区,冬季主要受北方干冷空气影响,夏季主要受南方暖湿空气控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回暖 早,但多寒潮阴雨;夏季长、气温高、降雨充足、间洪涝,但时空分布不均;秋季气温下降快,多绵雨;冬季短,气候温和少雨。全县年均气温18.4℃,无霜期305天,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181.67mm。年日照1542.2小时,最冷月平均气温7.1℃,最热月平均气温29.2℃。境内气候要素水平差异小,但垂直差异大,海拔每增高100m,年均温递减0.66℃,年降水量递增55mm。巫山年平均相对湿度67.6%。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0.7米/秒,多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2.9℃,多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5.0℃。
巫山全年适宜旅游的平均日数达238.3天,占到总日数的65.3%。巫山县境内人居环境舒适度高,达到“舒适”级别的月份为3~11月,共9个月,极为适合养生、旅游。巫山县金坪乡平均海拔1055米,是个名副其实的避暑圣地,5~9月月平均气温在14.6~24.4℃之间,夏季无酷暑。
水文
河流:巫山地区位于长江上游,拥有发达的水系,均隶属于长江水系。长江在此自西向东穿过,形成长江三峡,其中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巫峡长度约为46千米。此外,该地区还有大宁河、马渡河、红岩河、大溪河等支流。
湖泊:大昌湖是巫山地区的主要湖泊。
泉水:巫山地区分布着众多山泉,例如圣泉(孔子泉)、白小湖泉和三分水等,这些泉水清澈甘洌,有的水量稳定,不受季节影响。
地表水:长江及其支流构成了巫山地区的主要地表水资源,湖泊和瀑布也是地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水:巫山地区的地下水主要来源于降雨和地表水的渗透,储存在岩石裂隙和土层中。
土壤
巫山地区的土壤类型丰富,以中性土壤为主,仅少数土壤呈现弱酸性特征。该地区土壤分类体系包含7个土类、11个亚类,具体包括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土、石灰岩土、山地黄棕壤土以及山地棕壤等。
在农耕用地方面,该区域涵盖了8个亚类的土壤,这些亚类进一步细分为18个土属和53个土种。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区域,潮土、石灰岩土、紫色土和水稻土占据主导地位。
紫色土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平行岭谷及丘陵台地地区广泛分布,其特点是由紫色砂页岩风化发育而成,富含磷、钾等营养元素,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石灰土则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分布区,其富含钙质,对特定作物的生长有利。黄壤则多见于长江干支流阶地和低中山植被较好的地区,这类土壤具有黏重、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特点。
主要山峰
巫山十二峰根据《方舆胜览》记载,十二峰位于四川、湖北省界处的巫山、长江北岸,分别为望霞(神女)峰、翠屏峰、朝云峰、松峦峰、集仙峰、聚鹤峰、净坛峰、上升峰、起云峰、飞凤峰、登龙峰、圣泉峰。其中又以神女峰最奇。
资源状况
动物资源
巫山县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共计有423种,分别属于29目94科252属。其中,兽类有8目24科57属70种,鸟类有17目51科159属295种,爬行类有2目11科26属35种,两栖类有2目8科10属23种。此外,巫山县境内还有浮游动物59种,分属于26科45属。
巫山县珍稀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其中包括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如金丝猴、鬣羚、牛羚、白唇鹿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如鸳鸯、大鲵(又称娃娃鱼)、红腹角雉、白尾梢虹雉、绿尾虹雉、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等;以及国家三类保护动物如猕猴、穿山甲、水獭、大灵猫、小灵猫、猞猁、獐、马鹿、斑羚、白冠长毛雉、红腹锦鸡等。
植物资源
巫山县境内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据统计,该地区森林植物有156科256属417种以上,主要分布于四个自然保护区中。其中,五里坡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有7种植被类型59个群系,有维管植物196科894属2646种(另有数据为3245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3种。江南市级自然保护区则有国家级珍稀保护植物38种,归属于29科36属。
巫山县珍稀植物资源同样丰富,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如红豆杉、珙桐等;国家二级保护的植物如莲香树、银杏、鹅掌楸、杜仲、崖柏等;以及国家三级保护的植物如厚朴、楠木、苏铁、龙眼等。此外,该地区还有珍稀濒危植物保护25科28属29种,以及市、县级保护的树种多种,县内有珍稀名木古树1000余株。
矿产资源
巫山县已发现矿产有煤、石灰石、磷、铁、铜。其中煤炭分布广泛,储量1.5亿吨,煤质为低硫低灰和中硫中灰无烟煤;石灰石分布极为广泛,约占全县幅员面积60%,总储量1亿吨,均符合水泥生产工艺要求。
巫山县共发现矿产资源19种矿种(亚矿种26种),主要包括煤炭、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石煤、铁、硫铁矿、冶金用砂岩、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饰面用灰岩、制灰用石灰岩、制碱用灰岩、石膏、耐火粘土、砖瓦用页岩、冶金用白云岩、建筑用白云岩、建筑用砂岩,以及钼、钒、硒、铜、磷、矿泉水、地热等。
旅游资源
巫峡·神女景区地处长江三峡腹心巫峡段,是以峡江风光为主、自然风光与神女文化相互辉映的融合型景区,景区总面积76平方公里,核心面积5.26平方公里,主要由南、北线两大部分组成,南线以神女溪、净坛峰、神女天路片区为主,北线以神女峰片区为主,可领略“奇山异水”、“巫山云雨”、“江山红叶”、“高峡平湖”、“梦中神女”、“全景体验”六大绝景奇观。2014年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0年11月通过国家5A景区景观质量评审,2023年5月获评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2023年5月召开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誓师大会,5A创建工作正有序推进。
文峰景区位于长江三峡巫峡峡口,景区占地近千公顷,其中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5万平方米,广场面积约4000平方米,有始建于明代文峰道观遗址,林间小径、护栏绕亭穿梭,观光长廊、观景亭塔相映成趣。入园游赏,春可踏青拜佛,夏可露营歇凉,秋可登山健身,冬可观景摄影,尤其是三处千亩以上的三峡红叶,是观赏的首选去处。2017年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被誉为“CC”、“天下绝景”的巫山小三峡风景名胜景区,是“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2007年)。巫山小三峡是长江三峡最大支流大宁河流经巫山境内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的总称,全长50公里。
历史文化
地理解释
“巫山”作为山脉名词,现在主要指四川盆地东部湖北、重庆、湖南交界一带“南-北”走向的连绵群峰。是中国地形三级阶梯的代表性山脉。
山名由来
“巫山”之名源自上古时代今山西晋南一带的宗教神话巫咸山”,而不是“巫山县之山状若巫字”!随着“山西巫文化(即晋巫)”在南方的传播,中国历史上很多地方都曾有过“巫山”记载。其中,长江三峡地区的“巫山”,唐宋之前实际是指古奉节的“巴东(郡)之山”,唐宋及以后是指古奉节的“夔州之山”。
历史渊源
战国策》中苏秦游说楚威王:“西有黔中巫郡。盖郡据巫山之险,因以山名。”
东汉初年,荆邯游说公孙述:“倚巫山之固。山在楚、蜀间为巨障矣。”
《江行记》记载“自巫峡东至西陵峡,皆连山无断处,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风无南北,惟有上下。”《水经注》中记载“杜宇所凿以通江者。”《图经》中记载“巫山抗峰岷峨,偕岭衡岳,其群峰凝结翼附,并出青云。”
文学作品
从先秦到清末,历代文人在巫山留下吟咏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的古诗近5000首。其中,唐宋两代是巫山古诗最繁盛的时期,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纷纷为巫山吟诵。
汉乐府诗歌《巫山高》短小精悍,将诗人难归故里的万千哀愁之感深深融入巫山的大山大水之中,真实的展现了当时山高水阻,有家难归的社会现实。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三峡进行了逐段描述,文中既有对山川胜景的写实、地理方位的阐述,也有神化传说的记述、文物古迹的论定,最后还对长江三峡的分段和名称做出的最早论定:广溪峡(今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倾诉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唐代李白《宿巫山下》将楚文化的传说、故事和史实结合到诗中,描写猿声、桃花和绿水,从云、雨故事引出楚王和宋玉,再从宋玉联想到忠而被谄的命运,从而转合到题旨上,访古宿巫山、吊古之伤情、访旧之悲情、壮游之豪情、春游之柔情尽揽于此。
《离思五首·其四》一诗中,唐代诗人元稹用美好的景物来表达他对原配妻子的怀念,意在说明韦丛是任何女子都无法替代的。他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妻子的偏爱。虽然元稹[zhěn]在韦丛去世两年后纳了安氏为妾,但这并不表示他对韦丛的感情不真实,他续娶是为了应付生活的窘迫。元植写的诗流露出真挚的感情,表达了他对韦丛的感激和悼念之情。
宋代王安石看到诗人兼书法家的葛蕴写了一首《巫山高》后,被其诗中的飘逸洒脱所触动,于是也就此撰写了《葛蕴作<巫山高>爱其飘逸因亦作两篇》,全诗以想象之笔拓开主旨,随之又以现实比况,语言奇诡,风格飘逸,体现了王安石以文为诗的大手笔。
神话传说
巫山神女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屈原的《九歌·山鬼》和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中都有描述。而在当地传说中,她是一个帮助大禹治水、造福生灵的女神。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巫山神女,也称巫山之女。传说为南唐天帝炎帝(赤帝)之女,一说是王母幼女,本名瑶姬(也写作姚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之阳,因而为神。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女神相遇,女神自荐枕席,后宋玉陪侍楚襄王游云梦时,作《高唐赋》与《神女赋》追述其事。神女为“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美貌仙女。
非物质文化遗产
巫山三峡地区的先民为了进行祭天拜祖、择吉避凶、治病祈福等活动,逐渐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祭祀仪式。在此过程中,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音乐形式——“巫音”应运而生。巫音音乐由歌曲与打击乐组合构成,其结构主要包括九板十三腔。在这种音乐形式中,唱腔与打击乐紧密配合,腔与板的曲牌相对固定,且音乐通常在一个八度音程内展开。作为巴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巫音在2009年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巫山地区的穿扬号子,是大溪文化重要文献《百歌十八号、九板十三腔》的关键构成部分。穿扬号子(历史上亦称蛮腔)是在穿扬歌与穿扬号合唱时的称谓,单独演唱歌曲或号子时则分别称为扬歌或扬号。在日常单独演唱时,通常由女性唱歌,男性配合穿号;而在劳作应用时,则多为男女二重唱或多人合唱(包括帮腔)。
穿扬号子的主要特征包括:歌词采用七字五句结构,号词则为五字四句;其唱腔悠扬,类似于唢呐的音色;同时,穿扬号子还有早扬、午扬、晚扬以及长版、短板、长扬等不同分类。作为三峡地区的一种独特歌号组合和鼓乐合奏曲,大溪穿扬号子具有振奋人心、激发热情的作用。2014年,大溪穿扬号子被列入重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风民俗
土家族女儿出嫁时的哭嫁是一种传统习俗,包括专门的“哭嫁歌”。土家姑娘自幼学习哭嫁,过去不哭者不得出嫁,现该习俗主要保留在偏远山寨。据史书记载,土家族在秦汉时期已在此地繁衍生息,初时婚姻自由,后逐渐受封建礼教影响,包办婚姻兴起,哭嫁现象随之产生并发展。解放后,包办婚姻得到遏制,但哭嫁习俗仍保留至今。无论婚恋形式如何变迁,土家族姑娘出嫁前的哭嫁歌始终传承,表达着她们对婚姻的复杂情感。
当地特产
巫山脆李,始于唐宋年间,已有上千年种植历史,以其端庄的果形、脆嫩的质地以及汁多味香的特点著称。在巫山县长江沿线的曲尺、大溪、巫峡等多个乡镇广泛种植,成为该县仅次于柑橘的第二大主栽水果,也是县域特色效益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巫山脆李荣获“中华名果”称号,产地巫山县也被授予“中国脆李之乡”称号,并上榜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入选“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
巫山恋橙,生长在三峡库区长江沿岸,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
巫山核桃,壳薄如纸,手捏即开,果壳漂白,天然光洁,入口香脆,满口余香。巫山县核桃种植面积广阔,产量较高。
巫山魔芋,种植历史悠久,清光绪年间已有记载,品质优良,曾出口日本免检。
巫山庙党:生长于巫山县庙宇镇海拔1500米的深山中,其味甘性平,具有健脾益肺、补气生津等功效,是炖汤首选滋补材料,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开发出庙党中药饮片及旅游伴手礼。
巫山老腊肉,选用优质猪肉,经过腌制、晾晒、熏烤等多道工序制成,肉质紧实,色泽红亮,味道鲜美,具有浓郁的烟熏香味,产品远销东欧国家。
巫山雪枣,具有舒松、味甜、状如大枣、洁白等特点。
巫山翡翠凉粉,以当地特有的臭黄荆为原料,因其碧绿如翠的颜色得名,是当地特色美食之一。
参考资料
巫山.《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23:20
目录
概述
形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