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
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
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上的物质资料谋得方式。是继
奴隶制生产方式之后的又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生产方式。土地主要由地主所有,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地主肆意剥削、压迫人民,农民还要缴纳高昂的地税,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封建制生产关系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封建
地主占有基本
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地占有直接生产者农民。由于封建地主占有了社会绝大部分的土地,直接生产者就只有领租或分租地主的土地,忍受地主的剥削和奴役。在这种制度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对地主有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关系,地主可以打骂他们,有的甚至把他们随同土地抵押或出卖。但是,和奴隶制下的奴隶不同,主人已不能任意杀害他们了。
在封建制生产方式下,直接生产者一般拥有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并在领租或分租地主的一小块土地之后,建立自己的经济。这是它和
奴隶制生产方式最大的区别,也是它优于后者的地方。直接生产者有了自己的经济,生产成果直接影响他们家庭的生活和收入,这就为他们关心生产,提高
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也因为直接生产者有了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地主阶级要榨取他们,就必须通过
超经济强制使他们保持某种依附关系。
封建制度剥削
在封建制度下,地主阶级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削主要是通过
封建地租进行的。封建地租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它有
劳役地租、
实物地租、
货币地租三种形式。劳役地租是迫使生产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地主的农场或家庭进行的劳动。实物地租是地主分取农民一定份额或一定量的产品。货币地租是以
货币形式收取地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物地租逐渐取代劳役地租,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轻。货币地租在
商品货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流行起来,这时,封建制生产关系也就处于瓦解的过程了。
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并不一致。在
西欧,从 5世纪末到14世纪,长期是
领主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各级
领主由分封取得土地,让
农奴领租小块份地,以劳役地租为主,对农奴进行剥削。在中国,则自公元前二三世纪起,就逐渐确立了
地主制经济。在这种形式中,土地可以买卖,地主把土地分租给农民,对他们进行以实物地租为主的剥削。学术界对封建制生产方式的这两种基本形式有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它们是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两个发展阶段,先是领主制阶段,然后是地主制阶段,这是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的一般
规律。另一种意见认为,这两者是封建制生产方式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两种不同形式,地主制经济在中国最为典型,领主制经济在西欧最为典型。
生产力的发展
封建制生产关系是适应当时铁制工具在农业以及
手工业上的应用而出现的,铁制工具使得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生产能提供
剩余产品,成为最有效的
劳动组织形式。因而,冶铁业和铁制工具的发展对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时期
中国在
战国时代即已制成生铁、铸铁和渗炭钢,汉代冶铁和炼钢技术又有重大改进,铁制工具基本上代替了
青铜器。铁制工具的推广极有利于垦荒和
水利工程,历代有为的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视这两项事业,出现了南北大
运河和诸如都江堰等许多著名的水利设施,至今人们仍受其利。以铁犁牛耕为特征的
中国传统农业,在战国以至秦、汉时代逐步进入成型期。汉代耕犁的制造不断改进,并最早创用犁壁;至
唐代,出现了曲辕犁,由11个部件组成,轻巧灵活,完成了由二牛三人向一牛一人犁耕方式的过渡,有力地提高了
劳动生产率。在收割、排灌、加工等农具上,也都有创建。战国以至秦、汉以后,中国农业已由休耕制逐步转向连作制,加强了土地利用。在选种、施肥、水稻移栽、桑种改良上,都有显著成绩,尤其是较早地创行复种,使农业日趋集约化,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手工业也有发展。丝织、瓷器之精美早就享有盛誉,造船闻名海外,并最早使用水密舱壁。被称为“四大发明”的
造纸、
火药、
指南针、活板印刷,由中国传入西方,对
世界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
北宋时,铁的年产量达 550万斤,带动了手工业的全面发展。这时,中国在农业、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都居于世界的先列。
西欧封建时期
西欧在封建时期,受日耳曼人入侵的影响,生产力一度出现衰退。欧洲很早就使用块炼铁,但生铁和铸铁的发明较晚,限制了铁制工具的推广。从10~11世纪起,西欧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增长。大规模移民和大量开发森林、荒地,增加了耕地面积。加罗林王朝开始的
三圃制耕作法逐渐推广,可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成为欧洲中世纪的一大创造。铁制工具逐渐广泛用于农业,犁耕代替锄耕,使用二牛的无轮犁和多牛的有轮重犁,11世纪时已有犁壁的记载,13世纪以后逐渐用马代牛,提高了耕作效率。13世纪以后,园艺业品种增加,
葡萄园种植亦有发展。欧洲畜牧业一向比较发达,初以牛为主,其后马和羊日兴,14世纪起养羊业大盛,并已开始人工植草。
西欧封建社会初期大批城市在战争中遭破坏,曾出现乡村化,手工业也陷于停滞。12~13世纪以后,由于
商业和行会手工业的发展而使城市重新兴起。14世纪采矿和冶铁业有了重要发展,开始炼制生铁和熟铁。以后,西欧在机械利用方面进展颇快,15世纪已应用各种机床,水力、风力大量开发,
工场手工业勃兴。随着
商品经济和世界
市场的开辟,16~17世纪,西欧逐步过渡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这时仍处在封建社会。明清以来,
生产工具无重要改进,生产技术已日益落后于欧洲。但是,社会生产力仍有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方面,精耕细作的
小农经营达到传统农业的高度水平,推广复种,亩产
量比宋代又有提高。手工业也有发展,并出现了
资本主义萌芽。
基本矛盾
封建制生产关系是适应以个体生产和手工工具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它有利于发挥在小块土地上的小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积极作用。以土地买卖和分租制为特征的地主制经济较之以土地分封和农奴制为特征的领主制经济更有一定的灵活性,能适应较高程度的
生产力水平。但是,当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时候,无论是领主制经济或是地主制经济,这种以生产资料的封建
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最终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经济过程都是通过人的活动进行的,因而,封建制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也就表现为封建地主阶级和农奴、农民阶级的矛盾,表现为后者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斗争。这种斗争贯串于封建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在激烈的时候,就转化为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封建社会后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阶级斗争也日益激化。每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斗争,都动摇着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但是,农民代表的是以个体生产和手工工具为特征的生产力,因而,农民的起义和斗争并不能根本变革封建制生产方式。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产生,并且逐渐形成了代表新生产力的
新兴资产阶级。封建制生产方式通常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代替。
评价
对于封建制生产方式,历史上曾有不同的评价。
法国大革命以前的一些资产阶级史学家,热衷于资本主义,常对欧洲中世纪持否定态度,把它描绘成野蛮、愚昧的
黑暗时代。19世纪前期,欧洲一些浪漫派史学家又力图美化封建主义,把它说成是“和谐的”理想
社会。
马克思总结了
社会发展规律,认为封建制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尽管有黑暗的一面,但毕竟是比
奴隶制进步的
经济制度,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因而能取代奴隶制生产方式。但它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暴露了自己的局限性,而最终必将被更进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