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米酒是一种特色传统名酒,
客家人的酿酒业历史悠久,如
汀州的客家酒娘、宁化的客家水酒、
五华的长乐烧、
兴宁的齐昌白、梅县区、
梅江区的客家娘酒、
赣州的麦饭石、
龙南的
酿米酒、
龙岩的沉缸烧,都是在客家地区久销不衰的名酒。客家米酒,称为
水酒,是和另一种用
糯米酿的
老酒相对而言。那酒清淡爽口,入口香甜。
历史悠久
民俗研究者、对酒文化颇有研究的
嘉应学院中文系
郭真义老师认为,客家地区的酿酒业与毗邻地区相比,在时间上要早,在技术上要成熟。在客家地区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蒸酒磨豆腐,矛(无)人敢称师傅”。可见酒和豆腐在梅州客家人饮食中的经典地位。
客家地区酒业发达可能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我国的酿酒技术最早在
中原发端,客家人作为南迁的“中原遗民”,应该是岭南成熟酿酒技术的最早掌握者;二是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酒
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
客家人聚居地长期都是处于农业社会,而客家人自中原南下将中原先进的
农耕文明带向南方使居住之地旱涝保收,因此发展酒业有它现实的物质和经济基础;三是
客家人居住在莽莽群山之中,自然条件恶劣,劳动强度大,无论是御寒还是解乏也非常需要酒。当然在这方面文化工作者还需要做大量的考证工作。但就像广州人喜欢“叹早茶”、潮汕人钟情于“
功夫茶”一样,客家人却以能饮、善饮而在南方闻名。
千壶宴,在
客家首府——
汀州还保存着一种古老的酒文化活动——”千壶宴“。
“千壶宴”流传于
长汀县的农村大部地区,始于康熙年间,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壶寓意着福,在盛宴中,装着客家人的热情和淳朴,丰硕与祝愿。
米酒是
客家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从出生呀呀学语,到老朽寿终正寝,
米酒都一直伴随着客家人,就像是客家人的魂,亏不得,少不得。
早在唐朝客家米酒就已十分著名,在
客家首府——
汀州(现福建长汀)就有留下唐朝名相张九龄描绘客家米酒的一首诗(《题谢公楼》)。
正宗客家米酒采用客家地区特有高山泉水、优质糯米、客家传统工艺酒曲等原料。
唐·张九龄
红泥乍擘绿蚁浮,
玉碗才倾黄蜜剖。
适合的日子
结婚,客家人对孩子的终身大事——结婚很看重,父母在孩子还未结婚之前一年就要先定婚,定下之后便回家准备婚宴甜酒(即客家米酒)寓意着孩子的婚姻甜甜蜜蜜。
满月,客家人有一个很隆重的
礼数,就是亲朋好友的家里有人生了娃崽要去送
姜酒(详见:龙南浆酒家礼)。带上一壶上好的
米酒,还有娃崽用的帽子、围兜兜、肚兜和连袜裤到亲朋好友家去祝贺。娃崽满月后,生了娃崽的人家要做满月酒回敬亲朋好友。
大家热热闹闹,说着有关娃崽的吉利话儿,喝酒猜拳,整个围屋就像一缸煮沸的米酒,飘荡着浓浓的醉人的香味。产妇在月子里的主要食物就是煎蛋煮酒。把姜炸香,放些红糖,和煎好的蛋放在米酒里煮开,香喷喷、甜滋滋的,吃了大补,还去寒气,不得月子里的病。米酒养人,一个月子坐下来,小妇人养得白白的,胖胖的,见了客人还很不好意思,嘴里不断自嘲地说着:“壮了,壮了。”那小娃崽更是像喝醉了酒似的,小脸蛋白里透红,鲜嫩可爱。
春节,客家人的米酒醇厚为底,清香扑鼻,甜腻入口,让人心醉肚明。客家汉子喝酒都是用碗豪饮。特别是在春节,从初一喝到十五,喝得天昏地暗,好像要把一年的辛劳忘得干干净净。不过你不用担心,没有事的,米酒不伤头。腾云驾雾,通体舒泰,躺在温暖的被窝里醉一觉,也是客家汉子的一大享受了。
添丁,添丁是客家传统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一,上一年添丁(生儿子)的人就会宴请全村的男女老少在祠堂里摆酒席庆祝。有的在初一,有的在初二。添丁酒就是客家人自家酿造的纯粮米酒
客家米酒的作用
客家人的
米酒除了饮用外,还可以放菜,做成好些米酒食物系列。鸡鸭鱼肉放点米酒,既可以去掉腥味,还可以使菜的味道醇厚起来,特香。酒糟制成的
酒糟鱼、酒糟辣椒、酒糟
红薯干的味道更是诱人。
当年,日子清贫,在青黄不接的季节,这些都绝对的是佳品。田间劳动回来嚼一块酒糟红薯干在口,让你忘掉生活的劳累。
客家米酒甘甜芳醇,能刺激
消化腺地分泌,增进食欲,有助消化。
糯米经过酿制,营养成分更易于人体吸收,适合所有人食用。特别是中老年人、孕产妇和身体虚弱者。
用客家米酒炖制肉类能使肉质更加细嫩,易于消化。客家米酒还有提神解乏、解渴消暑,促进血液循环、润肤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