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汉语词语。拼音:wán měi ;指具有所有必需的或令人满意的要素、品质或特征,没有
漏洞和
缺陷。
宋
司马光《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至于庐舍饮食,无不尽心为之驱处,使皆完美。”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四折:“这梳上对嵌处,微显纤丝文路,终不如
天然完美。”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只因一句戏言,致得两边错认,得了一个老婆。
全始全终,比前话更为完美。
徐迟《牡丹》三:“魏紫已完美无缺。她成熟了。年纪轻轻,她已能侧身于大艺术家的行列之中,而无愧色。”
《
金瓶梅词话》第七二回:“我没有箇不替你说的,我从前已往,不知替人完美了多少
勾当。”
「完美」含有丰富的意义,却又不易指实,大致说来,可以勉强做几个说明。其一是「完美」意味着一种理念或理想的充分实现;其二是符合一个客观的标准;其三是符合主观的要求,使人完全满意;其四是
客观事物最高价值;其五是从反面说,没有任何缺点的,可以称为完美。认为自然的完美是和谐;人类世界的完美,是世界大同,人的完美的状态是「内圣外王」,或理想中的「大人」,如〔
易经〕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孟子叙述人的几个等级是:「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在西方从
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以来, 对人的完美即以符合
道德理想和
道德律为准。
犬儒学派和
斯多噶学派也从最高的人性之善衡量完美。康德 (I. Kant)认为人是道德的存有,人的绝对价值或完美即在实现此最高的目的,但却并不容易完成。新亚里斯多德学派也以完美为人的理想,情感并非内在或长久的非理性作用,如此说,完美便有实现的可能。宗教哲学以为人在世代绵延中,逐渐加入神性,最后达到人性的完美,也有可能。喀尔文和路德教派相信人的完美和神的完美虽有分别,以人的完美为一相对的标准,而非神的绝对,也可衡量人类性格的完美。
在美学领域中,「完美」可指事物的完整或没有缺陷,如一棵完美的树指的就是一棵具有所有树的特徵的树;可指物品或作品完全符合客观的标准或主观的要求;或指物品或作品表现了期望的特质时,即是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