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实之谓美是孟子提出的
美学观点。意谓个体通过自觉的努力,把他所固有的仁义等善的本性扩展贯注于全人格之中,并表现于外在的感性形式,即成为美的人。《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汉赵岐注:“充实善信,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
(《孟子注疏》)孟子将个体人格分为善、信、美、大、圣、神六等,认为美的人必须具有仁义道德的内在品质,并表现充盈于外在形式,这一美学命题发展了孔子关于美与善
内在一致性的观点,对后代学者影响颇大,西汉扬雄提出:“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以其弸中而彪外也.”(《法言·君子》)北宋张载明确提出“充内形外之谓美”(《张子正蒙·中正》),认为美不单要有善的或好的内在品质,还应有文采可观的生动形式表现。清焦循亦云:“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故容貌硕大而为美。美指其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