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铭武(1889年9月—1932年1月19日),辽宁抚顺人,1916年参加讨袁革命军(
讨袁军)。1919年改编为东北军陆军第十六师,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1924年充任河北
昌黎县警察局长,
直隶(今
河北)临、抚、昌、卢、迁五县警备司令部上校参谋长兼地方保甲团团总。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孙铭武积极动员乡民亲友举旗抗日,打击日本侵略者。1932年1月,成立辽东血盟救国军,迅速发展到一千多人,公推孙铭武同志为总司令,同年,孙铭武同志被汉奸
于芷山杀害。
孙铭武,原名孙明武,字述周,1889年生于辽宁省清原县中寨子村。家中有良田百亩,是当地的大户人家。1908年,孙铭武考入
兴京(今
辽宁省新宾县)警官教练所,毕业后曾任兴京县四区区官兼地方保甲团团总。1916年,在
千金寨协助张榕组织辽东护国军参与“讨袁”。1915年任清原罕羊区区官,兴京东昌区区官。1919年任奉军第16师工兵第3连连长,后晋升第3营营长。1924年任吉长镇守使第8旅运输队中校大队长,不久充任昌黎县警察局局长,直隶临、抚、昌、卢、迁五县警备司令部上校参谋长。
当时,军阀的残害使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面对这样的现实,已经是军方要员的孙铭武毅然辞去了军职,在沈阳开办福兴旅馆。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在中华大地上肆意侵略,致使衰鸿遍野、民不聊生。身在沈阳的孙铭武见此惨状,与孙铭久、孙铭宸商量后,决计动员村民、亲友共同抗日,并在起义前夕于自家的中寨子村孙家大院创作了我国最早的一首义勇军军歌――《血盟救国军军歌》。
抗日队伍成立后,孙铭武率部从清原赶到大苏河与李栋材部会合,共400余人。在大苏河城隍庙内,张显铭诵读抗日誓文,并把一支手枪置于香案,孙铭武、李栋材、张显铭齐说:“侦有二心,弹穿我胸。”孙铭武还指出:“与其坐以待能,不如起而杀贼,民族兴亡在此一举。”并在庭柱上写下“血盟救国军”五个大字。大苏河血盟誓师后,孙铭武、孙铭宸和张显铭等人,先后分别到兴京、柳河、通化和桓仁等地,秘密联络各界人士共同抗日。兴京县公安大队队长也暗中给予支持,这使得辽东血盟救国军队伍迅速壮大,很快威胁到辽东地区的日伪政权,而且由于这支军队纪律严明,坚决不动百姓一草一木,深得当地居民的拥戴。然而,汉奸卖国贼、东边镇守使、省防第1旅司令于芷山用尽一切手段企图瓦解血盟救国军。1932年1月初,于芷山通过假意合作骗得孙铭武等20名救国军军官及护兵百人来到三源浦,并于当夜在三源浦西门外把孙铭武等20名救国军军官全部杀害。临刑前,孙铭武写下遗书,嘱附自己的孩子说:“父今为国而死,吾子必继父志,父死九泉瞑目矣。”面对敌人,他毫不畏惧,慷概赴死,时年43岁。
新中国成立后,为扬先烈、慰问忠魂,中央人民政府为孙铭武颁发了烈士证书和光荣纪念证。清原县人民为缅怀先烈和铭记孙氏兄弟的抗日业绩,在烈士的家乡南口前镇南三家子为他们立了忠烈碑
2014年为进一步继承先辈遗志,弘扬
抗战精神。2014年12月9日,由抚顺市社会科学院发起,清原县委宣传部承办的“《国歌》素材诞生地研讨会在清原召开。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辽宁省政协顾问赵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良玉,县政协主席周国尧,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贵宾,副县长张勇、孙铭武、孙铭宸烈士的后人以及市社科院及县相关部门的领导等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人员对烈士孙铭武、孙铭宸等人创作的《义勇军军歌》相关史料进行了研讨,一致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义勇军军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母本”,基本确定《国歌》素材诞生地就在清原。
清原县政协主席周国尧在会上向当年在民族危亡的情境下,带领家乡人民抵抗日寇的孙铭武、孙铭宸等先辈致敬,同时向与会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说,正是因为孙铭武、孙铭宸等无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点燃了整个民族的抗日情怀,以一首悲壮的《义勇军军歌》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做为一个清原人倍感自豪与骄傲。我们要继承先辈遗志,弘扬优良传统,为建设美丽中国
添砖加瓦。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资料显示,孙铭武在起义前夕(1931年10月),在自家的中寨子村孙家大院,创作了一首义勇军抗日军歌《血盟救国军军歌》,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义勇军军歌:
不只是《血盟救国军》军歌,其后辽宁大地
风起云涌的义勇军军歌都与“义勇军进行曲”有着或多或少的相近之处。义勇军歌号召军民抗日,为义勇军的发展壮大起了推动作用,义勇军威震辽东。在新宾、清原、柳河、通化、桓仁等地,队伍不断扩大,到1932年1月已发展到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