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男,汉族,1929年4月8日出生于辽宁省
复县(今
瓦房店市),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第七、八、九、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卫星导航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开创者之一。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29年4月8日,孙家栋出生于辽宁盖县(后划归
复县,今
瓦房店市)一个中学教师家庭。3岁时,随父亲迁居哈尔滨。1935年,开始上小学,但因天生左撇子,仅上学两周就被学校劝退。为此,他开始在家中练习使用右手,后回到营口上小学。1942年,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希望成为桥梁工程师,但中途因战争被迫“失学”。1946年9月,考入锦州大学。1947年冬,受战事影响,回到沈阳。在沈阳时获知哈尔滨已解放,随即转道前往哈尔滨。1948年9月,在通过资格审查后,进入
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
俄语,后转入汽车系。1950年元宵节,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到哈工大招人,孙家栋当即报名参军,同日,转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1951年,因品学兼优,被派往苏联
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1956年8月,在留学期间,加入
中国共产党。1957年,毛泽东访问苏联,在
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学生,孙家栋在现场聆听了讲话。1958年,以全优成绩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毕业,获得斯大林金质奖章。
研制导弹
1958年4月,学成归国的孙家栋,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前身)导弹总体设计部,从事导弹研究,并直接参加了苏联“P-2”导弹的仿制和改型设计工作。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一夜间带走所有资料,已经担任导弹型号总体设计室主任的孙家栋和所有同事一起攻坚克难。1960年9月,中国成功用自己生产的液氧和酒精作为导弹的氧化剂和燃烧剂,把苏联制造的“P-2”导弹发射上天。同年11月5日,他参与的中国第一枚仿制近程导弹“东风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自此拥有自己制造的导弹,填补了导弹领域尖端武器的空白。此后,孙家栋的才能逐渐引起时任五院院长
钱学森的注意,不断“加码”工作,进行培养。1964年,孙家栋被任命为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程战略导弹总体主任设计师,并挑起导弹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研究室主任的重任,之后,又升任为总体设计部副主任。1965年2月,中央专委决定对中近程地地导弹进行改进,以增大射程。孙家栋领导的一院总体设计部及有关分系统设计单位用时半年多,即完成中近程地地导弹的改型工作。从1965年11月起,改进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导弹试验基地连续进行多次飞行试验,均获成功。此外,1965年3月,中央专委还批准并下达研制液体中程地地导弹的任务,孙家栋作为导弹总体设计部技术负责人主持了总体方案论证和总体设计工作。1966年10月27日,他参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
东风二号”携带原子弹从甘肃酒泉发射,准确命中新疆罗布泊的目标塔,标志着中国成为具有核打击能力的国家,并走完中近程地地导弹研制的全过程。
研制卫星
1967年,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将孙家栋调入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担任中国首颗卫星总体技术总负责人,领导“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孙家栋自此由火箭领域转向卫星领域。来到空间技术研究院后,孙家栋提名
戚发轫、沈振金等18人,组建成首批队伍,这18人成为了后来中国卫星发展史上有名的“航天卫星十八勇士”。1970年4月24日,在经过数年的艰难攻关,孙家栋领导研制的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5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1970年5月,孙家栋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二颗人造卫星“
实践一号”卫星总体技术方案,方案设计充分继承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和经验,充分应用了已有预研成果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同时简化了卫星研制程序。“实践一号”卫星于1971年3月5日发射成功,原设计寿命为一年,但实际上电源、热控和遥测等系统在轨道正常运行长达8年之久。这项成果在国内和国际曾引起广泛注意,为中国研制长寿命卫星奠定了基础。该星是中国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
早在1968年4月,孙家栋参加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时,就同时担任了中国第一颗
返回式遥感卫星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卫星总体方案技术设计,并领导解决了一些关键技术和试验问题。1970年3月至1973年1月,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进入初样研制阶段。1973年1月,转入正样研制阶段。1973年4月,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正检星开始进行为期8个月的噪声、分离冲击、热真空和整星振动试验,根据试验数据,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又制定了若干改进措施。1975年11月26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尖兵一号”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11月29日,卫星回收舱安全降落并回收成功。至此,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从轨道上回收卫星技术的国家。孙家栋是该卫星的总设计师。
1976年,孙家栋被正式任命为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几年后升任为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他相继担任了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的第一颗资源监测卫星等多颗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或总设计师,参加并领导了中国第二代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工作。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同步试验通信卫星“
东方红二号”成功发射升空,在进入静止轨道时,突然发生卫星上蓄电池热失控现象,卫星危在旦夕。在进入远地轨道时,身为总设计师的孙家栋亲自指挥卫星的调姿,对卫星姿态调整5度,最终化险为夷,卫星准确定点在东经125度的赤道上空。5月14日,这颗卫星正式交付使用,信号覆盖中国全境,中国中央电视台实现了第一次的电视直播。之后,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开始相继发射成功。
国际交流合作
1976年12月,孙家栋以中国航天专家的身份,随团赴法国、联邦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航天部门考察访问,了解欧洲空间技术的发展水平。此后,他开始频繁地参与国际交流活动。通过一次次对外接触,他增长了见识,在国际上树立中国航天大国的思路逐渐充实。1978年,任七机部五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1984年,孙家栋被派往德国访问,帮助中国与德国签订一个航天合作协议书,并成功获得向德国多个卫星高科技企业派员学习的机会。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庄严宣布:中国的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对外发射业务。同年,孙家栋升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总工程师、副部长。从此,他更多地作为中国的谈判代表活跃在国际航天界。
1988年11月,经与美国休斯敦公司谈判,中国签订了用“长征二号E火箭”发射澳大利亚两颗通信卫星的合同书。1989年1月,同中国香港亚洲卫星公司签订了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合同书。但休斯敦公司告诉中方,只有美国政府发放卫星许可证,才能履行合同。此前,美国政府提出,中美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卫星发射服务协定以后,他们才能发许可证。为此,中国航天部等部委组成中国代表团,由孙家栋任团长,于1988年10月中下旬,在北京举行第一轮谈判,最后确定,双方签署3份协议备忘录。12月7日,孙家栋又率领中国代表团赴华盛顿谈判,12天后签下3份备忘录。一个月后,中美又签署正式的“关于卫星商业发射服务”的协议书。孙家栋多次奔走于北京和华盛顿之间,进行多项谈判。1990年4月7日,“亚洲一号”成功发射升空。此后,中国陆续为法国、巴基斯坦、德国、巴西等提供火箭、卫星服务。
建设北斗系统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自主建设“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1993年,孙家栋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1994年12月,被任命为“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对北斗系统,作出多项重要决策,主持解决多项重大工程技术问题。2004年5月,又被正式任命为“北斗第二代与导航卫星”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国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建设任务,以及北斗三号立项和论证,探索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卫星导航发展道路,为北斗三号系统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指出,北斗一定是要大力发展,从当前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看,这种民族的产业和平台一定要自主,只有自主,才能可控。
实施探月工程
2000年,时任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的
栾恩杰多次找到孙家栋,谋划中国航天发展的战略思路,之后,两人又找来
欧阳自远院士,一起切磋谋划探月工程实施的事情。2004年1月,中国绕月探测一期工程正式启动,并命名为
嫦娥工程,孙家栋任总设计师。“嫦娥工程”分“绕、落、回”三步走,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人探索月球的序幕。2010年,“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对中国深空探测能力进行了验证。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发射,实现中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首次实现人类在月球背面软着陆;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正常工作,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顺利完成互拍,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孙家栋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领导卫星研制和发射的技术管理工作,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使中国成为少数几个拥有相关技术的国家。
他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等3个中国第二代应用卫星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负责3个工程大系统的总体设计、技术决策和技术协调,主持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问题,3个卫星航天工程均取得圆满成功。
他担任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代和二代工程总设计师,作了多项重要决策,主持解决多项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
他是中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提出了2020年前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他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提出了工程研制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工程目标和工程总体方案,对工程各大系统的技术途径作出重要决策,主持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问题。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发射,在一年工作寿命内实现了全部工程目标与科学目标,并实现可控撞月。中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获得圆满成功。
孙家栋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
出版著作
人才培养
孙家栋认为,航天是协作的行业,单兵作战不可想象。为此,他建议国家重视航天人才团队的培育,注意人才的接续性,行业的交叉性和人才相互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
孙家栋十分重视人才培养,通过航天工程实践,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航天科技人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忘我工作
孙家栋曾多次因为过度劳累晕倒在工作岗位上。1975年11月,为了顺利回收返回式卫星,他日思夜想,晕倒在现场;1994年,他率团与美方商谈卫星发射合同,经过三天的艰苦谈判,签署备忘录之前,曾晕倒在谈判间。
人物评价
孙家栋是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评)
孙家栋,两弹一星”元勋,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绕月探测工程技术总负责人,从事航天工作60多年,为中国空间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共和国勋章颁授现场评语)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词)
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2009年
钱学森写给孙家栋80岁生日的贺信)
不管孙家栋岁数怎么样,或者身体怎么样,他主管的、他负责的这些大工程的发射任务,他都到现场去。不管是更细碎的工作,或者说更具体的工作,他都是勇于承担自己的这一份责任,勇于承担工程的风险,这是他人生一贯秉持的这种态度。(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
陈闽慷 评)
孙家栋无疑是一位战略科学家,总能确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在困难面前,他绝不低头;在责任面前,他又“俯首甘为孺子牛”。(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首席科学家
叶培建院士 评)
他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新华社评)
孙家栋为中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中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评)
人物影响
行星命名
2011年12月1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第77508号公报,将第148081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
孙家栋星”。2021年6月4日,孙家栋小行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
影视记录
书籍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