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隶属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中国主要的
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研制基地,中国空间事业的骨干力量,主要从事研究、探索和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参与制定国家空间事业发展的规划;研制各类航天器及地面设备等。
历史沿革
前身
1958年8月21日,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
1965年6月29日,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成立。
1966年,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建立。
1967年初,
聂荣臻副总理在向中央呈送报告,提出了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建议,并于8月成立了空间技术研究院筹备处。
1967年11月,国防科委批准了由
钱学森、
常勇领导下的空间技术研究院筹备处提出的研究院编制方案,确定了研究院的任务以及各组成单位的方向、任务、分工等。
成立
1968年2月20日,由
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自动化研究所、力学研究所分部、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电工研究所、西南电子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
兰州物理研究所、北京科学仪器厂、上海科学仪器厂、山西太谷科学仪器厂、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原上海机电研究院、现五院508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第三研究所等单位从事空间飞行器研究的力量为基础进行组建,正式成立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钱学森任第一任院长。
1968年底,研究院下属总体设计部、空间控制技术研究所、空间电子技术研究所、空间物理及探测技术研究所、电火箭研究所、宇宙医学与工程研究所、真空技术研究所、北京科学仪器厂、上海科学仪器厂等12个单位,共计员工8570人。
1970年4月24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功研制并发射了中国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开创了中国探索外层空间的新纪元。
1973年7月24日,研究院正式划归
第七机械工业部。
1975年11月26日,研究院研制的中国第一颗
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2年3月8日,
第七机械工业部改称为航天工业部,研究院归属航天工业部。
1984年4月8日,研究院研制的中国第一颗试验
通信卫星——
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
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1988年4月9日,国务院撤销航空工业部和航天工业部,组建
航空航天工业部,研究院归属
航空航天工业部。9月7日,研究院研制的中国第一颗
极轨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发射
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
1999年5月10日,研究院研制的中国第一颗现代小卫星——
实践五号发射成功,中国第一个小卫星公用平台---CAST968正式形成。
1999年7月1日,经
国务院批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式成立,研究院归属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1999年10月14日,研究院与
巴西空间院联合研制的第一颗传输型
遥感卫星资源一号发射成功,被誉为高科技领域“
南南合作”的典范。
2000年10月31日,研究院研制的中国第一颗
导航卫星北斗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导航定位卫星的国家。
2003年10月,研究院研制的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
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7年10月,研制并发射的中国首颗
月球探测器,成功进入
环月轨道,实现了空间技术的新跨越。
2008年7月18日,通信卫星事业部在北京正式成立。
2008年9月,研制发射的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实现了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实现了新的重大突破。
2008年10月14日,动力行政保障部正式挂牌成立。
2009年8月22日,北京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成立。
2016年2月,508所国家级“空间光学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被正式授牌。
2016年9月15日晚22点04分,研制的
天宫二号成功发射。
2016年10月17日7点30分,研制的
神舟十一号飞船搭乘
长征二号F Y11运载火箭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顺利将中国两名男航天员
景海鹏、
陈冬送入太空。这是中国实施的第六次载人飞行任务。12月,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成为航天系统内唯一一家获得国际学历教育资质的单位。
2020年12月18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揭牌。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根据2021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拥有职工20000余人,全院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2100余人,其中包括
中国科学院和
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2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9人,11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和4100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王希季、
闵桂荣、
屠善澄、
戚发轫、
张洪太、
李得天、
李明、杨孟飞、杨宏等
科研部门
根据2021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有7个产业基地,有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个。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空间光学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业控制机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光学超精密加工技术创新中心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真空低温技术与物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空间微波基础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空间环境材料行为及评价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可靠性与环境工程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表面工程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空间智能控制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真空低温与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表面工程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航天器环境工程与可靠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微低重力环境模拟技术重点实验室
质量检测中心:
合作交流
根据2021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先后与
俄罗斯、
法国、
巴西、
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宇航公司及空间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2007年实现了首颗商业卫星出口,持续开展了整星和宇航服务出口等业务。
2016年5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与英国Surrey大学签订了合作意向,形成了人员派访协议。年内,研究院与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嘉兴市政府等用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出口转让项目巴基斯坦星箭连接解锁装置技术等。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根据2021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研究、探索和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参与制定国家空间事业发展的规划;研制各类航天器及地面设备等。主要有:
2016年,研究院研制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16年度世界25项最佳发明之一,成为首次入选该榜单的中国航天器产品。12月11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中国探月工程探测器系统项目获得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
根据2021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部分获奖概况如下表所示:
截至2015年8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的主承包商,中国
返回式卫星系统唯一的主承包商,中国
气象卫星任务的联合承包商之一,中国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承包商之一(另一家为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已成功发射并回收了24颗
返回式卫星、7艘无人与
载人飞船、13颗
通信卫星、2颗海洋探测卫星、10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7颗
气象卫星。
学术期刊
《
空间电子技术》于1971年创刊,刊名为《国外空间电子技术动态》,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0四研究所(对外名称: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主办的技术性刊物,1975年更名为《
空间电子技术》。期刊被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
《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办,于1981年6月创刊的,期刊获得航天系统优秀科技期刊奖励5次;国防系统优秀科技期刊奖励两次;北京市优秀科技期刊奖励一次;1997年《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在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组织的全国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二等奖;2000年入选“
中国期刊方阵”和“
双百期刊” 。
《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美国“剑桥科技文摘”(CSA)核心源期刊;《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被收入《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被列入航空航天类统计引文源;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源期刊”;入编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统计源;被国内外多家文摘和检索系统收录,成为中国空间技术领域知名期刊。
《
真空与低温》杂志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学术与技术类刊物。1982年创刊,1995年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95年被列为国家级工业技术类核心期刊,2009年被收录到“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导弹与航天文摘》、《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入选期刊。
《
航天器工程》期刊于1992年由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创办,2006年10月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公开发行,2007年开始公开发行,双月刊。期刊是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国际太空》是由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指导类情报性月刊。
《卫星应用》是由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指导类月刊。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9月,研究院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个,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博士后流动站:电子、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教学成果
截至2011年5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已为中国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1900余人,在读研究生300余人。
2016年8月14日,研究院神舟学院研究生王浩、魏久哲、方世兴、安然和种婧宜同学组成的“WeSat”战队以题为“Design of the Shared ‘Artificial Lunar’ Calibration Satellite”的创新设计获得了“2016年中俄大学生小卫星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所获荣誉
2020年11月6日,获得“第五届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称号。
2021年7月,入选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标杆企业名单。
文化传统
标志以直线、圆、字母为设计元素,以“箭头”为设计主题。箭头象征航天产品冲天而起,体现航天主业特征,同时也寓意航天人奋发向上和航天事业蒸蒸日上;箭头又像一个“人”字,寓意集团公司以人为本、团结协作的理念;三个同心圆象征三个宇宙速度,传达出航天的产业特征,同时三个同心圆由内而外圆环线条粗细、薄厚渐变,表现集团公司不断开拓、发展、壮大的势头。
上有中文简称(即“中国航天”)和英文简称(即“CASC”)的字体为集团公司以大黑字体为基础进行设计的专用字体。右侧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英文字体。
航天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