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善澄(1923年8月12日—2017年5月6日),浙江嘉兴人,
自动控制技术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主任。
人物生平
1923年8月12日,屠善澄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
1938年春,随家人逃难到上海;同年8月,考入江苏省立上海中学高中。
1942年夏,转学到上海大同大学,选择了电力专业。
1945年夏,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前夕,屠善澄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电机工程系,后担任交通大学助教两年。
1948年,赴美留学,进入康奈尔大学主修电力系统专业。同时,在美国还读了自动控制和应用数学课程。
1949年夏,在美国的一家电力公司做暑假工。
1951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电气工程系硕士学位。
1953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电气工程系工作,担任助理教授;同年获博士学位。
1956年,放弃康奈尔大学的教职,带着妻儿回到中国,加入了正在筹备阶段的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
1968年,调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调任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科技委主任。
1987年2月,被任命为“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1988年1月后,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职副主任。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5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屠善澄在试验通信卫星研制工作中,主持控制系统研制和飞行试验全过程。在通信卫星飞行试验过程中,提高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轨道的高度及解决了第二颗试验通信卫星蓄电池过热故障控制系统。试验通信卫星控制系统运行4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超过设计寿命。
1968年至1970年,屠善澄负责曙光号载人飞船控制系统的研制。1970年至1984年从事试验通信卫星研制工作,主持试验通信卫星控制系统研制和飞行试验全过程。领导并分析中国发展载人航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中国发展载人航天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屠善澄担任“
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为“东方红二号”的研制和顺利发射做出了突出贡献。
屠善澄带领科技人员对中国国产电子管及极化继电器等元器件做了大量测试、筛选等工作,在此基础上研制出DMZ-2,DMZ-4电子模拟计算机,满足了中国当时电子模拟计算机的需求,为后来的多种电子模拟计算机包括J331巨型机的研制奠定了技术基础。
屠善澄提出了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的控制采用自旋稳定的方式起步,配合喷气或磁控作姿态调整,为后来中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控制系统提供了参考。提出在处理发展载人航天与应用卫星的关系时,两者应密切结合、相互补充的观点,同时指出载人与无人自动化相结合开发利用空间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为载人航天的技术发展、经济可行性论证和最终确立载人飞船项目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 提出了姿态控制方案,并和其他同事一起在解决卫星关键部件等问题上,成功研制出有中国特色的空间润滑系统,奠定了中国在空间润滑方面的研究基础。
据2017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馆网站显示,屠善澄于1958年编写了《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控制问题》,1987起草了《国外载人航天的发展道路和趋向》和《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阶段》两章,1991年发表了《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义与作用》。
1987年,屠善澄以首席科学家身份参加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组,主持航天领域的研究论证工作。
1985年,屠善澄的实验通信卫星及微波测控系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人才培养
据2017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馆网站显示,屠善澄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不少已经是自动化科技领域的工作骨干,或某一方面的学术带头人。如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航天自动控制专家、神舟飞船副总设计师
胡军。
屠善澄编写了《飞行体自动控制》讲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屠善澄在康奈尔大学期间,娶了来自湖北的师妹桂湘云(小自己三岁)为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他们因为第一个孩子刚出生,没能马上回国。他在康奈尔大学一直想要回国,他的第二个儿子叫“怀祖”,寓意怀念祖国。1956年,屠善澄夫妇带着两个孩子回国。
人物评价
屠善澄在通信卫星飞行试验过程中,为提高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轨道的高度及解决第二颗试验通信卫星蓄电池过热故障控制系统做出了重大贡献。(西安交通大学评)
屠善澄是中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