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珽(641~714年),字令珪,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人。唐朝大臣,史学家
姚思廉的孙子,太子通事舍人姚处平的儿子。
神龙元年(705),发生了宫廷政变,中宗
李显重新上台,他被封为
宣城郡公,迁为
太子詹事,兼左庶子。当时,太子
李重俊为
武三思所忌恨,又受安乐公主的凌辱,心中“不胜忿恨”。他曾上书向太子进谏。他说,在宫内置作坊,常有工匠出入,会造成泄漏宫中事情和言语的问题,希望停止宫内作坊的造作,避免工匠出入东宫。他还劝太子以节俭为德,不要浮华奢侈,节省开支。又建议太子奏请皇帝委派侍读来伴太子读书,使太子“养德储闱,以端静为务;恭膺守器,以学业为先”。“知父子君臣之道,识古今鉴戒之规,经史为先,斯乃急务”。节愍太子看了他的疏奏,虽认为很好,但不付诸行动。
神龙三年(707)七月,
李重俊联合羽林军大将军
李多祚等,率羽林军发动政变,杀死梁王
武三思父子及其亲信,领兵冲人宫中。唐中宗及韦皇后、安乐公主在玄武门楼上,以重赏号召士兵倒戈。结果
李多祚等被士兵杀死,李重俊败逃。事后,搜查
李重俊宫时,得到姚珽的谏书。唐中宗嘉奖他忠直,擢拜为
右散骑常侍。一年以后,再迁任
秘书监。
在其曾祖
姚察所撰的《汉书·训纂》的基础上,另撰《汉书·绍书》40卷,进一步阐明了姚察原注的文义,行于世。
高祖:
姚僧垣,北周骠骑大将军、华州刺史、长寿县公;隋朝上开府仪同三司、北绛郡公。
曾祖:
姚察,隋朝秘书丞、太子内舍人、员外散骑常侍,袭封北绛郡公。
祖父:
姚思廉,唐朝著作郎、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丰城康男,赠太常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