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十号,
佛家用语,佛有十种名号,即
如来、
应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间解、
无上士、
调御丈夫、
天人师、
佛世尊。此说出自佛说十号经。
运用
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十种通号。如同老师、教师、
先生是通称一样,这十种名号也是通称。譬如,『
释迦牟尼佛』也可以称作『释迦牟尼如来』、『释迦牟尼世尊』;『阿弥陀佛』也可以称作『阿弥陀如来』。每一位佛都有此十号。此十号为一切佛之通称。
内容
佛无量劫修行、证无上觉,所得的十种「称号」、「名称」、或「
头衔」,概括地代表佛的十种功德威力。也许有人会问:佛为何有这么多称号?答:因为佛的法身功德无量,故其号实亦无量,这十号亦是检其要者,略而称之而己。佛的十号是
「如来、 应供、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间解、
无上士、
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如来
「如来」的梵文是「
多陀阿伽陀」Tathāgata,其义为:乘「真如」之道而「来」。
《成实论》云:「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佛与众生皆具足真如之性。然唯有佛是实证此真如之性者。因己亲证此真如之性,所以方可乘此真如之性而来此世间。然而,因是乘真如之性而来,故实「
无来」;虽「无来」而现「
有来」,这一点很容易使一般人困惑,故我再进一步解说:因为佛是乘真如之道而来,然而真如之性是无来无去的;故如来乘真如之道而来,即实无来;「性」上虽无来,而「相」上仍现有来。「如来」乃代表佛之大智大悲:如来以依真如之性而「实无来无去」,这是佛自证境界的「大智」,而佛「现有来」则是佛的「大悲」― 以大悲而现于世,度化众生。是故如来之来去,实如镜中花、如
水中月,虽无来而亦现有来相(犹如镜中虽实无花,而现有花相;水中虽实无月,而现有月相。镜中花、水中月之体,了不可得,不得谓有,亦不得谓无,离于有无,绝一切名言思议,是即如来法身); 以为成就一切众生故,起于大悲,而现有来去之相。是故为佛弟子,应生如是信解,谓如来已证入真如不生不灭、实无来去之本性,而能依于无尽大悲本愿,为诸众生现于来去,故得号为「如来」,此即一切佛果功德之总体(或总号),亦是佛之究竟大乘密语
密义之所在。无量佛之本、迹,悲、 智,尽摄其中。若了佛之本怀,即通佛心宗,即真佛子,从佛口出,从法化生,决定大乘,无复魔事。
应供
「应供」之梵文为「
阿罗汉」Arhat,其义为一切天与人皆应供养;因为佛成就了无量功德,为一切众生之良福田,所以一切世问皆应供养。然而众生供养佛,实在不是因为佛需要众生的供养,而是佛为了成就众生,且令众生得以修「舍」。「舍」即是布施,可成就檀波罗蜜,此乃修行菩萨道中最主要的一门,故檀波罗蜜居六波罗蜜之首。举要言之,菩萨从初发心开始,乃至于成等正觉,甚至在成等正觉之后,于无量劫中,都还是在修行檀波罗蜜,以檀波罗蜜为首要,
一切诸佛菩萨皆同此行。因此,佛如来为了接引众生入菩萨道、行菩萨行,乃至究竟成等正觉,与佛如来一般无二,是故教示众生供养如来。是故,为了成就众生「能舍、不贪、
不吝」之心,终而能成就「广利一切众生」之心,才是如来「应」众生「供」养的真义。又,佛虽然明白地教敕佛弟子应该供养如来,乃至应供养三乘贤圣,但佛弟子于供养时莫作是念,莫以为佛真的需要我这一饭一食、一花一果之供,这些供养品,佛实不需,因为佛已证金刚不坏法性之身,早己不用此
欲界粗陋的段食,不但佛不用,连三乘圣人也都不用;不但三乘圣人不用,即连色界天的天人亦都不用欲界段食,而色界、无色界天人仍在凡夫位,更何况圣人?是故当知,佛世尊劝世人应供养如来,纯然是为了给众生一个修福田、种善根的机会,以此善根
因缘,得近佛道,得修菩提。
正遍知
「正遍知」之梵文为「
三藐三佛陀」Samyaksam˙ buddha。「正」即不偏不倚,「遍」即普遍,「知」即知觉· 觉悟。正遍知亦称「正遍知觉」,又名「等正觉」。佛之所以得称为正遍知的原因,是佛于三世、十方一切世界之有情、无情、圣、凡、 因、果,皆得正遍知觉。佛此知觉为相对于菩萨、声闻、与凡夫而言;如经上所说:「正」是对待于二乘而言,以二乘行人虽亦有觉,但其觉悟不是最正的,以其趋于偏空故。如来知觉之「遍」是相对于菩萨而言,指菩萨的觉悟虽然是正的,但并非普「遍」,无法如佛一样于遍三世十方无所不知,所以菩萨尚未达无上觉之果德。一切贤圣中唯有佛独得正遍之智,故名正遍知。至于「知觉」二字,则相对于凡夫外道的不知不觉。
明行足
「明行足」之梵文为「鞍侈遮罗那三般那」Vidyācarana-sam˙ pa-nna
「明」是三明,「足」是具足;此指佛于三明六
通悉皆具足。顺便提及,三皈依文中的「皈依佛,两足尊」,其中「两足」并非指两只脚。这个「足」字也是具足之意,「两足」即是两种功德!「福」与「慧」― 悉皆具足。「皈依佛,两足尊」之义为:以佛之福与慧都具足圆满,所以我们归投依止他。「
三明」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另外,与三明类似还有所谓的三通,即天眼通、宿命通、 漏尽通(这是六通中的三项,六通为除此三通外,再加:天耳通、他心通、 神足通)。「通」与「明」的比较是:「通」的层次较低,而「明」则较高;三明于论典中又称「
三达」。「通」表示能知道有某事于某地、 某时发生,而「明」则不但知道其事,且更进一步了知其事之前因后果、一切有关之
因缘等。以上是解释「明」与「通」的差别指自修成就道果,「行」是指教化众生,令众生亦得成就道果他之行皆已具足成就,故佛得称为「
明行足」
善逝
「善逝」之梵文为「修伽陀」Sugata其义为好去。「逝」为逝去之意;善逝义指如来离去此世问时,为入于涅盘法性,故其离去为善境界。大智度论云:「好去者,于种种诸深三摩提、无量诸大智慧中去。」反之,众生报尽命终离去之后,多半还是回到六道之中,盲盲目目、糊里胡涂地轮转不息,受苦无尽,故称不善逝。又,佛如来所证的境界是「乘真如法性而逝」,因为真如法性为至善之境,故称为「善逝」。「善逝」这个名号,恰与佛的第一个尊号「如来」成为一对。「如来」指佛来此世间之真实相状,「善逝」则指佛离此世问之真实相状!一来一去:「如来」是指虽无来而现有来,以乘真如之性而来,故实无来;「善逝」是乘真如之性而去,而实无去。因此,「如来」与;接着,「明」是,而佛于自修及化「善逝」之实义为:来而无来,无来而来;去而无去,无去而去。有人问:佛涅盘后,生为众生的我们应如何处?佛为何如此不慈悲要
入涅盘,为何不度众生,舍众生而去?问这些问题的人,之所以有此种种疑问,是因为不了解佛实乃乘真如之性而去,以乘真如之性故,而实无去;故不应言佛实有去,佛实有入涅盘。若了此深义,则知佛实常住,永无涅盘故(亦即:「佛常在你身边」)。简言之,「如来」与「善逝」这一对圣号,其精义即是「无来无去」,以
第一义谛言之,不但佛身是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乃至一切法亦复如是无来无去、不生不灭,究竟同于「如来」之性,同于「善逝」之性,同于真如之性!以皆真如所现故。
世间解
「世间解」之梵文为「路迦惫」Lokavid。「世间」有有情世间」及「无情世间」两种,「解」之义为知解;「世间解」指一切世间之事理、
因缘果报等,佛皆了知,以如来已证得一切智智,故所有世间一切凡圣、
染净、事、理、因缘果报、本末、究竟,佛悉知悉解,故得号为世间解。
无上士
无上士之梵文为阿耨多罗Anuttara。「士」有四种,即:下士、中士、上士、无上士。下士为声闻,中士为缘觉,「上士」(或「大士」)为菩萨,「无上士」即佛,以佛于一切众中为无上故。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
地藏菩萨等一切大菩萨皆称为大士;然一切世问唯佛最尊、最贵、 最上,世间无有如佛者,故佛称无上士。「无上士」或单译为「无上」。
调御丈夫
「
调御丈夫」,又译为「调御师」,其梵文为:“富楼沙‧昙藐婆罗提”Purūs˙a-damya-sārath。一切众生之烦恼,佛皆能调伏之。经中赞佛云,调御乃调伏、昙藐婆罗提」降伏之义;指「调御大调御,能调无不调」,故称佛为调御丈夫。又,「调」者调解也,「御」者驾御也。调御亦有开化、教化之义,谓一切众生佛皆能调伏、教化,令至于善道。
天人师
天人师之梵文为「舍多提婆摩菟舍喃」。Śasta -deva-manus
「天人师」之义,依文字表面,即「佛乃天人之师」。关于这一点,有些人有这样的疑问:众生界共有六道,为何说佛只是天与人二道之师?难道佛非其它四道之师?须知这称号只是举其要者,而概括其余,在佛法的名相中称为「以简摄繁」或「以上摄下」。因为六道之中,天与人二道之众生业障较轻,善根较具足,相对于其它四道而言,比较容易修行佛法,故举天人二道而摄其余,因而称佛为「天人师」。再者,事实上,毫无疑问地,佛之大慈大悲,普及一切众生界,因此佛实为一切众生、一切世问之导师,这是无庸置疑的。
佛世尊
「佛世尊」此三字在这裹虽是合在一起说,但实在是两个尊号:「佛」与「世尊」。「佛」之梵语为Buddha,义为觉者、开悟之人。「世尊」之梵语是「薄伽梵Bhagavam˙」。邑,其义为有德,以有德故为一切世间之所尊奉。因为古时在印度有些外道亦有妄称「世尊」者,为别于彼,故加上一佛」字,故「佛世尊」合称之义即:此世尊为得无上正等正觉之薄伽梵也,而非其余。在此顺便提一下,有人曾有此疑:佛既已了断烦恼,出离世间名利,为什么佛还有十号,这不是说佛还贪着虚名吗?答:须知,佛之十号并非「虚名」因为十号中的每一尊号,都是代表实实在在的修行与功德,并非「虚妄」的,而是名实相符、表里一致的。譬如世间的「博士」学位,是代表许许多多在各专业上的训练研读、研究之总成绩,不是虚妄的;若未得此等训练、研究而达相当成就的人,是不能妄自冠上「博士」的称号的;于修行上也是一样,未达正等正觉地步的人,是不能妄自称得十号,乃至其中任何一号,故知佛之十号并非虚名,而是名实相符,以如来功德
真实不虚故。以上为介绍佛之十号,此十号即是代表佛之法身功德。为佛弟子应常
念佛,而念佛法门中又以念佛之法身为胜、为上、为究竟。若能常念佛之法身,即速入实相念佛,速入诸法实相,速得法性生身。在此,我有个建议:因为称念如来十号的功德无量,如果我们能够每天念三次,及每逢
佛诞之时,亦念三次,则所种善根不可思议。现在即请大家合掌随我念:「南无本师
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间解、
无上士、
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众即随同念三遍〕 。这称念如来圣号的念法,是法华经的念法,是最正式、 最庄严的念佛法。若值
阿弥陀佛圣诞之时,即念「南无阿弥陀如来、应供、 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 天人师、佛世尊。」先念此「弥陀十号」三遍,然后再开始作庆祝
佛诞之种种法仪,如此一来,所获功德转更
殊胜。我自己在初发心学佛时,即曾将此十号以大字书写于纸上,供于佛堂,常常念,常常诵,不久即自然
铭记于心。若有善书法者,可恭写一份,装框被背供奉于佛堂,时时念诵、常常思惟。如此即是真正忆念十方如来,供养十方如来真法身。须知我们所供养的塑像乃是佛之化身;而此十号则正是佛之法身。以上为讲述信佛十号具足。 出处
【十号】
﹝出佛说十号经﹞
此十号义,若总略释之,则: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
明行足,不还来名
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
无上士,调他心名
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三聚名佛。具兹十德,名世间尊。祖师所述经教,皆依此义而释。今此经中,合世间解、无上士以为一号,虽开合不同,其义则一,故两存之。(三明者,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也。三聚者,
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
[一、如来],如来之义有三。谓法身、
报身、
应身也。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
法身如来也。转法轮论云:
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如来也。
[二、应供],谓万行圆成,福慧具足,应受天上人间供养,
饶益有情,故号应供。
[三、正遍知](亦名正等觉),谓具
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故号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故号正等觉。
[四、明行足],明即三明也。行足者,谓身口意业正真清净,于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满足,故号
明行足。
[五、善逝],善逝者,即妙往之义也。谓以无量智慧,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能趣佛果,故号
善逝。
[六、世间解无上士],世间解者,谓世间、出世间因果诸法,无不解了也。
无上士者,谓业惑净尽,更无所断。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无等,故号世间解无上士。
[七、调御丈夫],谓具大丈夫力用,而说种种诸法,
调伏制御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盘,故号调御丈夫。(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八、天人师],谓非独与四众为师,所有天上人间、魔王外道、释梵天龙,悉皆归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号天人师。(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
[九、佛],佛,梵语具云佛阤,华言觉。谓智慧具足,三觉圆满,故号为佛。(三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十、世尊],谓以智慧等法,破彼
贪嗔痴等不善之法,灭生死苦,得无上觉,天人凡圣,世间、出世间,咸皆尊重,故号世尊。
功德利益
《文殊师利所问经》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余佛世界诸佛现在。有人于此欲见彼佛。当云何得见。
佛告文殊师利。若能专念如来十号。佛于彼人常在不灭。亦得当闻诸佛说法。并见彼佛现在四众。增长寿命无诸疾病。
云何十号?
谓如来,应供,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间解,
无上士,
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文殊师利。念十号者。先
念佛色身具足相好。又念法身寿命无尽。当作是念。佛非色身佛是法身。以执取以坚取见佛如虚空。乐虚空故知一切法义。文殊师利。如须弥山由乾陀山伊沙陀山须陀梨山珂罗底迦
山阿输迦罗山毗那多山尼民陀罗山斫迦罗山。如是等山悉是障碍。若人
一心念佛十号。此等诸山不能为障。何以故。以正念故佛威神故。复次文殊。念佛十号犹如虚空。以知如虚空故无有过失。以不失故得
无生忍。如是依名字增长正念。见佛相好正定具足。具足定已见彼诸佛。如照水镜自见其形。彼见诸佛亦复如是。此谓初定。复次如一佛像现镜中分明。见十方诸佛亦如是分明。从此以后常正念思惟必有相起。以相起故常乐见佛。作此念时诸佛即现。亦不得神通亦不往彼世界。唯住此处见彼诸佛。闻佛说法得如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