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偷走的一代
澳大利亚推行“白澳政策”的牺牲品
“被偷走的一代”是澳大利亚历史上一群充满悲剧色彩的人,是20世纪初澳政府推行的“白澳政策”的牺牲品。从1910到1970年,全澳大利亚有近10万名土著儿童被政府从家人身边强行带走,这些人后来被称为“被偷走的一代”。
概念解析
“被偷走的一代”是澳大利亚历史上一群充满悲剧色彩的人,是20世纪初澳政府推行的“白澳政策”的牺牲品。澳大利亚政府为了对土著实施同化政策,在1910年,澳大利亚通过一项政策,以改善土著儿童生活为由,规定当局可以随意从土著家庭中带走混血土著儿童,把他们集中在保育所等处,接受白人文化教育。他们稍大一点被送到女童和男童收养营;另一些肤色较浅的孩子则被送到白人家中收养。
有人权和机会均等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曾在长达11个月的时间里,访问了500多位属于“被偷走的一代”的土著受害者。他们指出,土著儿童在收养营里生活在非人的条件下,且经常受到性骚扰。这项政策直到1970年才被废除。
从1910到1970年,全澳大利亚有近10万名土著儿童被政府从家人身边强行带走,这些人后来被称为“被偷走的一代”。
引发关注
畅销书
1997年,一本畅销书的出现,让人们开始重新关注这段历史。
澳大利亚女作家多莉丝·皮尔金顿·加利梅拉(Doris Pilkington Garimara)在1996年完成了著作《防兔篱笆》,此书一面世,就在澳大利亚引起轰动,6年后,由这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各大电影节上获得好评无数(注:电影中文译名为《末路小狂花》)。
故事主人公
故事主人公的原型正是多莉丝的母亲,莫莉·克雷格。
莫莉·克雷格: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关于我的妹妹戴西,表妹格雷西和我小时候的故事。那时,我们的族群,吉嘎龙部落,生活在沙漠里。
一条长长的篱笆穿过莫莉生活的吉嘎龙部落,那是政府为了防止野兔破坏农作物所筑起的篱笆,纵贯澳大利亚全境。
莫莉的妈妈是土著人,爸爸是负责看护篱笆的英国人。
年幼生活
1931年,14岁的莫莉和妹妹戴西,表妹格雷西一起,被白人警察强行从母亲身边带走,送到了遥远的摩尔河土著儿童训练营。
在那里,她们不允许说土著语,只能说英语,并接受白人文化教育。
当时负责西澳大利亚土著事务的官员内维尔,被孩子们称作“恶魔”。他相信,只有将混血儿童漂白才能确保澳大利亚的未来。
渴望回到母亲身旁的莫莉,无法忍受训练营的生活。在她的带领下,三个女孩踏上了沿着防兔篱笆回家的漫漫长路。
一路上,她们要躲避营地的追踪,要经受饥饿和痛楚,曾经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也曾被告密者欺骗。
1600公里的路,走了整整两个月。
最终,莫莉和格雷西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戴西却因为听信告密者的谎言,被带回营地,从此杳无音信。
影片结局
影片的结尾,年老的莫莉拄着拐杖走在家乡的土地上,看上去非常安详。但在现实生活当中,莫莉的悲剧并没有就此结束。
回到家乡几年后,莫莉和一名土著男子结婚,生下两个女儿,多莉丝和安娜。
多莉丝三岁时,母女三人又被强行带回摩尔河营地。第二年,莫莉再一次从营地逃回吉嘎龙,但这次,她只带上了18个月大的小女儿安娜。
谁能想到,2年之后,三岁的安娜又再次被从母亲身边带走。
悲剧就这样不断地轮回延伸。就像电影海报上所说的那样,当政府绑架了你的孩子,你能做什么?
政府道歉
澳大利亚土著人而言,2008年的2月13日值得纪念。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成立一百多年后,终于在新总理陆克文的推动和代表下,对土著民族与文化所遭受的“侮辱和贬低”做出了正式道歉。
陆克文说,为“被偷走的一代”及其后代、家属所蒙受的悲痛和伤害,我们要说“对不起”;为被拆散家庭和社区的父母、兄弟、姐妹们所受的痛苦,我们要说“对不起”;为由此引起一个自豪民族和自豪文化的尊严受到贬低,我们要说“对不起”。
澳大利亚土著人是澳洲大陆的原住居民。在英国殖民者于1788年抵达澳洲大陆后,土著居民就开始被边缘化。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土著人却被归为“动物群体”。直到1967年,土著人才被纳入人口普查并获得投票权。1910年,澳大利亚还曾通过一项政策,以改善土著儿童生活为由,规定政府可随意从土著家庭中带走混血土著儿童,把他们集中在保育所等处。该政策一直延续到1970年。1997年澳大利亚一份全国性调查指出,从家人身边夺走土著儿童的政策使多达10万的土著人受到精神创伤。不少人要求政府就其对土著居民的错误政策正式道歉,并作出赔偿。但前任霍华德政府认为其政府不应为以前政府的错误承担责任,拒绝道歉和赔偿,只在1999年发表过一份“遗憾声明”。
随着要求政府向土著人道歉的呼声日益高涨,陆克文领导的工党在2012年11月赢得大选后承诺,新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向土著人道歉。陆克文通过此次正式道歉兑现了其承诺,也表明了陆克文领导的新政府纠正错误的决心和勇气。陆克文在道歉中称,澳大利亚会深刻反思其强加给土著民族的歧视和侮辱,要使所有澳大利亚人在未来成为平等的伙伴,拥有同等的机会。陆克文没有提出向土著人提供经济赔偿,但表示政府将尝试新的解决方案,推出有助于提高土著人生活水平的卫生和教育政策,以缩小土著人与非土著人在寿命、教育程度和经济机会上的差距。
陆克文新政府的正式道歉无疑有助于土著人与非土著人建立更和谐的关系,有助于民族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持和发展。但要真正改善原著民的生活水平,澳大利亚仍需要更多切实有效的政策。21世纪初,在澳大利亚2100万人口中,土著居民仅有约45万,且大多生活在偏远贫瘠地区,是澳大利亚最贫困的群体。在澳大利亚人口中,土著居民成为文盲、失业和坐牢的可能性最高,自杀率也高居各族群之首。土著人与非土著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差距高达17年。
通过宣言
从世界范围看,约3.7亿的土著人多数也都面临着被边缘化和极端贫困的挑战,经常被迫卷入冲突和土地争端,生活方式乃至生存都受到威胁。联合国20多年前就已成立工作组,专门研究如何改善土著人的状况。2007年9月,第61届联合国大会以决议形式通过了《土著人民权利宣言》,呼吁国际社会保障土著人的各项权利。在当时的决议投票表决中,除143票赞成和11票弃权外,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投了反对票。其中的一个反对理由是,宣言中有关土地和资源的语言过于宽泛、模糊,容易造成不同解读,与以前通过的相关协议产生矛盾。但无论如何,土著人保持和加强自身文化和传统的权利应该得到保障,其改善生活水平的需求也应该得到支持。在这方面,澳大利亚的陆克文新政府前进了一大步,世界需要更多这样的努力。
相关介绍
澳土著人血泪史
1770年,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抵澳东海岸,宣布英国占有这片土地。
1788年1月,英国流放到澳的第一批犯人抵悉尼湾,英开始在澳建立殖民地。当时估计有75万土著人生活在澳大利亚。
1789年,土著人中出现首例由殖民者传染的天花疫情,造成数百土著人死亡。
1791年,英国殖民当局把悉尼湾附近的土地“分配”给服完刑期的流放犯人,开始了对土著人土地的剥夺过程。这一过程中,土著人与殖民者的冲突造成数以万计土著人死亡。
1901年1月1日,澳各殖民区改为州,成立澳大利亚联邦,但把土著人排除在人口普查范围外,他们被归为“动物群体”。
1910年,澳通过一项政策,以“改善土著儿童生活”为由,规定澳大利亚当局可以随意从土著儿童的家庭中带走混血土著儿童,把他们集中在所谓的保育所等处。
1937年,澳当局通过一项可以武力同化混血土著人的官方政策。
1967年,澳大利亚人在全民公决中赞成修改宪法,把土著人纳入人口普查,并赋予他们投票权。
1970年,澳废除允许当局带走土著儿童的法令。
1976年,澳政府通过法令,承认土著人对澳“北部地区”大片土地的所有权。土著人此后掀起要求归还先祖土地的运动浪潮。
1992年,澳最高法院裁定,土著拥有殖民时期以前澳大利亚一种形式的所有权。
1997年,一项全国性调查报告说,从家人身边夺走土著儿童的政策使多达10万的土著人遭受精神创伤。报告建议政府对“被偷走的一代”作出补偿。时任总理约翰·霍华德拒绝作官方道歉。
2007年,陆克文当选总理,承诺代表政府向那些土著人道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6 18:10
目录
概述
概念解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