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苞铁杉林、
猴头杜鹃林、东南地区首次发现的
泥炭藓沼泽。保护区核心距永安36km。
历史沿革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当地群众就自发在本畲立下了一块禁伐碑,保护森林。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当地群众又分别在本畲、沟墩坪、香木岭、林后四处立下了四块禁伐碑,严加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措施相当严密,并经过当时的
县衙批准,这些历史文物在中国自然保护史上极为罕见。
1988年,天宝岩被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天宝岩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永安市东部的
西洋、上坪、青水三个乡(镇)交界处,距离永安市区36公里,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8΄3˝~117˚35΄28˝,北纬25˚50΄51˝~26˚1΄20˝。
地形
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戴云山余脉,属中、低山地貌,最高处海拔1604.8米,最低处海拔580米,相对高差达1024.8米。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22座。保护区露出地层的有泥盆纪和侏罗纪的沉积岩,以及深层侵入的花岗岩。区内南溪谷底为细粒
石英砂岩,石英含量较高。表面为铁质染成紫红色,新鲜面则为灰白色。
气候
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
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光、热、水条件优越。据永安市气象局资料记录,保护区年平均气温15℃,1月均温5℃,极端低温-11℃,7月均温23℃,极端高温40℃;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4500~5800℃,无霜期290天;年平均降水量2039毫米,多集中于5~9月,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
土壤
地带性土壤为花岗岩和砂岩风化发育成的
红壤,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随海拔上升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变化,海拔800~1350米为山地
黄红壤,海拔1350米以上为山地黄壤。大部分地区土层较薄,但生长长苞铁杉林与猴头杜鹃林分布地段土层较厚,土层厚达1米以上,其腐殖质层厚约20厘米,地表枯枝落叶层厚5~20厘米,表土质地为壤土,土壤呈酸性反应。
区域面积
保护区总面积为11015.38公顷,其中:核心区3401.56公顷、缓冲区2678.92公顷、实验区4934.9公顷。
管理机构
1988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成立于1989年6月,1993年成立天宝岩森林公安派出所,2003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职工11人,其中高级
工程师1人,工程师3人,助工3人,技术员1人。
保护对象
该区主要保护对象有原始的
长苞铁杉林和原始的猴头杜鹃林,丰富的珍稀野生动植物以及山间盆地泥炭藓沼泽。
植物资源
区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四川苏铁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16种。区内有大型真菌26科103种,微生物有7目13科23属。正红菇、梨红菇、鸡枞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保护区不但具有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而且区内物种多样性也十分丰富,计有维管束植物185科151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等5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
黑桫椤、金钱松、
香榧等16种。省重点保护植物有38种。
动物资源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
黑麂、黄腹角雉、
白颈长尾雉等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黑熊、苏门羚、鹊鹞、虎纹蛙等41种,省重点保护动物有33种。区内昆虫资源有32目230科1154种,其中金斑喙凤蝶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阳彩臂金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有11种。
特殊物种
泥炭藓沼泽
泥炭藓沼泽主要分布在东北、云贵高原。在东南大陆的山间盆地系第一次发现,区内有两处,总面积达30.7公顷。在周边栖息着
黄腹角雉、白鹇等40余种鸟类,它对研究我国东南沿海森林区域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地质变化与气候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苞铁杉林
长苞铁杉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典型的扁平叶型的常绿针叶林之一。在我国以南岭山地和戴云山为主要分布区,为中国特有的渐危种,也是第四纪冰川期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在分类上受到胡先骕等许多分类学家所关注。长苞铁杉在区内分布面积达186.7 hm2,纯林20 hm2,为全国第一,而且所构成的群落是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在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等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猴头杜鹃林
猴头杜鹃林是
亚热带山地
苔藓矮曲林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最为典型的植被类型,分布于冷湿、多风的孤立山顶与山脊,容易遭到破坏而不容易恢复,是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亚区域的最具代表性的山地苔藓矮曲林和地形顶极群落。在区内陡峭的山体上分布面积达106.7公顷,纯林40公顷,保护区内所保存的是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为全国所罕见。
保护措施
保护区周边群众保护森林觉悟高,意识强。早在清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当地群众就自发在本畲立下了一块禁伐碑,保护森林。清
嘉庆十一年(1806年),当地群众又分别在本畲、沟墩坪、香木岭、林后四处立下了禁伐碑,严加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措施相当严密,并经过当时的县级政府批准,有相关的法律保护手段。这些历史文物在我国自然保护史上极为罕见。优良的保护传统促进了天宝岩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区内景观多样性的先决条件。1998年5月21日和2001年7月26日曾两次在天宝岩顶峰偶然拍摄到“
佛光”的奇异景象,当地群众更加视之为神奇的宝地,主动配合保护区加强保护工作。良好的群众基础,加之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得天宝岩这一天然物种基因库得以保存至今。
旅游资源
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整体质量较高。保护区不仅拥有十分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景观组合,如在华东地区较为罕见的绝壁、深谷、飞瀑、激流、密林等高质量景观资源组合,同时,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颇具本地特色的
传统文化、传统村落建筑和民俗风情也得以保留。
自然风景资源
①地文资源
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山脉纵横,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2座,山体雄浑;地势起伏较大,相对高差达1024.8米,整个保护区的地势呈北高南低的簸箕形;山高谷深,切割深度可达500~600米,河谷皆呈“V”字形峡谷,多处地段地形陡峭,
平均坡度在30°~40°之间;保护区露出地层的有泥盆纪和侏罗纪的沉积岩,以及深层侵入的花岗岩,其中,南溪谷底为石英含量较高的细粒石英砂岩,天宝岩顶由淡肉红色的坚硬砾岩组成,区内沉积岩地层基本上都向西或向西南方向倾斜。九龙壁壮观的绝壁峭崖幽谷,南溪一线蜿蜒多变的幽深峡谷,双虹桥-铁钉石一带绵延数里的危崖险峰,将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山的雄、险、奇、变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水文资源
保护区水系呈树枝状分布,河流面窄,河床中多砾石,为典型山地性河流,坡降大,水流湍急。由于保护区地势起伏大,河谷皆呈“V”字形峡谷,故在九龙壁、上山洋、桂溪和南溪等处都可见到多级
瀑布跌水现象,瀑布姿态万千,急流飞瀑、绝壁巨瀑,与峡谷、险峰、绝壁、深潭、溪流、怪石、密林等多种景观相呼应,景色绝佳。
龙头生态休闲旅游区内南溪一线蜿蜒多变的幽深峡谷,沿溪景致宛如仙境,谷中溪流随地势高差跌宕起伏,沿溪可见近十条瀑布姿态各异,穷尽云间飞瀑之美。此外,由于坡降大,跌水与深潭层层相连。溪畔古木参天,绿荫浓密。激流千回百转,在绿海中穿行。
九龙壁观光休闲旅游区:区内山涧、溪流清澈见底,飞瀑沿石隙下泻,谷底花木清幽,古树参天,清流掩于枝叶藤蔓之下,只闻溪瀑水声上下呼应,抬头难见青天白云。
③森林景观资源
福建天宝岩国家级保护区内群峰叠嶂,包含了中国中亚热带地区许多典型的植被类型,其森林主要植被可以分为以常绿阔叶林为等地带性植被的39个群系,以及长苞铁杉-猴头杜鹃-延羽卵果蕨群丛等52个群丛,具有中亚热带地区植被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和系统性。保存良好的
森林生态系统,优质且丰富的森林景观,为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奠定了绿色的主基调。
④天象资源
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高谷深,群峰耸立,峰顶常有云雾缭绕。尤其在春夏时节,于九龙壁观光休闲旅游区,登高远眺,只见逶迤群山在云雾间忽隐忽现,如同置身云海,令人心旷神怡。待阳光从云间透射,金光万缕,山水林木均笼罩在金色的霞光里,可谓“仙霞披彩”。待至冬季,寒山凝重,泉声幽咽,琼枝玉树,满山银妆素裹。此外,天斗山“四怪”奇景之中,“东面放晴西面雾”也称得上一种奇特的天象景观。
人文风景资源
村落结构和民居建筑的传统风格很有特色,村内古桥、古树、老
祠堂,乃至旧式制笋干的木屋等诸多景观令人既具历史沉淀之感,又觉新鲜有趣;
梯田风光和山野民居等景观也颇具吸引力,经改造后可被旅游区很好地利用。庆云洞古寺旧址、古石门等
旅游资源质量评价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005-1999《中国森林公园
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对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风景资源质量、区域环境质量、旅游开发利用条件等进行综合评定。旅游资源质量为一级。
获得荣誉
建区以来,曾获得国家
林业局“2002年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福建省林业厅“1996~1999年度先进单位”和“2000~2001年度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先进单位”、多次获当地政府和部门“先进单位”和“无火灾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同时,充分利用保护区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优势,开展生动有趣的夏令营、科普营、野外考察、科普游戏、展馆演示等科普教育工作,将其作为提高保护能力建设来抓。热心支持和全力实践中国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先后多次在《
中国绿色时报》、《
福建日报》以及
福建电视台、
三明电视台、永安电视台等做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2003年在福建信息港网站做了专题网页,并积极组织“
爱鸟周”、“
世界湿地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2001年11月被列为永安市科普教育基地,2003年被列为
三明市科普教育基地。现是福建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福建省生态学会理事单位。
生态价值
天宝岩自然保护区不仅是闽江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区,也是国内少有的物种基因库之一。该区属森林生态型保护区,地理条件优越,植物种类繁多。据统计,保护区内有各种动植物640余科3200余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南方红豆杉、钟萼木、金钱豹和黄腹角雉等12种。保护区内植被垂直带谱较明显,随着海拔的递增,依次分布有常绿针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中山苔藓矮曲林。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树种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
香果树等15种;属省内数量稀少的树种有
百日青、
穗花杉等20种;最具特色的当属大面积天然分布的长苞铁杉林、猴头杜鹃树和我国东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泥炭藓沼泽。这些原始森林的地貌特征、植被特征均为国内罕见,它对研究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的变化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