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指悠久古老的文化,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落后的农耕社会基础上的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秉承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文化含义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主要种类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如,佛家的“烦恼”、“差别”、“平等”、“世界”等。
在民俗方面,则以传统节日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些传统节日包括(均按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的“腊八节”、腊月三十除夕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尚不能得出定论,除了多维视野的原因外,还有语言学角度的客观歧义。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分为名号文化、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文化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其显著特点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撑,又相互融合。
3.历史悠久。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历史沿革
儒家学者们强调“礼”,追求“礼”,即是要树立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用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经过西周幽、厉时代的大混乱,这期间直到老子、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公元前550年左右),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周国以及所有的诸侯邦国的人民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也没有真正地得到安居乐业,一直生活在战乱中。《周礼·柞氏》:“若欲其化也。”《国语·晋语》:“胜败若化。”《礼记·乐记》:“和故百物化焉。”《孟子·公孙丑下》:“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荀子·正名》:“状态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易·系辞传》:“知变化之道。”《说文》:“匕,变也。”徐灏曰:“匕化古今字。”用为变化,改变之意。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更为激烈和频繁,规模也更大。到公元前222年,秦攻辽东,灭齐,中国统一,这期间又是两百多年,尤其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 cultura,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到宋朝,公元后1150年左右,朱熹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发现了儒、佛、道之学的“破绽”,于是专心儒学,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他在儒家与董仲舒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上,参考佛教思想,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然而在元、明、清三代,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把朱学扭曲巩固起来,作为在上层建筑领域实行政治文化专制的理论依据,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历代以来,斥程朱理学为“伪学”的声音,不绝于耳 。
表现形式
理论
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德、悌、节、恕、勇、让;
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义、锄头。
皇宫官府:宫廷文化、帝王学。
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仁、义、礼、智、信;《中庸》)
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
名家邓析惠施、兰名钧)
传统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学:《诗经》 、《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民俗
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祭祀(祖)
衣冠服饰:汉服、深衣、襦裙、唐装(盘领袍)、唐巾(襆头)、直裰(道袍)、舄、云端履、千层底、老虎头鞋
保护措施
(一)区别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优劣,有利于社会前进的脚步,秉承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优:民本思想,商周时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荀子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的精神境界;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有“位卑不肯忘忧国”、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劣: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迂腐、欺压人民、压制个性,阻碍发展等。
(二)以时代的角度,以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崇高天伦。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仁者爱人”高尚道德。马援马革裹尸,霍去病“匈奴未破,何以家为”,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功业抱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天人共鸣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长处,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极其珍贵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严格地说,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渐形成,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背景的。一个是封建色彩浓厚的文明,一个是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的文明,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但也不能一味否决,而在于能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必由之路。
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
主要是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但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
这些年来,有些人看到周易、论语、禅宗等思想成果的价值,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极尽溢美之词,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便反过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儒家文明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中华文明是要复兴,但并非要复兴儒家文化,而是要建立科学、民主、崇高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新中华文化。
对于个人而言,需要做到:
一、有清醒的头脑,这是前提。
二、明确方向。即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相一致。
三、要有宽松环境,不能视新事物为洪水猛兽,要鼓励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锋。
四、旧的文化是过去式,由于在很长时间内不能以开阔的胸怀理解资本主义,对于强势的资本主义文明一直保持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和挫败感,甚至认为黄种人就是比白种人低人一等,要么是不能积极地学习资本主义那些先进成果,要么是盲目崇拜,而另外一方面, 这十多年间,又出现国学热,涌现一些国学大师。但笔者发现,一些人只是就国学谈国学,已走入歧路。谈国学,应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背景去研究。要研究国学,就必须了解现代社会发展趋势。这样,他研究国学,才能真正得出比较全面、成熟、中肯的结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1:30
目录
概述
文化含义
主要种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