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玉格》是明清时期编著正一道受箓的
科仪经典。按《天坛玉格》的
授箓仪式,箓生初受《太上三五都功经箓》,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经箓》,加授《上清三洞经箓》《上清大洞经箓》。
授箓品级。根据《天坛玉格》(相当于诠叙部门的级别条例,
从一品到九品,有正有从)有关规定,法箓分五级︰
授箓科,从二千年起规定每年于
下元节(
农历十月十五)在天师祖庭天师府集中举行一次授箓传度活动,作为定例。
授箓职牒内容。职牒(亦称箓牒)是天师祖庭
嗣汉天师府(
万法宗坛)代天庭颁发给道士的道籍凭证(即任命书),在“任命书”里。天师赋予道士执法权力和品级地位。其内容主要说明某某弟子,什么法名,家乡住址,
生辰八字,属
北斗何星,生逢盛世,诚心向道,皈依玄门,要求在天师门下,奏受法职,用以弘道宣化,济物利人,祈求天师代为奏迁职名,予以收箓。
天师祖庭根据他的要求,申报天庭并依《天坛玉格》的有关规定,奏定受某某经箓;奏立某某坛,某某靖,某某治作为活动点。并当坛串立合同符,分环部券为证(即传度合同符一分为二,一半贴职牒上给授箓人佩带,一半在申奏天庭时焚烧)然后授给印、剑、令、旗等各种法器,拨付本命天将天兵,作为护身保卫,勉励他们同心同德,到指定的坛、靖永远驻扎,协助授箓者,佐理
道法,凡遇行时,如谷答响,有求必应。并告诫授箓者,勤于修炼,积功累德,虔心为道;不得藉此法牒学习邪教、
巫蛊厌魅,上干天亮、罪戾非轻。最后,传度、保举、监度大师在职牒上签名并加盖法印才有效用。
在授箓醮仪中,箓生要表示决心,终生专奉「三皈九戒」。「三皈」即皈依︰太上无极大道元始天尊(道宝)、三十六部尊经录宝天尊(经宝),玄中大法宗师道德天尊(师宝),简称「道、经、师」三宝。「九戒」即︰一者克勤,
爱国守法,是念真戒;二者敬让,孝敬父母,是初真戒;三者不杀,慈救众生,是持真戒;四者不淫,正身处物,是守真戒;五者不盗,推义损己,是保真戒;六者不嗔,凶怒凌人,是修真戒;七者不诈,谄贼害善,是成真戒;八者不骄,傲忽至真,是得真戒;九者不二,奉道专一,是登真戒。
在道场圆满时,三大师率众箓生要在祖师面前发十二愿,即一愿乾坤明索;二愿气象清圆;三愿主躬康泰;四愿融洽八埏;五愿天垂甘露;六愿地发祥烟;七愿四时顺序;八愿万物生全;九愿家多孝悌;十愿国富才贤;十一愿箓生受福;十二愿正教兴行。「三皈九戒十二愿」是正一派道士宣誓奉持「清规戒律」的信念和决心的规定方式。
天师道始
盛于蜀,到了第三代天师
张鲁,
曹操封阆中侯,教徒迁往北方,后来,教徒因为
社会不安而迁移南方。到了
东晋,天师道开始分门别派,在茅山地区
魏华存(女)创立「上清派」,又称「茅山宗」,以陆静修为首的「灵宝派」又出现,以江西合皂山为中心,元朝以后,归入正派。茅山、合皂山、龙虎山合称为三山。
另方面,发展至唐,由于皇室奉子
李耳为祖,所以大盛,二十代天师获
唐武宗召见,宋代的崇信不亚于唐代,赐第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隋为「真静先生」,此后天师皆受先生封号。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前向三十五代天师
张可大求符命。
到了明代,皇帝更加崇信天师道,命天师「永掌天下道教事」。
清朝皇帝不奉天师,但民间崇信热烈。
民国成立,国事日非,正一派道发展停滞,一九四九年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赴台,一九六九年羽化。
随后代理
掌教张源先真人袭掌太上正一天师道教于台湾。2009年,
张道祯承袭第六十四代张天师。
龙虎山张天师法派授籙,按《天坛玉格》,授予籙生法名,神职,并颁发职牒,符籙,
法印,
天蓬尺,玉笈,
拷鬼棒,令牌,令旗等法器凭证。
《天坛玉格》是明清正一道, 举 行授籙的
科仪经典,有多种版本传世,其中以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撰序,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 ) ,朱鹤卿籙
写本内容较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