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封建社会,
天命论是社会的统治思想。它不仅是封建士大夫的一般
宇宙观,同时也是
政治斗争的工具。
北宋熙宁年间的反变法派,以天命论为依据,反对变法。如御史
吕诲曰:方今天灾屡见,若安石久居庙堂,必无安宁之理。
反对派的说法影响到神宗。
王安石则在整个
熙宁变法期间,一直强调修人事。例:熙宁七年(1074)夏四月,神宗以久旱不雨,忧见容色,每辅臣进见,未尝不叹息恳恻,欲尽罢保
甲方田等。王安石说神宗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陛下即位以来,累年丰稔,今旱暵虽逢,但当益修人事,以应天灾,不足贻圣虑耳。”
“需要指出的是,王安石认为,不畏
天变并不是说人道、人事彼此没有关系,人们可以对天变不在乎,而只是说,天变不是
政治行为所造成的,对天变本身要认真对待,修人事以消除天灾。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天变亦要畏惧,不畏惧是不对的。
“也不能说王安石完全不相信天命,或者说,明确地主张‘天变不足畏’。他有时也相信天命,他常以‘畏天变’来称誉神宗,固然是应时之词,但他有时也径直劝神宗祈天永命……这说明王安石思想的矛盾,身为辅宰大臣,他毕竟不能完全摆脱天命论这种思想的影响。”(
张祥浩、魏福明著《王安石评传》)
大陆论及
王安石变法者,大多都以为熙宁时期流行的“三不足说”是由王安石发表,或最能体现王安石勇于革新的精神。
邓广铭先生认为“三不足”精神是王安石变法革新的
精神支柱,“尽管王安石从来不曾向
宋神宗提出过这样的‘三不足’语句,但这三句话之为王安石亲口所说,却是绝无可疑的。他自己倘若不曾说过,
司马光是撰造不出如此富有开创和革新意义的话语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对此,
台湾地区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林天尉在《考“三不足说”之伪,析杨升庵之偏》一文中对邓广铭先生的看法提出批评,并考论说“所谓‘三不足说’,其初意是范论神宗与王安石对新法推行时之坚决意志,司马光主持
策论时,用作命题,目的是在试探民意,亦可能是拟制造反对的舆论,故即使神宗命‘别出试题’,而司马文正公家传集仍录之,结果,神宗不满,司马光因此求外放(并非求去),乃至邵伯温著闻见录,为维护司马光创‘三不足说’,以造成王安石的狂妄形象,李焘录文,后世史家沿袭之。”(原刊于《纪念司马光与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后收入《宋代史事质疑》易名为《为王安石辩诬二事》,
台北商务印书馆。)
1993年,黄复山著文《王安石三不足说考辨》又对林天尉先生的考伪再考辨,以为林天尉一文“言及三不足之肇始。于邓广铭《王安石》所论之‘三不足’多所批驳,惟引据之资料不出常人所见,是以未知‘三不足’之流行,即断曰‘李焘
之言不足说是采自邵伯温’,而邵伯温本‘为君者讳’,遂强指为王安石……此类缺失,皆使其为王安石辨白之结论立足不稳。”于是黄复出揆注史实用约30000字左右的篇幅详考“三不足说”的形成与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