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阁酱菜,起源于
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大慈阁酱菜被
乾隆皇帝钦点为御用膳食,大慈阁酱菜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酱菜之一。
菜品特点
大慈阁以“
市阁凌霄”之美誉成为
保定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大慈阁自古为佛教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慈阁酱菜始于南宋
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
乾隆皇帝途经保定,因机缘际会,大慈阁酱菜被乾隆皇帝钦点为御用膳食。
大慈阁酱菜为传统工艺酱制,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其特点甜、咸、嫩、脆,酱香浓郁。
大慈阁酱菜购进原料,务求精良,不惜重价。如收购
小红萝卜,论个给价,但必须保持嫩脆。收购
韭菜花,则要鲜嫩的纯花,不带花籽、花铃。
但收购价格往往要高于普通韭菜花的一倍。这样的原料制成的成品,质优则无柴,食之无渣滓。
大慈阁酱菜为保证口味纯正,其售卖环节要求严格,
酱菜要存放在
酱缸内,售卖多少出缸多少,从出缸到顾客手中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大慈阁酱菜营养丰富、品种众多,有
大慈阁酱包瓜、大慈阁
酱八宝菜、大慈阁
酱黄瓜、大慈阁酱子萝、大慈阁酱地露、大慈阁酱五香
疙瘩头、大慈阁酱花生仁等三十个品种。
其形状有条、丝、丁、角、块、片,颜色呈酱黄色或金黄色。
上述各种酱菜可以篓装、瓶装、袋装或再配以酱
杏仁、
酱核桃仁等辅菜制成
什锦酱菜,其风味古朴,色、香、味、形具佳。
数百年来大慈阁酱菜既保留了自己北方风味的优良传统,又逐步吸收南方
酱菜特长,形成自己独有的生产工艺,始终保持着甜、咸、嫩、脆,酱香浓郁的老辈子口味。
起源
大慈阁酱园的创始人是元朝
蔡国公张柔部将、元朝易国公
何伯祥之弟
何伯策。
南宋
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时任元朝
保州都元帅的张柔移镇保州(保定),开始对保州城的重建。当时,何伯祥带领部队南征平定南宋,其弟何伯策曾经参与了
大慈阁等寺庙的建筑工作,并出任管理大慈阁等寺庙的官吏。
在元蒙时代,僧侣、道徒皆享有政治与经济上的特殊优遇,寺庙可以获取土地及经营射利。
故此,大慈阁所有不仅限于土地、山林川泽,还兼营窖冶、作坊、典库、浴堂、店舍、栈场等商业与手工业。
在众多行业中,何伯策及其家族在大慈阁名下经营的酱园尤为出名。
其酱小菜甜、咸、嫩、脆,酱香浓郁,久而久之,民间便呼其酱园为
大慈阁酱园,呼其酱小菜为大慈阁酱菜。
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鉴于
何姓家族在元朝为官的经历,为逃避打击,他们在无奈之下流落到
易州、完州等农村。
家道中落后的何姓家族,抱着“一招鲜吃遍天”的朴实观念,一直传承着大慈阁酱菜的技艺,在乡间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由于连年战乱,何姓家族也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清顺治四年,
正黄旗武官
王锡衮受封于保定腰山定居,并开始兴建
腰山王氏庄园,此时,
何伯策的后裔凭着高超的厨艺也已成为
王氏庄园伙房的大师傅。随着腰山王氏庄园的兴建,王锡衮带领族人开始经商,同时,并特意设酱园腌制
酱菜售卖。
王氏族人创办的“和”字商号遍布全国,他们把自己腌制的酱菜同其他货物一并通过“和”字号行销各地。
由于王锡衮为人宽厚又深谙商道,“和”字号的生意如日中天。
清乾隆三十年,
乾隆皇帝出巡至保定,特到当时在棉花种植、生产、纺织和加工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的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观视。
时值天气燥热,在用膳时乾隆皇帝食欲不振,这时王氏族人将自己腌制的
酱菜呈上,乾隆皇帝食后甚喜,并对该酱菜独有的鲜、甜、脆、嫩的口味大加赞赏,遂钦点
王氏庄园的酱菜作为
宫廷御膳。
乾隆皇帝到
大慈阁上香时,特将该酱菜作为素斋赠与僧众。
历史上记载的乾隆御题棉花图,该
棉花图便是由当时的
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此次观视王氏庄园棉行的种植、生产、纺织加工为背景组创而出的。
新中国成立后,为能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有着老辈子口味的大慈阁酱菜,
大慈阁酱园的传人本着尊重历史才会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亲自主理秘方,并在太行山下种植了数百亩绿色良田,不仅在源头上控制了酱菜选料的原始品质,而且还在腌制过程中一直采用传统工艺保持了大慈阁酱菜既有的老辈子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