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螂
螳螂科昆虫
大刀螂是一种螳螂科的昆虫,体形较大,呈黄褐色或绿色,长约7厘米。头部三角形。前胸背板、肩部较发达。后部至前肢基部稍宽。前胸细长,侧缘有细齿排列。中纵沟两旁有细小的疣状突起,其后方有细齿,但不甚清晰。前翅革质,前缘带绿色,末端有较明显的褐色翅脉;后翅比前翅稍长,向后略微伸出,有深浅不等的黑褐色斑点散布其间。雌性腹部特别膨大。成虫行动活泼,以蚊、蝇及叶蝉等小动物为食。雌螳螂需要摄取大量营养物质为产卵作准备,食物匮乏时,雄螳螂无疑是容易到手的营养品。
基本资料
大刀螂英文名为mantid。亦作mantis、prayingmantid或prayingmantis。螳螂科(Mantidae)近2,000种体型大、行动缓慢的昆虫,特征是前胸(上部)长,前足股节腹面有沟,沟两侧有刺列,胫节(下部)可嵌入沟内。它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常见于植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雌虫交尾后常吃掉雄虫,卵产在卵鞘内可保护其度过不良天气或天敌袭击,卵数约200个。若虫(无翅,形似成虫)会同时全部孵出,常互相残杀。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欧洲的代表是Mantis属(薄翅螳螂〔Mantisreligiosa〕是分布最广的种)、Ameles属、Iris属和Empusa属。北美的属包括Stagmomantis属(卡罗来纳螳螂〔S.carolina〕是分布最广泛的种类)、Litaneutria属(L.minor是小型西方种,是唯一原产加拿大的螳螂)、Thesprotia属(形细长)和Oligonicella属(形细长)。薄翅螳螂、Irisoratoria、窄翅螳螂(Tenoderaangustipennis)和中华螳螂(T.aridifoliasinensis)已传入北美。中华螳螂在中国常见,原产于东亚许多地方,也是北美最大的螳螂,体长7-10公分。
希腊西印度群岛名“神马”(god-horse)均与宗教虔诚有关。其他的俗名还有“魔鬼之马”(devil'shorse)和“杀骡虫”(mulekiller)。由于所有的螳螂皆是凶猛的食肉动物,以“捕食”(preying)来形容它们比“祈祷”(praying)还来得贴切。
昆虫学家对本科的分类意见分歧很大。虽然一般把它归在直翅目(Orthoptera)的螳螂亚目(Mantodea),但也可自成一目螳螂目(Mantodea),或和蟑螂(它们也有卵鞘)一起归入蠊螂目(Dictyoptera)。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故为益虫。后足的基部具有听器。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雌性有时还能吃掉雄性。中国常见的有中华绿螳螂(Paraten-oderasinensis)俗称“大刀螂”,体长约8厘米,绿色或黄褐;斑小螳螂(Statiliamaculata)体长5-6.5厘米,灰褐或暗褐色。
形态特征
体形较大,草绿色或灰褐色,长7-9厘米。头部三角形,前胸背板,肩部较发达,后部至前肢基部稍宽,前胸细长,侧缘有细齿排列。前翅革质,前缘带绿色,末端有较明显的褐色翅脉;后翅比前翅稍长,向后略微伸出,有深浅不等的黑褐色斑点散布其间。足三对,细长,前胸足粗大,呈镰刀状,基部外缘有短棘16个以上,腿节下外缘有短棘四个,以第二个最大。其余两对胸足细长。
地理分布
大刀螂栖于草丛及树枝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生活习性
成虫行动活泼,以蚊、蝇及叶蝉等小动物为食。雌螳螂需要摄取大量营养物质为产卵作准备,食物匮乏时,雄螳螂无疑是容易到手的营养品。交配中的雌螳螂有时会咬掉雄螳螂的头部。失去头部的雄螳螂依然能继续完成交配。交配对于体型较小的雄螳螂来说是一场死亡游戏,一旦交配成功,它们会飞快地逃走,远离危险。10月开始产卵,卵产于树枝上、墙壁或石块上。来年5月孵化,卵期长达8个月左右。
1年发生1代,以卵鞘在树枝、灌木枝条、篱笆和墙壁等处越冬。5龄前的若虫活动比较敏捷,喜欢栖息在杂草或灌木上,也有栖息在树上的。随着龄期的增长,或地上杂草甚少时,则大量转移到树上。大刀螂一般在早晚活动取食,喜荫怕热,在炎热的夏天,中午常栖息在树冠阴凉处或杂草丛中。秋季气温降低时,早晚多栖息在向阳的树叶上。在北京地区,中华大刀螂捕食期长达4-5个月,可捕食各种农林、果树害虫。根据初步观察有松毛虫、杨扇舟蛾、杨毒蛾、槐尺蛾槐羽舟蛾榆毒蛾、柏毒蛾、舟形毛虫豆天蛾大青叶蝉刺槐蚜、松大好、桃蚜、杨树毛蚜以及蝗虫、蝇类。1、2龄若虫主要捕食各种蚜虫叶蝉粉虱等,一天最多可捕食杨蚜、槐蚜或桃蚜16-20头;3-4龄若虫每天平均可捕食1龄油松毛虫8-9条或捕食2龄槐羽舟蛾3-9条;4-6龄若虫可捕食2龄油松毛虫4-8条或2龄杨毒蛾7-8条或2龄杨扇舟蛾8-19条;7-8龄若虫平均每天可捕食3龄油松毛虫4-5条,最多13条或捕食3龄杨扇舟蛾10-15条。除幼虫外,还可捕食各种鳞翅目成虫。随着虫龄增长,其捕食量也随之增加。根据在油松林内的初步释放试验,对减少虫口密度有一定效果。天敌常见卵的天敌有,中华螳小峰对卵鞘的寄生率为4%左右,在被寄生的卵鞘中卵的被害率为12-26%。皮囊(Thaumaglossasp.)对卵鞘的危害率为14%左右。另外还发现个别吃卵鞘内的卵粒。幼龄若虫常受蚂蚁、蜘蛛等的侵害,老龄若虫和成虫有白僵菌寄生。
生长繁殖
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为不完全变态
在北京地区于第二年5月下旬到6月下旬孵化,孵化盛期在6月上旬。雄虫一般为7龄,雌虫8龄。各龄历期很不一致,同龄若虫发育天数也有明显差异。1-8龄若虫子均发育天数分别为:17、11、9、8、10、13、19、21天。8月上、中旬开始出现成虫,8月中、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9月上旬为羽化末期。成虫于9月上旬开始产卵,9月中旬为产卵盛期,9月下旬成虫开始死亡。到11月初在野外还可见到少量成虫。成虫羽化后,约经半个月开始交尾。雌雄虫一生可交尾多次,交尾时间长达3-4小时。交尾后7-33天开始产卵。产卵时雌虫先用尾须来回探索,寻找合适的场所。产卵时四肢紧紧抓住附着物,先分泌一层粘胶,然后产一层卵,直至产完最后一粒卵为止。一般产一块卵需要3-4小时,最长达8个小时。雌虫产卵后静止不动,1-2小时后大量捕食,约经13-18天产第二块卵。一头雌虫一般可产1-2个卵鞘。每个卵鞘含卵数为195一437粒,平均225粒。次年5月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孵化时间在6-16时,以8-10时孵化最多,约占70%。卵孵化率平均为87.8%。孵化时,若虫从卵鞘孵化区的活瓣裂缝中相继钻出,一次可同时孵化4-7头若虫,一个多小时大多数若虫孵化出鞘,少数在次日上午孵化完毕。若虫出鞘时,腹部末端带着一根细丝,悬挂着下垂的虫体,几分钟后,四肢伸展,向四周爬动,寻找猎物。1龄若虫在缺乏食料的情况下,第四天就开始死亡,7-8天大量死去。有自相残杀的习性。从2龄若虫起,如果彼此相遇,即自相残杀。甚至在雌雄成虫交尾时,雌虫常把雄虫的头部咬掉,但仍能正常交尾受精。
饲养方法
人工高效规模饲养技术已经有30余种具有成熟的人工饲养技术。采集种源:多种大刀螂均以卵块在树枝、树干、草茎、墙壁或石块上过冬。一般在9月至第二年2月均可开始采卵。采卵时,选择卵块大,表面保护层较厚,光泽性强,卵块外无破口、磨损或被寄生虫蛀孔的优质、健壮卵,连同卵块的粘连枝条的一段剪下,插入放少许水的罐头瓶中。孵鞘内的卵开始孵化前(气温升至20℃前),应做好饲养前的准备工作。
饲用昆虫:大刀螂属于捕食性昆虫,喜欢捕捉活虫,特别是以运动中的小虫为食。3龄前的幼小若虫,如无活虫,很难饲养成功。因此,在大刀螂卵块孵化前,应准备活虫饲料,如蚜虫家蝇等。蚜虫繁殖力极强,且易饲养。可预先在花盆或小型塑料阳畦中,种植十字花科植物,待出苗后,接种上菜缢管蚜,让其繁殖待用。其他饲料昆虫有大蜡螟、玉米螟菜粉蝶土元黄粉虫等。
人工配料:3龄后的大刀螂若虫食量较大,只靠有限的活饵料很难满足需要,因此,必须配制人工饲料。下面介绍三个成功的人工饲料配方:
配方1:先将250毫升清水倒入容器中,取其中的少量水,将5克酵母片捣碎放入水中溶解,然后将50克鸡蛋黄、20克蜂蜜、20克蔗糖全部倒入,经过充分搅拌均匀后,放入锅中蒸沸,冷却后备用。
配方2:将100克鲜猪肝(其他动物肝也可),洗净切碎剁烂成糊状,加入蔗糖50克,拌匀备用。
配方3:水100毫升,鲜猪肝40克,蚜虫粉20克,豆粉5克,蔗糖20克,琼脂20克,酵母片1克。
大刀螂
采用以上三种配方时,要十分注意卫生消毒。配好的饲料经冷却后,可放入冰箱内短时间保存,按需取用。如大量饲养,最好根据用量隔日配制一次。饲养管理:大刀螂因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因此人工笼养有一定难度。室外用12米×6米×2米大笼罩饲养,笼内移植栽种矮小树木和棉花等隔离物,并供大刀螂栖息,减少接触机会,避免自相残杀。同时,喂以人工糊状饲料。山东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用饲料昆虫黄粉虫幼虫和苍蝇饲喂大刀螂,即可完成生长发育过程并产卵。
环境调控:人工反季节培育、打破休眠、模拟温湿度,人工创建自然条件,每天光照250瓦红外线,另外加照紫外线。
采收加工:在秋季至翌年春季采收。采后清理杂质,于沸水中浸杀或蒸30-40分钟,以杀死卵鞘中的卵,蒸透晒干或烘干即为中药桑螵蛸,备用或销售。注意必须把虫卵杀死,否则孵化出幼虫后,药效降低,影响质量。
炮制:取适量原虫整理干净,用2%-5%的食盐水溶液,拌匀,闷润,蒸2小时取出,晒干或文火炒干即可。
主要价值
化学成分
氨基酸类: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等;磷脂类:磷脂酰胆碱,磷脂酸;其他:蛋白质,脂肪,粗纤维,柠檬酸钙,色素,铁钙等无机元素
生防价值
大刀螂可捕食40余种害虫,如蝇、、蝗、螽斯苦虫、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成虫等小型昆虫,蝉、飞蝗等大型昆虫。
食用价值
大刀螂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高蛋白质食用昆虫
观赏价值
通过人工反季节培育,可以使人们周年欣赏到大刀螂。大刀螂也是建设小小动物园、野生昆虫园的良好素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6 11:20
目录
概述
基本资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