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翅螳螂
螳螂科薄翅螳螂属动物
薄翅螳螂属于螳螂目螳螂科。体形中等大小,体长40—76毫米,体形近似中华大刀螳,绿色或黄褐色,雌体交配后即以雄体为食。以多种害虫为食,分布广泛。是害虫天敌,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世界分布种类,在我国各地区均有分布。应保护。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卵多产于树皮上或草根附近。成虫以小虫为食。主要捕食蝇类、蝶蛾类幼虫。薄翅螳螂体长6厘米左右,全身呈淡绿色或淡褐色。薄翅螳螂前翅略带革质,后翅在腹端超过前翅,双翅如同薄纱般美丽,因此得名薄翅螳螂。
简介
双刀上的黄黑斑点,刀尖呈嫩黄色是其很明显的特征。双翅如同薄纱般美丽,因此得名薄翅螳螂。
薄翅螳螂原产欧洲,所以又名:“欧洲螳螂”,当然在亚洲也可以看到他的身影。薄翅螳螂很多人公认的凶猛螳螂种类,虽然体长受限,但是性格凶猛,饲养简单,薄翅是螳螂目模式科螳科的螳属,是最标准的螳螂,是完全独立的种,有人说可能世界上所有螳螂都是薄翅的后裔,但是换句话说,其实就是某种和现代薄翅相近的古代螳螂的后代。
形态特征
雌虫
体长57-60毫米,淡绿色或淡褐色。前胸背板长15.70-17.10毫米;侧角宽4.40-5毫米。前足基节长度等于或略长于前胸背板后半部。前足基节内面基部有1长形黑色斑。腿节内面中央有1枯黄色内斑。前翅略带革质;后翅在腹端超过前翅。
雄虫
体长47-56毫米。前胸背板长12.40-15.50毫米,侧角宽2.20-3.10毫米。前翅薄而透明,前足基节内面基部同雌性。
卵鞘
长28.60±1.62毫米,宽14.50±1.57毫米,高10±1.60毫米,孵化区宽4.80±0.60毫米,前端宽11.20±3.16毫米,后端宽2.30±0.70毫米。柔软,扁圆形,沙土色,前端大,末端窄小,腹面平坦。孵化区色浅稍突出。卵鞘外层厚,多空室。每层卵室排列近似圆形,中央少数几个卵室与背腹面垂直。
若虫:共有8个龄期,各龄期特征是:
一龄:体长5.70±0.46毫米;头壳宽1.30±0.06毫米。
二龄:体长8.50±0.25毫米;头壳宽1.60±0.05毫米。
三龄:体长14.10±0.56毫米;头壳宽1.90±0.07毫米。
四龄:体长18.60±2.27毫米;头壳宽2.30±0.09毫米。
五龄:体长25.70±2.14毫米;头壳宽2.70±0.08毫米。
六龄:体长31.10±1.80毫米;头壳宽3.30±0.11毫米。
七龄:体长41.10±2.31毫米;头壳宽4.10±0.35毫米。
八龄:体长49.50±1.81毫米;头壳宽5.30±0.25毫米。
生活习性
它们还能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变换不同的体色。夏天,它们和树叶、杂草的颜色一样鲜绿,到了秋天,薄翅螳螂的体色会跟着周围的草木一起变为黄色或褐色。
薄翅螳螂凭借有力的前足,能在瞬间捕捉到正在飞行的小昆虫,动作干脆利落。
薄翅螳螂最令人生畏的武器,就是那对大大的“刀”了。这对大刀呈镰刀状,是3对足中最靠近前方的一对。它们不但样子威猛,在腿节和胫节上还生有钩状刺,可以钩住敌人。平时,薄翅螳螂会把它们收在细长的胸前,就像折叠刀收起来的模样。一旦发现了害虫,薄翅螳螂立刻会张开前足,露出“大刀”来,随时准备出击。这时,只要是被薄翅螳螂盯上的猎物,绝对是凶多。
生命循环
在经历羽化蜕皮后,薄翅螳螂到达性成熟,便会试着与雌虫交配,并产出下一代,薄翅螳螂属中小型螳螂,螵蛸孵化出的小螳少则20多只,多则100多只。
薄翅螳螂的“吃夫率”较高,面对自己的伴侣时,也是铁石心肠,十分残忍。每当雌、雄螳螂交配后,雌螳螂会一口咬住雄螳螂,将它吃入肚中。有时,竟然是一边交配一边进食,让人心惊胆战。其实,雌螳螂这样做,也是没有办法。雌螳螂产卵后,需要大量营养,若只依靠抓捕小昆虫来获得营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雄螳螂心甘情愿把自己作为食物贡献出来。这也导致雄性薄翅螳在一些地区较为少见,在完成交配后,卵成熟时,雌虫会产下螵蛸,在来年春天或夏天孵出,雌虫大多会在产卵后因精疲力尽或寿命已到而死去,循环结束。
地理分布
由于是引进品种,具体其他地区是否存在,还有待考察。常见的地区有:新疆、甘肃、湖北、广东、陕西、辽宁、山西、内蒙古等地。此种一般可在茂密的草丛,以及庄稼地、郊区等地方见到它的身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9 14:14
目录
概述
简介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