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区
辽宁省沈阳市市辖区
大东区,隶属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沈阳市的中心城区,是沈阳主城区中面积最大的城区,位于沈阳市主城区东部,东与棋盘山开发区为邻,东南、南、西南三面被沈河区环绕,西与皇姑区接壤,北与沈北新区相接。大东区面积101平方千米,下辖10个街道,有126个社区18个村。2023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05478人。
建置沿革
秦、汉,属辽东郡
魏、晋,属玄菟郡
隋朝,属辽东郡
唐朝,属安东都护府盖牟州。
辽、金,属沈州
元朝,属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沈阳路。
明朝,属沈阳中卫。
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属盛京。
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年),属奉天府。康熙十九年(1680年),绕沈阳城环筑土城,设八个边门,由砖城门至边门间的通道形成“八关”,清八旗军分管八门八关地区,形成“八界”。大东区包括正白旗界的地载(小北)关、正蓝旗界的福胜(大北)关、正红旗界的内治(小东)关,镶红旗界抚近(大东)关及四个边门以外的四部分地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奉天府设巡警总局,城内设7个分局,大东区境内包括当时第3分局所辖的抚近(大东)关、内治(小东)关,第六分局所辖的福胜(大北)关、地载(小北)关地区。
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属奉天市,市内划为6个警区,大东区境内包括当时的2区(大、小东门至大、小东边门间地区)和5区(大、小北门至大、小北边门间地区)。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4月,属沈阳市。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伪奉天公署颁布《奉天市区条例》,将全市划为11个行政区,首次出现大东区的名称,当年大东域内划为大东、沈海二区。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伪奉天市又将11个行政区改划为17个区,大东境内由两个区划为4个区,即大东区、东关区、北关区、沈海区。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沈阳市民主联合政府将17个区调整为11个区,将大东区东关区、东陵区合并为大东区;将北关、沈海合并为北关区。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民党统治时期把全市划为22个区,大东境内又呈现4个区即大东、东关、北关、沈海。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沈阳特别市政府将全市划为8个行政区,大东境内为大东区、东关区、北关区、沈海区和东陵分区。
1951年,撤销东陵分区。1956年8月,沈阳市人民委员会将隶属东郊区的英达、高坎、满堂3个乡划归大东区;将原属北郊区的大洼、前进2个乡和辉山畜牧场划归北关区。1959年2月,沈阳市人民委员会决定调整市区建制将8个城区调整为5个,大东与北关合并为新的大东区,北关区建制撤销。
1964年4月,沈阳市政府决定建立东陵区,将英达满堂高坎东陵沈海大洼、榆林堡、朱尔、木匠、文官10个农村人民公社和辉山畜牧场从大东区划到新设立的东陵区管辖。1971年1月,文官公社从东陵区划出,归入大东区。
2003年,沈阳市政府决定将原属东陵区的朱尔村、木匠屯村划归大东区,两村带入土地面积8.2平方千米。
2005年,鉴于大东区与新城子区签约联手开发欧盟经济园区,经市政府批准将东陵区和沈北新区蒲河附近的12平方千米土地划归大东区。
行政区划
2024年,大东区下辖万泉、长安、东塔、津桥、大北、东站、上园、二台子、文官、前进10个街道,有126个社区18个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大东区位于沈阳市中心东侧,区境东部与浑南区为邻,西侧与沈河区相连,西北与于洪区接壤。区域总面积10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东区整体地势南低北高,南侧城区地势比较平坦,北侧为沈阳东部丘陵地区,高程坡向变化较大,北部从文官、大二台子起,南到小河沿一带由北向南倾斜,海拔高低差为21米,沈阳市地形图标示:大二台子最高处海拔为65米,南部小河沿万泉公园一带,海拔为44米(中间差21米)。
气候
大东区处于北温带亚洲季风气候区北缘,属于受季节风影响半湿润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冬季漫长。气象部门资料显示:大东区夏季炎热气温,平均气温24.8℃左右;冬季寒冷,平均气温在-11℃;全年平均气温在6.8℃—8℃之间。平均年降雨量为727—734.5毫米,降雨集中7月—8月,大雨集中7月下旬至8月中旬,暴雨历年平均1.8天。最多年降水量1055.3毫米(沈阳地区冬季降雪量约占年降水量8%左右),最少年降水量445毫米(1965年),降水日数历年平均92.8天,日降水量最大一次215.4毫米。全年晴天平均105天,阴天平均67天。每年霜期146—163天,平均155天左右。
水文
大东区境内有两条人工河流,即南运河和北运河(新开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流经大东区境内有2条人工河流,即南运河和北运河(新开河)。 1984年,南运河经驻军和企业单位共同施工建成“沈阳带状公园”,使运河两岸成为优美绿化景区。
大东区是下辽河平原一部分,下辽河平原是新生代裂谷演化近期产物,其地质特点及各个地区所处地质构造决定大东区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水属于辽河、浑河两大水系。大东区拥有市内最长环城水系(约12千米),以及辉山水库、辉山明渠、朱尔屯水库、黄泥河水库、木匠屯水库等城市重要水资源。
森林资源
截至2023年,大东区有林地面积209.59公顷。其中,林地125.14公顷,疏林地0.75公顷,灌木林地9.65公顷,无立木林地31.82公顷,宜林地42.23公顷。公益林地面积67.1公顷,约占林地面积31.9%;商品林地面积143.49公顷,约占林地面积68.1%。林地主要分布于前进街道和文官街道。
人口
2023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05478人,同比下降1.22%。其中,男性人口291514人,女性人口313964人。出生人口2301人,死亡人口7720人。
2023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05478人,同比下降1.22%。其中,男性人口291514人,女性人口313964人。出生人口2301人,死亡人口7720人。民族情况。大东区有常住人口75.5万人,有满、回、蒙古、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40个,人口约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约7.93% 。其中,满族约41000人,占5.48%;蒙古族约6500人,占0.87%;回族约5500人,占0.72%;锡伯族约2700人,占0.36%;朝鲜族约2300人,占0.30。伊斯兰饮食习惯人员约5600人,没有民族聚居区。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务工者居多。全区各少数民族居住的最大特点是散杂居。
经济
综述
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70.5亿元,比上年增长7.2%。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增加值777.8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292.7亿元,增长6.6%。二、三产业比例为72.7:27.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32.5亿元,比上年增长5.9%;固定资产投资151.6亿元,增长6.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税收收入118.1亿元,增长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进出口总额583.3亿元,同比增长5.5%。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市排名前列,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迈上1000亿元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连续两年居全市首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926元,同比增长3.7%。
第二产业
全区13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上)累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132.5亿元,同比增长8.4%;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规上工业产销率为100.8%;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含铁西宝马)444.9亿元,同比增长1.8%。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3.0亿元,同比增长8.0%。全区资质等级以上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88.3亿元,同比增长 3.4%。
第三产业
商品房销售面积4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4%;商品房销售额52.2亿元,同比下降9.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38.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7.1%,商品住宅销售额46.9亿元,同比下降15.5%。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完成162.7亿元,限额以下单位完成137.4亿元,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单位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分别为54.2%和45.8%。
政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末全区学校35所,其中小学 17 所,在校生 25339人,专任教师146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100%;中学10所,在校生11753人,专任教师 1317 人;特殊教育学校 2所,在校生184人,专任教师73 人;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在校学生9810人,专任教师 685人。
科学技术
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注册新增652家,总数1178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222家,总数480家;省雏鹰企业净增91家,总数154家;省瞪羚企业净增2家,总数8家;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新增3家,总数17家。市级以上双创载体新增3个,总数12个;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新增4个,总数18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新增7个,总数31个;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新增1个,总数5个;市级以上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新增8个,总数14个;市级中试基地新增2个,总数4个。
文化体育
2023年末全区共有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区级公共图书馆2个,图书馆藏书总量346277册,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567次,参加人次53746次。
医疗卫生
大东区现有医疗机构442家,其中省属1家,部队1家,市属14家(公立4家、厂企3家、民营7家),区属426家(公共卫生机构3家、公立医院3家、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民营医院13家、门诊部71 家、个体诊所325家)。
社会保障
2023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万人;工伤保险153664人,增加275人。
城市低保人数4300人,城市低保边缘人数42人,农村低保人数92人,农村低保边缘人数7人,特困人数93人。全年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717.8万元。
以打造共同富裕系列行动民生品牌为目标,开创实施“民生十条”救助政策,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打通困难群众从主动发现到及时救助的快速通道,累计发放帮扶救助资金2337.7万元,惠及近2万人次,低保户及特困分散供养人员救助标准分别高出全市11.6%和7.5%。大东区打造区有机构、街道有“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社区有站、小区有点的“四级”养老服务体系。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符合条件的居家老年人适老化改造应改尽改,实施社会福利院改造升级,建设增设失能失智照护专区。培育“品质养老”社区93个,布局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区建设老年人助餐点56个,养老助餐服务网初步建立,打造养老“15分钟服务圈”。为适应城市精细化管理需要,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根据全市要求我区实施社区规模调整和服务优化提升,新成立社区14个、撤销社区4个,城市社区达到126个,村18个,居(村)民委员会指导居(村)民共商共建共治共享,进一步完善我区社区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全区养老机构37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7个;养老服务床位237张。
2023年末全区孤儿10人,孤儿基本生活养育费31.32万元。10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48人;90-99周岁高龄老人3798人,发放高龄老年人补贴917.46万元。
交通运输
公路
大东区现有主干道24条,次干道15条,支路37条,街坊路426条。道路长度308.18公里,道路总面积772.57万平方米。
2023年,实施55条背街小巷改造,10条道路排水改造,汽车城地区2条道路改造,15座桥梁维护等工程。
铁路
沈吉铁路过境,路经沈阳东站。沈阳东站为二等站,主要经营货运。
公共交通
沈阳地铁1号线途经大东区,设有东中街、滂江街、黎明广场3个地铁站。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因位于沈阳市区的东部,地处大东门以东而得名。
文物古迹
东塔,位于大东区东塔街2号东塔园内,始建于清朝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二年(1645年)建成,1984年修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东区东顺城街育才巷10号,始建于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建筑布局大体为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呈长方形,四周砌有两米多高的青砖围墙。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10平方米。
杨宇霆公馆旧址,位于大东区魁星楼路6号,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宇霆公馆由主楼和四合院组成,主楼为西式,砖混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仿石墙面,窗呈拱券形,饰弧形窗套,二层窗与窗间饰半圆形柱,爱奥尼式柱头。
风景名胜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坐落于大东区望花南街46号,建筑面积为1.2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为9180平方米。
万泉公园,位于大东区万泉街,占地62万平方米。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一沈姓士绅修建。1973年,改建成沈阳动物园,并将中山、劳动公园的大型珍贵动物迁移过来。2001年,动物园迁出。2008年,改造成城市原生态公园。
八王寺,史称大法寺,位于大东区八王寺街120号。创建于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2008年,按遗址原貌修复。建筑布局大体为坐北朝南,基建广阔,占地面积0.02平方千米,三进院落,高墙大殿。整座寺院由山门、大殿、中殿、东西配殿等建筑组成。
荣誉称号
2017年12月,大东区当选中国工业百强县区。
2018年11月,大东区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
2019年,大东区被省民政厅确定为省级社区治理创新示范区。
2021年1月18日,获“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22年12月,中国信通院“2022年中国工业百强区”排名第36。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0 18:14
目录
概述
建置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