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白,本名孙郁,先锋
小说家,剧作家。1956年农历十月初十出生于河南省
周口市淮阳区。1992年调入周口地区文联《颍水》杂志社任文学编辑,1998年调入
河南省文学院专业创作。曾获第25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中篇奖、第25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
个人经历
1984年开始在《收获》《钟山》《花城》《大家》《人民文学》《山花》《十月》《上海文学》等刊开始发表作品,其中短篇小说《失踪》、《灰色时光》、《街道》、《
夏日往事》、《秋日辉煌》、《
某种自杀的方法》、《最后一节车厢》、《阳光下的海摊》、《
一个做梦的人》等一百多篇;近百篇;中篇小说《黑房间》《告密者》《讨债者》《风车》《白色病室》《光荣院》等四十余部;出版长篇小说《梦游症患者》《映在镜子里的时光》《裸奔的年代》等六部;随笔《〈洛丽塔〉的灵与肉》、《三个内容相关的梦境》、《
博尔赫斯的宫殿》、访谈录《有一个叫颍河镇的地方》、《以梦境颠覆现实》等七十余篇;出版中短小说集《孤独者》《油菜花飘香的季节》《爱情的面孔》《重访锦城》《事实真相》《怀念拥有阳光的日子》《
墨白作品精选》《霍乱》等多种;创作电视剧、电影《船家现代情仇录》《特警110》《特案A组》《当家人》《家园》《天河之恋》等多部;总计七百多万字。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日文等、曾获第25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中篇奖、第25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
主要著作
长篇小说:
《来访的陌生人》,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映在镜子里的时光》,群众出版社2004年1月版
《裸奔的年代》,花城出版社2009年2月版
《手的十种语言》作家出版社,2012年4月版。
中、短篇小说集:
《孤独者》(短篇小说集)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1月版
《爱情的面孔》(中篇小说集)
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2月版
《重访锦城》(中篇小说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11月
《事实真相》(中短篇小说集)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年5月版
《霍乱》(中篇小说集)群众出版社2004年7月版
《怀念拥有阳光的日子》(短篇小说集)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版
《墨白作品精选集》(中短篇小说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2月版
《神秘电话》(短篇小说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5月版
《六十年间》(短篇小说集)四川文艺出版社,2012年2月版
电影·电视剧:
《船家现代情仇录》(21集电视连续剧)·河南电视台1996年拍摄。
《特案A组》(20集电视连续剧)·河南电视台1997年拍摄。
《特警110》(18集电视连续剧)·河南电视台1998年拍摄。
《当家人》(8集电视连续剧)·中央电视台2002年拍摄。
《老二黑结婚》(电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2006年拍摄。
《天河之恋》(电影)长春电影制片厂,2009年7月拍摄。
《家园》(21集电视连续剧)·中国电视制作中心2008年拍摄。
艺术成就
自20世纪九十年代始,墨白的小说创作就得到了国内批评界和众多高校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批评家们普遍认为:墨白的小说堪称中国当代文学“良知的声音”,其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叙事学:由文本建构及其叙事迷宫、对叙事语言的探索、形式与伦理的关系、民间叙事与诗学记忆、文本的荒诞性、象征性、隐喻性和虚构的
颍河镇所构成;墨白经过多年的叙事实验,成功地打破了“以事载道”的传统,利用中国“以虚及虚“的思维方式,为文学开劈出一个“以气载道”的新领域;
二:社会学:由城乡二元对立、人性异化、精神疾病、历史观、对文革的反思、对国民性的批判,对人类生存困境的真实呈现等构成;
三:对人类精神的探索:对人生意义的寻找、现实即梦境、生命的神秘性、人生的游离性、命运的偶然性、对自我的审判,以及底层人物的失语、自卑、梦游等精神特征及对精神苦难的剖析等所构成。
墨白的作品具有改变人们看待生活的方式的力量,他的小说以丰富的隐喻性揭示了这个时代的本质和特征,并给当代人的惯性思维和混乱的价值观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墨白是新时期以来通过对现代叙事的探索来深刻反映中国现实社会生活的少数成功范例之一。由他创造的文学意义上的“
颍河镇”是一个极其丰富的感性世界。他的小说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文体实验上,都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学提供了研究的母本。
社会影响
评论界普遍认为,像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一样,墨白也在众多的小说里创造出一个文学王国“
颍河镇”。墨白的小说以对人类的精神的探索和文体的叙述试验而著称,西北大学高俊林博士认为,墨白是新时期以来在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既具有现代先锋意识又包含着古典忧患意识的当代作家,因而他笔下的“颍河镇”得到了国内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众多的学者和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墨白小说中的不同的文本价值和社会意义:
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郝雨提出了墨白小说叙事的艺术迷宫、以及人生寻找与生命神秘的主题,在论及墨白的长篇小说《映在镜子的时光》郝雨博士认为:在这部小说中,墨白对艺术形式的探索,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上达到了一个不可忽略的高度;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李丹梦提出了墨白小说的形式与伦理关系的主题,她说,墨白的艺术感觉很特别,他擅长营造孤绝、荒谬的情境,其中篇小说《局部麻醉》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小说之一。她同时认为,墨白的文本形式具有不可忽视的内容意义;
上海大学教授、文学博士聂伟提出了墨白小说的民间叙事和诗学记忆的美学特征;郑州大学教授、博士后黄轶认为,独立的先锋精神是形成墨白叙事风格的根本;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文学批评家张延文认为,墨白在中篇小说的创作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重返锦城》本身所追寻的崇高的主题,作品所拥有的形而上的艺术特质,已经具备了作为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的内在品质,这些使这部作品列入当代中国最为优秀的中篇小说行列而当之无愧!他同时认为,墨白的另外一部中篇小说《光荣院》,应该说是当代汉语小说的经典之作;作家田中禾认为,现实即梦境的人生经历构成了墨白小说的主题,而叙事的荒诞、象征和隐喻风格则构成了他小说的美学特征;
广东外语外贸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张宁提出了墨白小说中城乡二元对立和社会学的主题及其小说人物的失语、自卑、梦游等精神特征;
洛阳师范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李少咏认为,虚构的
颍河镇构成了墨白小说人物的精神家园;井冈山大学龚奎林博士提出了墨白小说中人性的异化、疾病的隐喻以及历史的宿命的社会学的主题;评论家方向真提出了墨白的小说对文革的审视及其国民性批判;郑州大学讲师、评论家刘宏志提出了墨白小说中的人类生存困境和生存苦难的社会学主题;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闳提出了墨白小说中的人生的游离性和命运的偶然性的人生主题;周口师范教授、评论家米学军提出了墨白小说的历史观;中州大学教授、评论家刘海燕提出了墨白小说里的对自我审叛的人生主题;
厦门集美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敏认为:阅读墨白的小说,能给我们生活中那些蒙昧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荡;西北大学教授、高俊林博士认为:墨白创造的
颍河镇不再是某个人物的,而是用现代的文学观念再现了本土社会生活的丰富图景,现实与历史、日常与幻想、瞬间与记忆、真实与梦境、美好与邪恶、世俗与宗教,等等这些,都在墨白颍河镇小说的系列里再现出来,并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载体。墨白笔下的颍河镇是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颍河镇既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反映着一切,又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一切。福克纳将现实的世界、破碎不堪的世界拾捡到约克塔帕,而墨白在构造颍河镇的时候同时选择了福克纳与卡夫卡:既有福克纳的大气,又有卡夫卡的精神渴求。当然,这是墨白自己的世界,
颍河镇构成了他的创作母体和精神家园;苏州大学教授、文学博士林舟认为:墨白将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充分口语化的语言嫁接到西方现代小说叙述技巧的运用之中,将非常丰富、感性、印象鲜明的生活积累纳入到现代观念的阐释框架中,这些构成了然改变我们看待生活方式的力量。
综上所述,由墨白小说构成的“颍河镇”,是一个极其丰富的文学世界。2010年11月在郑州召开的“坚守与突破——中原作家论坛”上,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胡平在他的《在坚守中突破——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中原作家群》一文认为:墨白一直进行着对现代叙事的探索,他和很多新生代作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用现代叙事深刻反映中国的社会生活,尤其体现在对文革的反思、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给人带来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裂变的剖析。墨白的小说可称为中国当代文学“良知的声音”,为当代小说的叙事学和社会学分析提供了研究的母本。
作品评价
墨白小说作品的语言、形式和思想,以及普遍的象征价值,都达到了中国当代文学引导者的境界。墨白以其恢弘的气魄和深刻的思想为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哲理的深度、介入的力度和世界的广度。墨白为中国当代小说带来的一系列的堪称典范的文本是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具备了世界水准的有力佐证,墨白作品所拥有的普遍的人类文化学的价值和意义将让墨白的名字恭列于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序列当中而毫不损色,只是这需要更多的文化交流,通过对于墨白的经典小说文本大力的向外译介和推广来促使其最终完成。
——张延文(河南大学中国语言学博士后):摘自《墨白小说,当代中国文学的“国家声音”》(《山花》2010年第5期)。
墨白颇具特色的写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方面从没有脱离给了他丰富写作资源的现实土壤,另一方面也从没有放弃过在这个土壤之外获得重新进入它的视角。他难以想象的丰富而不乏残酷、凶险和苦难的个人经历,构成了他写作的最深层的底色。但是,他显然并不满足于这种底色的还原和传达,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写作是对他经历的生活的“逃离”。他每每借助于回忆、梦境和心理的剖析,刺入质感很强的乡镇生活,重新构造他如此熟稔而又神秘的生存空间,揭示出人的存在的诸多方面。他将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充分口语化的语言嫁接到西方现代小说叙述技巧的运用之中,将非常丰富、感性、印象鲜明的生活积累纳入到现代观念的阐释框架中,这当然改变了我们看待生活的方式。
——林舟(苏州大学教授、文学博士):摘自《以梦境颠覆现实》(《
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1期)。
墨白创造的颍河镇不再是某个人物的,而是用现代的文学观念再现了本土社会生活的丰富图景:现实与历史、日常与幻想、瞬间与记忆、真实与梦境、美好与邪恶、世俗与宗教,等等这些都在墨白颍河镇小说的系列里再现出来,并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载体。墨白笔下的颍河镇是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颍河镇既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反映着一切,又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一切。福克纳将现实的世界、破碎不堪的世界拾捡到
约克纳帕塔法,而墨白在构造颍河镇的时候同时选择了福克纳与卡夫卡:既有福克纳的大气,又有卡夫卡的虚幻和精神渴求。当然,这是墨白自己的世界,颍河镇构成了他的创作“母体”和“精神家园”。
——高俊林(西北大学教授、文学博士):摘自《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小说评论》2010年第3期)。
墨白的小说创作探索和表现的是现代人在种种内在和外在力量的驱动与制约之下,那种无奈的处境与命运。小说里的主人翁不停的“行走”与“寻找”、在欲望驱动下形成的种种“神秘”、以个人的言说进入历史和现实等等,形成了墨白小说创作的主题。对人类精神的探索和对艺术形式的试验构成了墨白小说创作的姿态。墨白对艺术形式的探索,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上达到了一个不可忽略的高度。
——郝雨(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摘自《墨白的艺术迷宫与“神秘房间”——墨白小说论》(《山花》2001年第11期)。
思想者墨白以叛逆的姿态在二十世纪末期的文学营盘站成了一处独异的风景,而墨白的前行会依然孤独,灵魂的挣扎与思想的独立依然将是他文本的“顽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墨白是一只倔强的让人敬佩的文学之狼!
——黄轶(郑州大学教授、博士后):摘自《“形”的执著与“思”的独立——由《红房间》谈墨白的小说》(《文学界》2008年第8期)。
无论以古、以今的标准来衡量,墨白都具有一个文人所特有的气质和精神。墨白不跟风、不媚俗,坚持自己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故值得我们表示由衷的敬意。
——於可训(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摘自《小说家档案·墨白专辑》(《小说评论》2010年第3期)。
墨白创造了很多疾病意象,如《霍乱》、《白色病室》、《局部麻醉》、《尖叫的碎片》、《梦游症患者》等,成为他思考社会、人生、历史与自身关系的一个角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阐释的意义缝隙。这种疾病书写主要源于他的个体生存经验和对历史意识的独立思考,使得疾病成为他小说承载社会历史文化记忆的主要隐喻。纵观他的小说,那种死亡腥气的笼罩、暗红色的悲剧宿命、自杀的隐喻以及人性生存困境的主题一直贯穿在创作之中,其小说总给人一种历史苦难造就的尖锐的刺痛感和人性的荒芜感。
——龚奎林(井岗山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摘自《疾病的隐喻与生存的困境——墨白小说论》(《莽原》2009年第4期)。
墨白的叙事含有一种春雨激荡的力量,暗合了母亲信仰的连绵和坚韧,透出一种对人世的悲悯。《母亲的信仰》承接了《父亲的黄昏》中那份亲情之美,虽然题材迥异,小说的落脚点和基本色调也不尽相同,但父亲母亲留给墨白的深厚感情显然已成为他创作的有效资源,一旦遇到适宜的突破口,便有真挚蓬勃的文字源源而出。
——赵晖(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博士):摘自《北大年选2005·小说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墨白的小说大多以一座中原颍河岸边的“
颍河镇”为背景,运用现代和后现代的创作手段,精雕细描,纵横捭闽,准确而深刻地画出了一方水土的精神内蕴,从而揭示出了当代人精神心理的本质,为当代中国文学提供了优秀的艺术范本。
——李少咏(洛阳师院教授、文学博士)摘自《构建一座精神的小镇》(《当代文坛》2003年第6期)。
墨白的小说一开始似乎就是以某种边缘化的形态生长着,边缘,就是墨白小说的精神气质。在我看来,1990年代弥漫在文坛上空的那些“退却”、“撤退”或“突围”、“坚守”的悲壮烟云,还有目前仍在进行时的、从“宏大叙事”向“个人叙事”艰难转型过程中所诱发的精神休克,在墨白小说的叙事中几乎是免疫的。究其原因,不是作家的迟钝或冷漠,而是他的创作始终关注于时光微澜之下那些更根本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个人”与“边缘”的存在意义,是进入墨白小说审美世界的一个精神通道,而在通道的那一头连接的不光光是由回忆、想像、神思和梦游堆叠而成的隐喻之海,我们还能从中感受到在隐藏在墨白锐利的目光背后深沉的文化关怀与人道主义同情。
——聂伟(上海大学教授、文学博士):摘自《影像“原乡”与民间叙事——墨白小说漫谈》(《莽原》2004年第3期)。
墨白小说以其空灵前卫著称小说界,他在已经发表的数百万字的小说中多视角地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张宁(广东外贸外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摘自《简论墨白小说世界》(《
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梦游症患者》改变了我对墨白,也是对先锋写作的看法,这部作品为先锋写作开了一个好头。《梦游症患者》探讨的是集体的回溯,对中国人的国民性进行了研究,其中有对阿Q式的在革命中要取一个份额的心态以及偶像心态的层层剖析,有对民族遗忘苦难的警觉。
——何向阳(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摘自《精神探索和叙事试验者墨白》(《莽原》2001年第4期)。
我注意到,墨白一直在探索让意识活动自我显影的可能,但与一般的心理小说尤其是“意识流”不同,他比较重视“生活事件”的质感及其在结构上的功能作用,也不排斥具体的场面、细节和动作描写。这就是说,对他来说,意识显影的可能并不全在意识自身,也在于“物”,在于可感的“世界”。这一倒置关系,在《街道》中显然更加明确了,由于“人”、“事件”均已沦为道具、布景和意识赖以呈现的媒介,“生活”在叙事领域的本体地位就一下子倾覆了。荒凉中不乏温情,自在里饱含着酸涩的墨白,不再属于某一类地域性作家。
——王鸿生(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摘自《无神的庙宇》(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初读墨白的中篇小说《光荣院》,感到在他那看似直白的叙事背后隐含着对生命意义的相当严峻而深刻的思索。不能保证普通读者透过时空倒错、几近魔幻的文字表面能够颖悟到的这种思索,但是经过细心的阅读,我们并不难看出,小说推出的人物群像面对生死的各种反应,的确隐含有对现实人生的强烈的反讽,叙述沿袭着并不张扬的冷幽默路子,但是给人的感觉是文义指向每一个自我。这样的小说必然给蒙昧的心灵带来震荡。
——夏敏(集美大学中文系教授):摘自《光荣的隐退与生命的责问——墨白小说的个案分析》(《山花》2005年第5期)。
墨白以他多姿多彩的创作在形式的层面象征地再现了一幅主体自我沉沦与超越的生动图景。
——李丹梦(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摘自《形式的伦理意义——墨白论》(《
文学评论丛刊》第9卷·第2期)。
墨白与那些先锋作家有一个最关键的区别,这就是墨白是有精神家园的。三十多年的乡村生活浸透在了墨白的血液、性格和命运里,他的小说里的精神家园——
颍河镇,就像福克纳的
约克纳帕塔法,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镇一样,颍河镇已经成为他生命和小说的渊源。
——刘海燕(中州大学教授):摘自《你的命运就是你的写作》(见《理智之年的叙事》作家出版社,2007年5月版)。
对现实的逃离和穿越不仅赋予墨白的许多中篇文本在主题上的形而上色彩和哲学品格,而且在艺术探索上也具有无可替代的话语价值。墨白是一个具有高度文体自觉性的作家,在40部左右的中篇创作中,他对文体丰富性的追求一以贯之,构成墨白文本艺术特质的诸要素,有的已凝定为非常个性化的东西,这是他为当代小说创作所提供的新经验。
——曹怀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摘自《逃离与穿越——墨白中篇小说论》(《
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墨白几年前便是一位呼之欲出的青年小说家了。不知为什么,几年过去了,墨白好像也没“出”。当然这种“出”是有特指的,所谓“出来”并不是指发表作品或是发表很多数量的作品,这种“出”好像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认可,说得白一点,就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走红”。其实,“走红”并不意味着小说的成功,不少走红的作家和作品都是三流、四流的。墨白的小说至今未能在更大范围内激起反响,可能与他甘于寂寞、淡于经营、潜心写作的方式有关,也可能与他所处的古老的周口地域有关,也可能与他小说的某种特点有关。其实,这并不影响墨白的小说的自身质量。
——王干(
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文学选刊》主编):摘自《新向度·主持人的话》(《山花》1995年2期)。
墨白最初是以“先锋派”的面貌出现的,但他并不属于当时(19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派”主流。他的形式感与现实感的一致性,与先锋小说注重叙事方式的写作主流有所不同。墨白写作的高峰期起自1990年,但他写作的探索性又与九十年代的小说趋势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这种似乎是“不合时宜”的写作,却使文学的精神在更大程度上得以保存。墨白自己说过,“他是一个游离于主流之外的写作者”。正是因为这种写作上的游离性,使得墨白的作品显示出不同一般的品质。
——张闳(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摘自《〈感官王国〉——先锋小说叙事艺术研究》(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墨白的艺术感觉很特别,他擅长营造孤绝、荒谬的情境,其中篇《局部麻醉》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小说之一。
——李丹梦(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摘自《乡土理念的嬗变与持守:话语·价值·权力》(《上海文学》,2005年第2期)。
墨白小说是一种迥异于目前商业化叙事的先锋文本。他以探索中国那场荒诞而真实的“文革”岁月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精神的匮乏和压抑而见长,其魅力主要来自主题意蕴上对历史荒诞与人性沉落的尖锐刺痛感的把握,以及文本形式上以神秘与独白呓语为特征的梦幻式结构和诗性叙述。
——孙桂荣(山东大学教授、文学博士):摘自《沉浮在荒诞与隐秘之痛中的真实》(《石河子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用现代、后现代的叙事手法来反映中国当下生活是墨白小说所一直追求和探索的,也是目前中国的先锋小说家运用同样手法来反映当下社会的一个最为成功的范例。但与其他一些在现代、后现代叙事方式上渐行渐远以致最终脱离现实中国情境的作家不同的是,墨白一直在进行着现代主义与
后现代主义的本土化的叙事实践,并且这种自觉的试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高俊林(西北大学教授、文学博士),摘自《墨白小说创作浅论》(《小说评论》2010年第3期)。
精致、娴熟、无可挑剔的技巧是墨白的成功之处,同时也是他的不幸。这位孜孜不倦而又不合时宜的叙事艺术探索者,如果是出现在80年代中期,毫无疑问地会赢得最狂热的喝彩,而在好大喜功而又事事粗陋的今天,看来,他只有默默无闻地苦心经营自己的艺术了。我倒更愿意向这样的写作者致敬。
——张闳(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摘自《纷繁的呈现》(《花城》1998年第3期)。
墨白的小说用诗歌一样鲜活灵动的语言和独特的结构,实现了小说叙事风格上的突破,用这样语言来表现阴郁和神秘的现代主义是一种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对于这样一个在乎故事情节的时代来说,这样的作品弥足珍贵,却也具有相当大的挑战。墨白将电影的结构风格引入了小说这种只有文字作为载体的艺术,这样的尝试对于小说的发展和改革具有探索性的意义。墨白小说特殊的叙事风格决定了即使墨白小说的题材选择的是现实主义,也不可避免的带上了现代主义的特点,这种现代主义的弥散使得墨白的小说完全不同于余华、苏童等现实主义作品风格,而自成一派,将两种不同的风格结合在一起。
——康宁(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文学博士):摘自:《现代主义精神的弥散——试论墨白小说的叙事风格》(《绿洲》2009年第7期)。
正如《映在镜子里的时光》这个书名所示,小说中每个故事都会让人深信不疑,但每个故事都是接下来的另一个真实故事的反对者和否定者。随着小说的展开,小说中每个人物都开始感到了周围事物的变幻莫测,那些有可能给人物自身提供生存确定性的事物变得扑朔迷离,人们渐渐进入神情恍惚的境地,最后导致每个人都感到自身的存在变得无法确定。这种不确定性的力量如此巨大,以至于读者有可能也会像失去了线团的提修斯,在这座语言的
克诺索斯迷宫中迷失了自己。在读完了连环套一样迷离的种种故事后,我们有可能会得到一个悖论式的结论:语言在某些时候会摧毁一个人的现实感,但是,它同样也可以重建一个现实。通过这部小说,墨白发明了一种冒险式的叙事方式,并使《映在镜子里的时光》成为一部可以为叙事学提供研究的作品。
——蓝蓝(当代诗人):摘自《不确定的存在——简评墨白〈映在镜子里的时光〉》(《文化时报》2004年12月9日)。
墨白是个真正来自于民间,而密切地关注着民间的作家,具有着一种宝贵的悲天悯人的民间精神。很显然,他和他的创作与主流文学无关,也从来不作姿态,也就是不作出那种反主流的姿态努力,而骨子里却渴望以此种方式或渠道进入主流的那种作家,而是清醒地与主流话语,与主流文学,保持着一种必要的距离。他所关怀的是更广阔的民间,他所叙述的是那些具有民间意味的故事,而且是那种民间的痛苦和苦难的故事。或者说,他痛苦地观察着那些民间的苦难风景,痛叙述着那些民间苦难的故事。墨白作品中的这种痛苦或苦难,既是深重的,又是深刻的,它往往是深入骨髓的,又大多是令人颤僳的;有时候它们体现在物质表象上,更多的时候是深纳于精神内涵里;你可以把它们理解为生存意味上的事情,更可以把它们领会为存在意义上的事实;从墨白小说的这种对苦难的叙述与反抗里,你能够隐约地感受到遥远的陀斯妥也夫斯基的身影,以及令我们不得不敬畏的俄罗斯精神。
——汪淏(当代小说家、评论家):摘自《对苦难的反抗,或者对家园的建立——关于墨白小说的一种方向》(《文化时报》 2005年12月27日)
正因为墨白多年坚守着特立独行的读书写作姿态,所以他发表的500多万字的作品,才能够把精英写作、大众写作、甚至通俗写作的不同质地进行兼容并蓄,把西方哲理思辩的、东方物化感性的不同特色巧妙合理地糅合在一起,在思想内涵、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叙事视角、语言表达等方面每有新意。他尤其看重那种令人诧异的思维方式,顺向或逆向,立体或多维,讲究谋篇布局,体现语言张力,追逐精致,无论长短,几乎每一篇作品都自觉携带一些阅读诱因乃至宗教般的神秘色彩。墨白对小说结构迷恋且陶醉,能把一部作品设计的像迷宫或者魔方一样让令人着迷,通过形式和内容的相眏成趣,潜移默化地直抵阅读者心灵。因为只有那种在艺术创造上的“百变高手”,才能充满朝气、活力和勇气,令人不断产生意外惊喜。
——杨晓敏(小说家、《百花园》杂志社总编辑):摘自《小说家墨白》(《小小说选刊》2012年第4期)。
我们可以说整个《梦游症患者》就是一个比喻丛生的文本。墨白的长句已经成为他文本的惯例,这种长句的特点:一是,连珠式的,一个从句接一个从句。二是,分句之间互相缠绕着,纠结为撕缠不清地滚动。三是,长句一定在一种底色中运动,或红或黑,或白或蓝,大抵显示为忧郁之色。四是,用多种比喻重叠,浑涂,浸染,刻意地展示为一种复合式意象。这种长句的优势,发挥着能指的符号特征,或并置,或交错,或变形,这样的系列性长句就造成了整个文本的某种巴洛克风格,有繁复,错综,细密,浑厚的文体特征。
——刘恪(小说家、文学理论家、河南大学教授):摘自《优雅,色彩及比喻丛丛——墨白印象》(《时代文学》2012年3月上半月刊)。
墨白一直进行着对现代叙事的探索,他和很多新生代作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用现代叙事深刻反映中国的社会生活,尤其体现在对文革的反思、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给人带来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裂变的剖析。墨白的小说可称为中国当代文学“良知的声音”,为当代小说的叙事学和社会学分析提供了研究的母本。
——胡平(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摘自《在坚守中突破——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中原作家群》(2010年11月23日 新浪文化·读书网)
出版图书
评介要录
《一位老人的一生——读墨白小说〈洗产包的老人〉》,王保民,载《小小说选刊》1991年第4期
《〈失踪〉文本世界的肢解》,苏常青,载《颍水》1991年第4期
《各显命脉各精神》,李少咏,《没有人看见草生长》,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面对粗鄙而热辣的人生》,曹增谕,载《莽原》1992年第3期,收入《刚性的或柔性的凝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风车〉的寓言》,陈辉平,载《当代作家》1993年第2期
《〈失踪〉的叙事特色》,王彪,收入《新历史小说选》,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文坛孙氏两兄弟》,金城,载《当代人》1994年第2期
《〈同胞〉的四维结构》,李少咏,载《
周口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
《人性与写实》,田中禾,载《文学自由谈》1993年2期
《墨白小说札记》,闻峰,载《未来》1994年第5期
《孤独的漂泊者的悲歌——读墨白小说〈进入城市〉》,李少咏,《没有人看见草生长》,河南人民出版1994年版
《穿越历史的地表》,李少咏,收入《没有人看见草生长》,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评〈鼠王〉、〈孤独者〉、〈现实的颠覆〉》,王干,载《山花》1995年第2期
《或许写作刚刚开始——记青年作家墨白》,纯儿,载《文学报》1995年3月23日
《十字架下的墨白》 古箫,载《小小说选刊》1995年第10期
《重建梦中的宫殿——谈墨白小说的创新意义》,李少咏,载《百花园》1995年第10期
《语言的诱惑——〈风景〉赏析》,伊水,载《小小说选刊》1995年增刊
《在梦境中寻找现实——读墨白小说》,田中禾,载《鸭绿江》1996年第12期
《心态情绪与象征叙述——墨白小说创作论》陈子秋·刘海涛,载《百花园》1996年第4期
《与墨白相交》金锐,载《太阳》1996年第6期
《他们,或四个四重奏》,王鸿生,载《漓江》1996年第3期,收入《无神的庙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平淡最难——读墨白的〈飞翔〉〈蜡烛〉》,吴雁,载《
微型小说选刊》1997年第12期,收入《
微型小说三百篇》,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
《梦游者永在旅途》,何向阳,载《小说评论》1998年第1期,收入《肩上是风》,
中原农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
《清醒的梦游者——墨白访谈录》,张钧,载《作家报》1998年10月1日
《走近墨白》,杨玉,载《南方都市报》1998年9月2日
《一个丧失精神自我的年代——读墨白长篇小说〈梦游症患者〉》,杨玉,载《读书人报》1998年12月3日
《永远真诚——访作家墨白》,于刚,载《教育周刊》1998年9月14日
《以个人应言说方式辐射历史与现实——墨白访谈录》,张钧,载《当代作家》1999年第1期,收入《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千里之外的声音》,东西,载《广西文学》2000年第4期
《不是为了游戏文学——略谈青年作家墨白及其创作》,王虹昭,载《读书人报》2000年2月18日
《墨白的艺术迷宫与“神秘房间” ——论墨白小说》,郝雨,载《山花》2001年第11期
《论墨白的小说艺术风格》,黄轶,载《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坚硬的写作》,唐宋元,载《南方文坛》2001年第5期
《关于墨白小说的几个关键词》,张闳,载《浙江作家报》2001年7月号
《从〈事实真相〉到〈孤独与激情〉》姚建斌,载《
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8月23日
《以梦境颠覆现实——墨白访谈录》,林舟,载《花城》2001年第5期
《精神探索和叙述实验者墨白》,何弘,载《莽原》2001年第4期
《在同一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两种声音》,皖之骥,载《河南画报》时政版2001年第6期
《墨白的黑白世界》,奚同发,载《南风》2001年第4期
《诉说不平》,艾云,收入《艺术与生存的一致性》,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
《阳光与生命》,唐宋元,载《创作》2002年第2期
《生存图式的还原——墨白早期小说演绎》何海滨,载《
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墨白小说论》,郝雨,载《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试论墨白前期的小说创作》,王永盛,载《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6期
《沉浮在荒诞与隐秘之痛中的真实——墨白长篇小说的魅力》,孙桂荣,载《石河子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文本探索者——访谈墨白》,杨家慧,载《
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1月30日
《在欲望驱动下的“神秘的房间” ——评墨白长篇小说〈欲望与恐惧〉》,郝雨,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2月27日
《现实的焦虑与救赎的渴望》,林舟,载《大河报》2002年4月25日
《在夜色里开放的花朵——读墨白新作〈欲望与恐惧〉》,琼子,载《河南新闻出版报》2002年3月1日
《建立起内心更高的秩序——读墨白长篇小说〈欲望与恐惧〉》,刘海燕,载《羊城晚报》2002年7月25日
《一面是欲望,一面是恐惧》,于火,载《教育时报》2002年8月16日
《逃离与穿越——墨白中篇小说论》,曹怀明,载《中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墨白小说的社会学》,张宁,载《河南日报》2003年5月30日
《寻找“事实真相”》,贺玉高,载《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无处逃循的边缘人——关于〈欲望与恐惧〉》,张军府,载《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墨白:平行于生活现实的文学叙事》,孙燕,载《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人离自己究竟有多远——由墨白的“喃喃叙语”谈起》,梁艳芳,载《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我什么时候能醒” ——关于〈梦游症患者〉》,刘满华,载《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在嬗变中不断突破自我——墨白早期作品纵横观》,梁伦润,载《文苑》2003年第3期
《从墨白的小小说说起》,刘海燕,载《百花园》2003年第2期
《墨白:教书生涯是我写作的坚强后盾》于刚,载《教育时报》2003年4月25日
《对文本的探索——墨白访谈录》,雷霆,载《山花》2003年第6期
《写作是通过现实表达精神的过程——关于墨白小说的对话》,张宁、刘海燕等,《来访的陌生人》,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6月版
《构建一座精神的小镇——评墨白的〈梦游症患者〉和〈寻找外景地〉》,李少咏,载《当代文坛》2003年第6期
《简论墨白的小说世界》,张宁,载《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受雇于记忆的人》,蓝蓝,载《山花》2004年第4期
《影像“原乡”与民间叙事——墨白小说漫谈》,聂伟,载《莽原》2004年第3期
《隐含在欢悦生命中的忧伤——访先锋小说家墨白》,曹丽萍·梁艳萍,载《河南新闻出版报》2004年7月8日
《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学的个性》,孙青瑜,《河南新闻出版报》2004年8月12日
《墨白现象和墨白小说的隐含意义》,刘海燕,载《红豆》2004年第8期,收入《理智之年的叙事》,作家出版社2007年5月版
《不确定的存在——简评墨白《映在镜子里的时光》》,蓝蓝,载《文化时报》2004年12月9日
《文坛“独行客”观照地域文化》,孙青瑜,《北京日报》2004年9月20日
《光荣的隐退与生命的责问——墨白小说的个案分析》,夏敏,载《山花》2005年第5期
《信念的力量无法估量》,纳米,载《文艺报》2005年3月22日
《为墨白描白》,田中禾,载《文学报》2005年9月8日
《墨白的悲悯情怀》,李宏永,载《文化时报》2005年5月24日
《评〈父亲的黄昏〉》刘晓南,《2004年最佳小说选·点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评〈母亲的信仰〉》,邵燕君,载《文学报》2005年5月26日
《乡土理念的嬗变与持守:话语·价值·权力》李丹梦,载《上海文学》2005年第2期
《雪的飘落塑造风景——读墨白小说《风景》》,张莉莉,《轻风的月夜》,九州出版社2005年8月版
《评〈七步诗〉》,赵晖,载《文学报》2005年9月15日
《表象与意象的结合》,于德北,载《小小说选刊》2005年第23期
《人性扭曲的悲剧——读墨白小说〈谋杀案〉》,刘彬荣,《
66个纯情唯美故事》,漓江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对苦难的反抗,或者对家园的建立》,汪淏,载《文化时报》2005年12月27日
《有一个叫颍河镇的地方——与墨白对话》,刘海燕,载《莽原》2006年第3期,收入《理智之年的叙事》,作家出版社2007年5月版
《苦涩而甜蜜——读墨白的〈父亲的黄昏〉》,钟平,载《文化时报》2006年2月28日
《评〈母亲的信仰〉》,赵晖,《2005年最佳小说选·点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毫无诗意的逃离——墨白小说的个案分析》,何海滨,载《三门峡文艺》2006年第4期
《白墨黑墨写出文章就是好墨》,野莽,载《辽河》2006年第10期,收入《墨客——目睹三十年之文坛现状》,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9月版。
《墨白复调小小说艺术简论》,高军,《神秘电话》,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5月版。
《我们应该怎样叙事——和墨白对话》,张晓雪,载《天津文学》2008年第8期。
《艺术迷宫:墨白小说的结构技巧》,李喜民,载《当代小说》2007年第8期
《小说是叙事和语言的艺术——墨白访谈》,刘小逡,载《文学界》2008年第8期
《痛苦的拷问:墨白小说的审美聚集》,李喜民,载《时代文学》2007年第5期
《颍河镇:墨白小说的隐喻场》,李喜民,载《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16期
《神秘寻找:墨白小说的情节模式》,李喜民,载《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第8期
《颍河镇——人类的精神载体——读〈墨白作品精选〉》,孙萍,载2007年12月17日《大河报》
《形式的伦理意义——墨白论》,李丹梦,载《文学评论丛刊》第九卷第二期·2007年8月版
《关于墨白小说评论的语录》,孙青瑜整理,载《躬耕》2007年第12期
《“灵”的挣扎与“思”的独立——由〈红房间〉谈墨白的小说》,黄轶,载《文学界》2008年第8期
《疯狂史章的颍河变奏——论墨白的〈梦游症患者〉》,方向真,载《文学界》2008年第8期
《墨白老师》,戴来,载《文学界》2008年第8期
《阅读之梦与写作之梦》,刘海燕,载《文学界》2008年第8期
《墨白城乡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米学军,载《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2期(上半月)
《人性的异化,疾病的隐喻与历史的宿命》,龚奎林,载《平顶山师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创伤性体验对墨白小说创作的影响》,米学军,载《平顶山师院学报》2008年第3期
《梦中的天堂——论墨白小说中的城乡二元对立》,刘宏志,载《平顶山师院学报》2008年第3期
《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叙事——墨白中篇小说中的叛逆者形象及其塑造》,张舟子,载《平顶山师院学报》2008年第4期
《记忆的碎片与语词的密林——论墨白的〈来访的陌生人〉》,高俊林,载《平顶山师院学报》2008年第4期
《墨白小小说创作浅论——读〈怀念拥有阳光的日子〉》,刘天平,载《躬耕》2008年第12期
《论墨白的颍河镇情节》,米学军,载《中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墨白是否应继续抒写苦难?》,米学军,载《大河文学》2008年第3期
《人性的异化,疾病的隐喻与历史的宿命——墨白小说论》龚奎林,载《山花》2008年第7期
《文学的底层叙事》,张鸿声、刘宏志,《光明日报》2008年10月31日
《墨白:底层民众的偶然性命运》,张闳,《感官王国——先锋小说叙事艺术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论后现代小说的形式意识——从墨白的小说谈小说的叙事艺术》,张晓雪,载《中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沉重的欲望之旅——读墨白新作〈裸奔的年代〉》,方向真,载2009年3月19《郑州日报》
《关于〈别人的房间〉的通信》,刘星、《芙蓉》编辑部,载《芙蓉》2009年第3期
《现代主义精神的弥散——试论墨白小说叙事的风格》,康宁,载《绿洲》2009年第7期
《我们为什么总是在对抗中迷失——读墨白的长篇小说〈裸奔的年代〉》,高军,载2009年5月19日《中国图书商报》
《对传统历史观的颠覆与解构——读墨白小说〈雨中的墓园〉》米学军,载《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4期
《疾病的隐喻与生存的困境——墨白小说论》,龚奎林,载《莽原》2009年第4期
《道德的焦虑与生命的迷惘——与墨白对话》,黄轶,载《广州文艺》2009年第6期
《墨白小说中的历史观》米学军,载《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批注、点评〈某种自杀的方法〉》,野莽,载《莽原》2009年第4期
《墨白小说叙事美学的人生维度》,王庆杰,载《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收入《灵魂孤筏的泅渡》,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复杂的人性和人生的苦难——关于墨白小说的人性与苦难叙事》,刘宏志,载《芙蓉》2009年第6期
《无边的压抑——谈墨白笔下麻木的灵魂与病态生活》,刘宏志,载《红豆》2009年第10期
《无法抗拒的宿命:在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穿行——谈墨白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高俊林,载《山花》2009年第9期
《精神之根与审美之境——墨白小说“颍河镇”意象的文化学阐释》,王庆杰,载《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现实精神与深远意味》,高军,载《躬耕》2009年第10期
《经验·历史·责任·创作——墨白访谈录》,龚奎林,载《西湖》2010年第2期
《关于墨白小说的九个词条》,高军,载《绿洲》2010年第4期
《人性的挣扎与欲望的蜕变——读墨白长篇小说〈裸奔的年代〉》,龚奎林,载《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论墨白小说的苦难叙事》,张翼,载《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裸奔的年代”与“欲望与恐惧”》,井延凤,载《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让渡的灵魂之旅:解读墨白的〈重访锦城〉》,张延文,载《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游离于世俗化与诗意化两极之间的焦灼》,高俊林,载《小说评论》2010年第3期
《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墨白访谈录》,高俊林,载《小说评论》2010年第2期
《小说家档案——主持人的话》,於可训,载《小说评论》2010年第2期
《置身与苦难与阳光之间——墨白乡土小说论》,刘迎,载《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墨白小说:中国当代文学的“国家声音”》,张延文,载《山花》2010年第5期
《论墨白小说中的“失语者”》,何学军,载《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浅析墨白小说中的几个关键词》,赵凯,载《语文知识》2010年第4期
《从希望到绝望——〈裸奔的年代〉的叙事解读》,胡洪春,载《语文知识》2010年第4期
《治疗脓包中心的平静——读墨白的中篇小说》,高俊林,载《语文知识》2010年第4期
《孙氏兄弟》,王庆杰,收入《社会的空位——王庆杰文化批评随笔集》,线装书局,2010年3月版。
《〈天河之恋〉:纯真的情感,诗化的表述》杨春生,载《电影文学》2010年第11期
《墨白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书写》龚奎林,载《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裸奔的年代,色彩的人生——墨白〈裸奔的年代〉中的色彩解读》,胡洪春,载《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历史在“行走”中“沉没” ——从三个视角透视〈梦游症患者〉》,龚自强,载《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人文环境与文学精神——墨白访谈录》,张延文,载《山花》2010年第10期
《寻找有意味的形式——墨白小说印象》,李瑞华,载《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2期
《浅析墨白的颍河镇情节》,郑凯,载《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论墨白小说中的人性书写》,肖昉,载《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墨白小小说的意义》,李少咏,收入《神秘电话》,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5月版
《对自我的审判》——墨白长篇小说《欲望与恐惧》浅析,刘宏志,载《牡丹》2010年第10期
《从语言的陌生化看“气韵神境”》,孙青瑜,载《文艺评论》2010年第3期
《墨白的远景与近影》,田中禾,载《阳光》2010年第12期
《敲击喧嚣的孤独》——由《梦游症患者》构成的思想史,江媛,载《莽原》2011年第1期
《墨白小说中女性形象探析》,张明华,载《红豆》2011年第2期。
《
以革命的名义》,刘宏志,载《扬子江评论》2011年第2期。
《颍河镇与中国精神意象》,刘宏志,载《山花》2011年第7期。
《先知的意义:墨白与巴尔加斯·略萨比较》,张延文,载《作品》2011年第6期。
《无法确定的生活——谈墨白小说一种哲学意义的表达》,刘宏志,载《大地文学》2011年第5期。
《论墨白小说的语言结构及风格》,刘宏志,载《豫军论坛文集》河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8月版。
《爱与欲的徘徊——试析墨白小说〈爱情的面孔〉的人生隐喻》,张明华,载《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阳光下的神秘——谈墨白小说叙事中的未知因素》,刘宏志,载《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自我规训:肉体与灵魂的深度撕裂——墨白小说〈欲望与恐惧〉的思想地图》,刘军,载《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本色的生命质地——浅论墨白小说的生命图景》 王庆杰 载《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生命的颍河镇——墨白小说中地域文化意义探寻》 王庆杰 载《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悲凉底色下的偶然命运》——谈墨白小说《夏日往事》 刘宏志 载《彩虹》2011年第4期。
《小说的多维镜像》——墨白访谈录 江媛 载《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3期
《墨白笔下的自显世界》 孙青瑜 载《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3期
《优雅,色彩及比喻丛丛——墨白印象》 刘恪 载《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3期
《墨·白——墨白印象》 何弘 载《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3期
《小说家墨白》 杨晓敏 载《小小说选刊》2012年第4期。载《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3期。
《书写墨白》 汪淏 载《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3期
《一个人的别墅》 陈峻峰 载《文学报》2012年1月12日
《文本建构与精神迷失——从墨白小说目录论述其叙事风格》 李瑞华 载《语文知识》2012年第1期。
《墨白小说的深度》——短篇小说《纪念》细读 刘涛 载《东京文学》2012年第2期。
《叙事的核心:时间与记忆》——墨白访谈录 苗梅玲 载《东京文学》2012年第2期。
《1945年前后:主观的历史——墨白小说中的阶级与人性的冲突》——江媛 载《南方文坛》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