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阻击战是
辽沈战役中的关键一环,被公认为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阻击战”之一。战役于1948年10月10日发起,10月15日结束,历时6天6夜。
历史背景
战前形势
1948年9月12日发起了
辽沈战役,战役计划是首先打下
锦州,消灭锦州守敌,封闭东北敌人南逃通路。为了挽救东北败局,
蒋介石亲自出马,奔走在北平、沈阳、葫芦岛之间,调兵遣将,部署所谓“东北决战”,并组建了11个师的东进兵团,由
锦西、
葫芦岛驰援
锦州,企图利用“锦州坚守战”,消耗与疲惫东北野战军。为此,
东北野战军司令员
林彪等详细研究了敌情和战前形势,认为:“锦西敌军阵地北至塔山东南之大小东山,锦州敌军阵地南至松山街附近村庄,两锦间空隙地区只三十余里,因此决定四纵和十一纵在这一地区,采取攻势防御(不是运动防御),顽强抗击和消耗敌人。”
战斗准备
塔山位于锦西与锦州之间,是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子。这里东临
锦州湾,西接白台山,山与海之间最狭窄的一段,仅有十二公里宽。
北宁铁路从村子的东侧穿过,
山海关至沈阳的公路与铁路并行。村南有条干涸的河滩,架有一座铁路桥。村子周边地势平坦低洼,村西通向高桥的地方,是一片宽约八千多米的开阔地,散布着一些高差不大的小丘陵;东边靠着锦州湾的山包就是打渔山岛,涨潮的时候是岛,退潮的时候是和海岸连成一片的滩涂。从海边往西,地势逐渐抬高,西面的白台山高两百米,是仅有的防御制高点。
塔山距锦州30公里,距锦西4公里,离
葫芦岛不过5公里。周围是平缓的起伏坡地,东临
渤海,西靠虹螺岘山和白台山。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
10月6日-7日,四纵到达塔山一带,连夜抢修工事,积极进行战斗准备,并决定在主要兵力扼守铁路桥头、塔山堡、白台山和高桥地区,并以12师和纵队警卫营为第一梯队,取纵深的梯次配备,强调各级守备部队都要掌握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预备部队,以便实施连续的反冲锋。进入塔山前沿阵地的12师把34团摆在塔山村,35团在白台山,36团和师部在稍后一点的潘家屯。
战役经过
国民党军对塔山的进攻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0月10日到10月11日,以54军、62军为主的攻势;10月13日至10月15日,以独95师为主导的攻势。10月16日之后至10月28日,由于遭受了重挫,国民党军实际放弃进攻,只在前沿保持小部队的接触。
第一阶段:10月10日到11日的进攻
1948年10月10日凌晨,国民党“东进兵团”抢先发起进攻。国民党军集中了全部炮火,对塔山阵地全线猛轰。炮弹几乎毁坏了所有刚刚修好的工事,地堡掀掉了,掩体炸塌了,铁轨翻飞、枕木破碎。随着炮火而来的,是国民党军密集队形向塔山阵地连续不断地全线冲锋。一拨连着一拨,整连整营整团地压上来。解放军第四纵队奋起反击,与敌军绞在一起,进行着反复争夺,双方展开白刃搏斗。解放军战士们血战一天,终于将敌军击退。
由于轻视解放军的防御力量,国民党军在进攻前仅进行了半小时的炮火准备,虽然对塔山的阵地有较大破坏,但仍遗留有大量的地堡、铁丝网,成为阻挠步兵突破的巨大障碍。守军依托残破的工事进行了坚强的抵抗,同时,解放军的炮兵同
国民党炮兵进行了激烈的炮战,并以密集火力猛击国民党军二梯队的集结地域。当日国民党军共向白台山阵地进行了七次冲锋,向塔山阵地进行了九次冲锋,在遭受了重大人员伤亡之后,毫无进展。
11日国民党军仍按原部署继续攻击,只加强了炮火配备及海空军的
火力支援。各部队将10日的预备队调上一线,希望能保持进攻的锐气。敌军在两翼策应下,全力向我军前沿核心阵地塔山堡突击。天上的飞机、海上的舰艇、远处的大炮在几十分钟内,倾泻了几千发炮弹,泥土被炸松了好几尺。炮火过后,国民党军在
督战队驱赶下,从正面和两侧冲上来。正面的敌人被机枪压了下去,但两侧的敌人趁机占据了村边的民房,战斗逐渐转入巷战。解放军34团的战士们从残垣断壁的各个角落,同冲上来的敌人展开白刃格斗。十一日拂晓,62军151师453团曾通过夜袭夺取了二○七高地,但旋即为解放军重新夺回。稍后451团正、副团长带头冲锋,均被击毙阵地前。战到傍晚,国民党军已经付出了伤亡1300人的重大代价,但还是不能进塔山一步。
由于敌54军、62军在前两天的攻击中损失太大,国民党军调整了兵力部署。以10日到达的独95师担任对塔山村的主攻,以54军第8师代替暂62师进攻塔山铁路桥头堡,62军仍攻击白台山。以92军和暂62师作为预备队。
第三天(12日)国民党没有发起进攻。解放军战士们趁机抓紧时间抢修工事。解放军各部队借机开展“战评”,从战术战法上总结经验,甚至评论每个人的单兵作战技巧,解放军指战员们根据国民党军进攻的特点,研究切磋实战打法。战评切磋增加了解放军战士们的信心。根据侦查,四纵获得了国民党军队调整部署的情报,鉴于12师前两天伤亡较大,决定缩小其防御正面,由10师28团顶上来,接管高家滩、铁路桥阵地。此外,经兵团司令
程子华批准,将11师31团阵地移交十一纵,31团调到12师后面当预备队。并派纵队副司令
胡奇才到12师,坐镇指挥防御战斗。程子华又调了一个炮兵团给四纵,将炮兵阵地前移。这些部署大大增强了塔山正面防线。。
第二阶段:10月13日到15日的进攻
13日是塔山战斗中战况最激烈的一天。拂晓四时三十分,国民党军的炮兵就开始向白台山、塔山的阵地猛烈轰击,我军防线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然而国民党军士兵一冲到我军阵前,马上就被密集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原来我军利用12日休战一天的机会加固工事,增修
防坦克壕,在前沿埋设了地雷与各种铁丝网。前两日的守卫部队伤亡太大,四纵将主力团10师28团调到了塔山以东阵地。四纵在塔山堡阵地约1000米宽的正面上配置了16挺重机枪、49挺轻机枪、数十门各种身管炮和团属迫击炮。在这种空前猛烈的火力面前,国民党军仍采取密集冲锋的
人海战术,被击毙和俘虏1245人。
10月14日,国民党军对塔山的攻击进入了第五天。凌晨五时,各军的炮火就开始向塔山阵地轰击,海军的大炮也同时开始。在猛烈炮火鼓舞下,国民党军士兵的士气振作起来。第8师仍采取三路密集冲锋的战法,反复冲锋,曾一度攻入塔山铁路桥头堡的防御阵地,黑压压的士兵有的爬到了地堡盖子上面。在塔山以南阵地观战的62军军长
林伟俦正准备调21师的部队上去增援,第8师已经被解放军的反冲锋赶出了阵地。
上午10时,塔山阵地的后方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炮声,锦州总攻开始了。塔山之战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国民党军不顾一切地向解放军防线冲击。双方一直激战到黄昏。独95师几乎被打残,全师缩编起来不过三个营多一点。其它部队也是伤亡惨重。国民党军的斗志被完全瓦解,塔山阵地真正成了他们不可跨越的铜墙铁壁。
14日晚,期待已久的战车部队终于海运抵达葫芦岛。15日,从烟台来的第39军也已抵达。然而这都为时已晚。15日之后,锦州方面的炮声渐渐减弱,敌东进兵团仍在塔山地区未能前进一步。15日锦州解放,历时六天六夜的塔山阻击战终于胜利结束。
战役结果
塔山阻击战,从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共进行了六天六夜,我军四纵等部毙伤俘敌军6600余人。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第4纵队每天的战损数据,其中10日伤亡319人、11日伤亡563人、12日无伤亡数据、13日伤亡1048人、14日伤亡745人、15日伤亡470人,以上合计为3145人。
战役评价
此次国民党军进攻塔山,在
蒋介石严令之下,各军、师长均能奋不顾身,亲临最前线指挥,海空军也频频出动配合,这在国民党军战史上是不多见的。然而,在人民解放军的顽强阻击下,始终不能越雷池一步,塔山阵地岿然不动。第四纵队在六昼夜的阻击作战中,给予国民党军队沉重打击,有力保障了攻锦作战的胜利,
林彪、
罗荣桓评价塔山阻击战是“模范的英勇顽强的防御战”,“对我当时攻击锦州,取得调整部署与攻击准备时间,起了决定的作用”。战后,第四纵队第三十四团荣获“
塔山英雄团”称号, 第三十六团荣获“
白台山英雄团”称号,第二十八团荣获“守备英雄团”称号,纵队炮兵团荣获“威震敌胆团”称号。
战场名将
吴克华
吴克华(1913~1987),江西省
弋阳县人。1913年出生于农民家庭。
1929年秋参加红军,入伍即被选送信江军政学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随部队离开中央苏区进行
长征。部队出发1个月,又调任
红五军团13师39团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
胶东半岛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坚持执行党的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方针,率领部队和组织群众,壮大抗日武装力量,积极参加了
百团大战和反投降战役,粉碎日军多次扫荡,建立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在
解放战争时期,他精心组织部队参加了三保本溪、
四保临江战役,指挥了解放
鞍山、
辽阳、
营口之战。在
辽沈战役中,他直接指挥四纵投入兴城攻坚战,并迅速取得胜利。接着,他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命令,出色地指挥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他与四纵全体指战员一道,以“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气概,在塔山阻击国民党的增援部队,激战6昼夜,击退敌人11个师的进攻,确保了攻克锦州的胜利,创造了名震中外阻击战的典型范例。
1987年2月13日在广州逝世。
莫文骅
莫文骅(1910-2000),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人。
1929年12月参加
百色起义,曾任中央苏区军委会总司令部直属政治处主任、
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十三师政治部主任、
红八军团宣传部部长等职务,参加湘赣和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
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
南下支队副政委,参加保卫
陕甘宁边区斗争和
大生产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进军东北,历任
辽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警备司令部副政委、南满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塔山阻击战期间任
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委员,共同参与指挥塔山阻击战并赢得胜利。后参加
平津战役,
北平和平解放时,首先率部入城接防。
2000年5月31日,在北京逝世。
胡奇才
1914年10月28日生于湖北省
黄安县(今
红安)高桥区李家田村一个
佃农家庭。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
129师385旅770团副团长。1937年底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抗大总校中队长。1938年8月,奉派由延安赴山东,历经3个多月,行程三千余里到达
沂蒙山根据地。11月,任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8支队副司令员,不久任第4支队政治委员、第1支队司令员兼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此后坚持鲁中抗战达7年之久。
1946年指挥
新开岭战役,赢得辽东我军首次大捷。在辽沈战役中,参与指挥塔山阻击战,与优势之敌鏖战6昼夜,有力保障了攻锦作战的胜利。
1997年7月3日在北京逝世。
后世纪念
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陵园建于1963年,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塔山乡,是在塔山阻击战战役原址上修建的,陵园总占地面积1100亩。
陵园正门于1982年建设牌楼,顶部镌刻有时任军委副主席
刘华清题写的“塔山革命烈士陵园”牌匾;陵园中心部建有塔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建成于1963年,正面是
陈云同志题词:“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镌刻碑文详述战争经过和英雄事迹。纪念碑的正南方建有
塔山阻击战纪念馆,2013年10月,经过改扩建的新纪念馆落成开馆,陈展面积2000平方米。
在纪念碑的正北方,是1998年修建的革命烈士公墓,安葬着塔山阻击战中牺牲的700多名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