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往中心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具有一定影响,能够在地区或全球发挥重要作用的城市。我国的国际交往中心是
北京。
主要特征
数量众多
1.外交机构及友好城市
首都型国际交往中心城市,一般建有建交国
大使馆和
领事馆,还有一些特殊关系国的
办事处,常设外交机构数量在100~180家之间。
除外交机构外,许多城市还缔结了一批
友好城市(姊妹城市),在贯彻执行国家外交政策、促进城市友好交流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如被誉为“欧洲首都”的
布鲁塞尔,地处欧洲的中部,与外国的44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
2.国际组织。
城市拥有国际组织机构、有影响力的民间机构数量与该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密切相关。在国际交往中心城市中,
巴黎所驻国际组织机构最多,达200余家。总的来看,国际机构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洲。
3.国际商业机构。
国际商业机构通常指著名跨国集团总部及办事处、代表处和经营性机构,如伦敦拥有外国机构700余家,外国银行480余家;纽约的外国银行有300余家;东京的
外国金融机构接近300家,这三个城市被公认是世界金融中心。
活动频繁
1.外交访问和友好往来。
总的来看,如纽约、华盛顿、
布鲁塞尔、
日内瓦等一些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总能占据国际交往舞台的中心和重要位置。这些城市很重要的特点是,其外交访问和友好往来活动十分频繁,而且相对稳定。
2.大型国际会议。
举办大型国际会议数量是城市对外交流频度的重要标志,被国际上公认为现代国际交流的重要渠道和高级形式。统计
巴黎每年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在200~300个之间,稳居世界首位。亚洲国家中,新加坡每年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数量平均为130个左右,排在前10位之内。据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1997年统计,全球国际会议在各洲召开的比例为:欧洲57%,亚洲19%,
北美9%,大洋洲和
中美洲各6%,非洲3%。从国际会议的数量和世界排名可以看出,那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城市并不一定是世界最现代化的城市,但的确是最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城市。20世纪末,国际展览会作为国际会议的一种特殊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人口规模庞大
1.接待入境
人口规模。 跨国人员流动性是国际交往中心的最本质特征。按国际惯例,国际交流活动一般都有旅游内容,因此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状况间接反映出城市国际交往水平。
巴黎、
伦敦、
曼谷等海外游客达到500~1000万,海外游客数超过本市居民的半数以上。北京的年海外游客接待量达到250万人次的水平,已达到国际发达城市20世纪80年代的接待水平。
2.常住外国人数量。
城市外籍居民数量及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是反映城市国际人口构成和城市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些城市中,北美的纽约和欧洲的
莫斯科拥有外籍居民规模高达200万;外籍居民比重都在20%以上,最高的达到了29%。亚洲国家城市中的外籍居民仍然偏少,东京外籍人口已达到26万,汉城则有50余万人,没有达到欧美城市外籍人口10%的较低水平。北京的外籍居民有5万人,比重只有0.2%,差距十分明显。
城市魅力较强
1.城市形象。
国际交往中心通常有独特的城市形象,这些标志性形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城市的外在表现形式,能对国际交往中心的确立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国际吸引物影响力。
许多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本身就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世界著名景点直接构成国际交往的核心要素,对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很强的吸引力。①城市历史;②主要吸引物品质如文化遗产、自然风光、主题公园、专题旅游项目等。
3.固定节庆活动。
国际交往中心通常要举行大型国际交流活动,定期举办国际性大型节庆活动是当今比较流行的做法。如狂欢节、电影节、音乐节、艺术节等。
设施发达
1.大型交流设施。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通常拥有众多大型的国际交往设施,特别是大型会议展览设施,其规模和水平反映出城市举办国际活动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城市重点加强了大型会议展览设施的建设,成为会议展览业的“航空母舰”。
2.国际交流中心区。
国际交往中心的交往设施的规模比一般城市要大得多,而且有集中发展的趋势,这些设施的集中布局,一方面便于规划建设,另一方面使得国际交流活动易于组织和更有效率,因此许多国际交往中心城市集中规划建设相对集中的国际交流中心区。 如纽约的
曼哈顿、东京的新宿、
巴黎的拉芳斯等都形成相对独立的商务中心区(
CBD)。华盛顿、
莫斯科和柏林等建有会议和展览中心区。
城市航空港年
旅客吞吐量是城市国际交通的最主要指标。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则列世界第49位,说明机场的空运能力还相对较低。
为了便于外国人交往,国际交往中心城市一般都建有规范的标识系统,交通系统、旅游服务设施系统、提示警示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等都有双语(通常为本国语和英语)标识牌。
服务系统完善
1.专门的服务机构。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一般都有完善的专门接待服务系统,通常由政府服务系统和社会服务系统组成。
政府服务机构指专门从事涉外管理的部门。许多城市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和推进国际交流工作,有许多城市政府设立了外国人信息服务中心,能用若干国家语言提供天气、医疗急救、旅游购物、住宿、出行、法律等问讯和咨询服务。
社会服务机构。一些城市建有相当完善的社会服务系统,可以为外国人提供工作、生活和交流等方面的中介和直接服务。
2.信息服务系统。
现代化通信系统是国际交往城市的最基本的条件,由卫星、光缆组成的国际通讯系统已经十分普及。许多城市正在大力兴建“
信息高速公路”,将对国际交往产生巨大影响。
3.涉外饭店。
涉外饭店的规模和档次是反映城市接待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如附表9所示,亚洲城市中东京的饭店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水平上都达到世界一流;北京是亚洲新崛起的饭店中心,涉外饭店总数超过300家,标准客房7万余间,星级饭店的硬件水平达到或超过国外同档次的标准。
4.外语人才。
拥有庞大的外语人才对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般要求国际语言普及率占全市人口达25%以上,城区达到50%以上。发达国家由于高等教育十分普及,市民素质普遍比较高,加之使用英语国家又非常多,在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时就非常方便。亚洲国家会外语的人相对较少,东京、
汉城、
曼谷等城市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培养外语人才。
5.相关法律和政策。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要求出入境手续方便。世界上许多国家实行有限免签和
落地签证制度,如欧洲申报协议规定协议签署国实行相互免签,亚洲的新加坡、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地区有7日免签和落地签证的规定,我国仅上海和深圳特区有入境48小时内免签规定。
北京特点优势
新特点
当今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发展的新特点
(2)经济发展对全球国际交往中心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基本功能
国际交往中心是首都的基本功能
1.首都是国际、国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首都城市发挥政治中心的作用,主要依托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交通中心等方面的能力。只有提高和完善这些功能,首都城市才能体现国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先进文化的发展程度,也才能具有较高的集聚度。
2.首都城市的国际交往能力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
政治中心主要体现在对外界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强,伴随首都政治交往的同时,更多的是经济、科技、信息、文化、体育等的交往,首都的政治影响力也被放大为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综合影响力,其作用很大程度地体现于国际交往能力上。
重要战略目标
建设国际交往中心是世纪之交北京承担起首都功能的重要战略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崭新的风貌体现改革开放的形象。
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在政治上,将首都的开放推向更高层次,作为我国在新世纪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国策的重要标志,可以树立崭新的对外开放形象;在经济上,应该牢牢把握加入WTO的契机,充分发挥首都对外交往优势,使之成为
外向型经济的窗口、辐射国际市场的战略制高点,可以带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布局的优化。
2.挖掘首都对外开放的潜力,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建设国际交往中心是北京对外开放工作的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是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提升对外开放层次的现实选择。北京地处沿海和西部之间,对外开放既有区位、自然资源等先天不足这处,也有智力密集和功能完善等独特优势。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完全符合首都的性质与功能,一方面可以与沿海和西部地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也可以使北京的对外开放从企业、行业甚至是产业层次,提高到首都层次和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层次,为北京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深度提供良好的空间载体。
3.促进北京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①更高层次地配置现代经济战略资源;
③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
④扩大就业、促进消费。
特殊优势
1.建设国际交往中心是党和国家赋予北京的神圣使命,也是世界经济证章重心转移的战略需要。
2. 北京拥有特殊的国际交往资源。
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拥有全国最集中和第一流水平的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文艺和体育团体和新闻媒体,每年都举办大量的国际国内文化、艺术、体育等交流活动,在亚洲乃至世界具有一定影响;北京是全国的科技、信息中心,具有较强的知识生产和传播能力,北京的科技、信息交流日趋频繁。北京是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观光旅游城市。
3.北京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北京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一区五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各项规划全面展开,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推进;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
新经济增长点。
4.北京具有基本的设施条件。
北京的电话普及率、人均电力消费量、人均绿地面积、环保
直接投资占GDP比重等指标快速提高,北京正在加紧建设“数字北京”工程。北京的城市建设仍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能力的提高为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创造了必要条件。
5.北京具有必要的产业基础
北京是一座特大型综合性产业城市,形成了基本完备的产业体系,为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必要的产业支撑。
6.北京国际交往已初具规模
北京是我国的国际交往中心,是亚洲乃至世界重要的国际交往城市。
7.国际友好往来频繁、友好城市众多。
北京共有138个大使馆,两个名誉领事馆,16个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189个外国新闻机构,6441家外国企业代表机构,1500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全年接待国宾、党宾112批,其中包括84位国家元首或首脑。与世界上23个国家的26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与130多个外国城市建立了友好交流合作关系,其中缔结的友好城市数量在世界主要大城市中,名列世界第五,亚洲第三。
8.常住和临时来京境外人员数量稳定增长。
1993年以后,北京国际旅游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游客数量和外汇收入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6%和3.5%。到1999年,在京的常住境外人员达到5万人,年接待海外游客到达252.4万人次,外汇收入25亿美元,两项指标占全国总额的20%~25%,居全国城市之首,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旅游中心城市。
9.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居亚洲前列。
1994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接待外宾达3万余人。到1999年,北京拥有500座以上的常用会议场馆25个,总座位数达22693个;常用展览馆6家,总面积达18万m2,其中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展览面积达9万m2。北京举办的各类会议和展览占全国总数的80%以上,名列世界主要城市的第35位,在亚洲排在新加坡、香港和东京之后,列第四位。
现状和问题
北京与当代著名国际交往中心城市相比,国际交往功能还有很大差距,一是国际交往活动数量少,二是档次低,三是影响弱。北京仅有联合国的代表处和1个国际组织总部,这反映出北京的国际影响还不够大。
1.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与建设思路: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必须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批复精神,以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外交政策、促进国家对外开放为基础,以为首都发展和
社会进步服务为核心,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己任,以广泛开展各个领域的国际交流为手段,努力在下世纪中叶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综合型国际交往中心,为推进首都现代化和国际化服务。
2.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
根据中央提出的战略任务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结合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北京的实际情况,北京到2010年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亚洲一流和世界中等发达程度的现代化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成为世界性的国际政治中心、国际旅游中心、国际科技贸易中心;亚洲的国际文化中心、
国际会展中心和国际体育中心。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1)国际交流高级化。基本形成合理的国际交流结构,重点发展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主体;主要领域的国际交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争取主办
世界博览会、奥运会等国际大型盛会,积极创办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具有北京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节庆活动;国际组织、跨国集团总部(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数量大幅度增加,达到亚洲领先水平。
(2)服务体系功能完备化。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全市国际交往工作,按照统一领导、
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政府管理体系。基本建成高效廉洁的政府管理系统,使政府管理部门充分体现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精兵简政原则,作好规划编制、政策指导、执法监督、组织协调工作,及时为国内外单位和个人提供优质服务;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服务系统,大力发展信息咨询、外语服务、中介组织、国际旅行社、
国际语言学校、国际医疗救助中心等机构,形成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管理规范、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系统。
(3)交流设施现代化。重点建设一批特大型国家会展中心、国家大剧院、奥林匹克中心、科技博览中心、娱乐中心等标志性国际交流设施;规划调整
城市布局,集中建设长安街和商务中心,初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国际交流中心区;加快进行首都机场扩建、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数字北京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建立完善的
城市标识系统,创造良好的国际交流环境。
3.加快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加强对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及在市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下,成立首都国际交往中心推进办公室(可设在外办),统一协调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3)编制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各部门的推进计划
(二)突出重点、龙头带动
(1)以奥运为龙头举办大型国际活动,提高国际交流的档次和知名度。全力做好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和组织工作,以此为核心全面带动各项交流上规模、上水平;继续办好“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的组织工作,应尽快研究北京举办专业性和综合性
世界博览会的方案,为北京“后奥运”时期继续维持国际交往强势做准备。
(2)大力吸引国际组织,提高国际机构的积聚程度。采取统一部署、分口负责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吸引有国际影响的国际组织在北京落户。研究制定吸引国际组织、跨国集团总部(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的税收减免、扩大出口权、放宽
市场准入度、放宽户籍管理和优先办理护照等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3)集中建设“两区一街”,形成国际交往中心区。商务中心区(
CBD)是当代国际城市的重要标志,需要尽快集中力量,规划建设好与首都地位相适应的、具有21世纪水准的商务中心区。要率先高标准规划建设好海淀园区,迅速占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长安街是北京政治中心的重要的形象窗口,也是开展国际政治活动的标志性窗口。要以世界一流标准规划建设好长安街,使之成为代表东方文明的世纪经典之作。
(4)大力兴建重点交流设施,提高综合接待能力。重点建成一批特大型
国际会展中心、国家大剧院、奥林匹克中心、科技博览中心等标志性国际交流设施,弥补北京国际交往设施方面的缺陷,为广泛开展大型国际交流活动提供必要的硬件保证。其中,应优先建设特大型会展中心。
同时,加快进行首都机场扩建、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数字北京建设,大力改善北京的环境质量,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建立完善的
城市标识系统,创造良好的国际交流环境。
(5)规划建设大型现代娱乐中心,加速旅游产品升级换代。本着设计超前、科技领先、面向大众、生态健全、综合娱乐的原则,集中力量建设一个大型现代化娱乐中心(主题公园),以改变北京旅游产品老化、结构单一的落后局面。
(三)大力开展友城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国际交往主渠道作用
(1)积极扩大友城规模。积极争取中央的指导与支持,使首都友城工作成为国家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若干目标城市为工作重点,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建立工作责任制,有计划地开展国际交流工作,积极扩大友城规模。
(2)建立工作系统,完善工作制度。系统收集整理友城的信息资料,建立北京友城资料库和信息系统;在友城工作规划基础上制定友城工作的推进计划,形成友城工作目标和计划系统;有计划地向重点友城派出工作人员,建立海外友城工作的组织系统。针对友城工作的特点研究制订科学、规范的工作制度,推进友城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3)充分利用友城为首都经济建设服务。一是友城工作为首都对外开放整体战略服务。二是要增强友城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利用友城的特殊优势开展工作。要利用政府对外交流的规格高、影响大的特点,针对对外开放工作中一些关键问题和突出矛盾开展专项交流。同时,友城工作还要为社会、企业和民间的国际交往创造条件,引导和帮助它们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工作。
(四)建立多元投资体制、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1)研究建立国际交往发展基金。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前期,需要政府的扶持,特别需要有相对稳定的资金支持。建议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资产重组,打造“航空母舰”。
(2)为了提升北京承办大型国际交流活动的能力,政府应积极整合北京地区国际交流企业,形成几个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母舰”,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五)完善政府管理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培育良好的交流环境
(1)明确思路、健全职能。为了实现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目标,全市涉外管理部门必须牢固树立“首都大外事”意识,进一步强化服务观念。利用外事部门的各种优势,开拓创新,成为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核心力量。
涉外部门
机构改革应当充分体现首都外事的特点,为建设国际交往中心服务,涉外部门应逐步完善
领导职能、规划职能、
组织职能、
协调职能和涉外管理职能,逐步建立健全新的工作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
(2)
归口管理、各负其责。建设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网络,主要包括:以外事领导小组为首,以市委、市政府专职调研力量为核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规划系统;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民间机构为辅的申办系统;以外事领导小组和推进小组为领导,相关部门和单位参与的协调系统;以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的组织系统;以市委宣传部为主,相关部门参与的宣传系统;以政府管理机构为龙头,社会接待、服务企业为补充的综合服务系统。
(3)规划协调、分级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互相协作原则进行。推进办公室负责按照规划统一进行协调。一是加强与中央单位的协调配合。二是加强与本市国际交往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配合。三是加强与兄弟省市协调配合。北京是全国的国际交往中心,必须充分体现面向全国、服务全国的原则,与兄弟省市联合建立通畅的信息网络和办事机构,为兄弟省市开展对外交流服务。
(4)综合服务、整体优化。加大
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扶持一批对国际交往影响较大的综合服务行业。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在首都地区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部门的资产重组,成立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国际会展服务中心、旅游咨询和服务中心,改善首都地区的服务环境。
(六) 营造良好的涉外环境
(1)建立和完善涉外
法律体系。我国即将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首先要对现有涉外管理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涉外管理的法律体系。其次,尽快研究出台《涉外家政服务的管理规定》、《外国留学生社会化管理规定》、《境外人员入境72小时免签规定》等文件。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工作,为在京外国人提供法律服务,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2)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在对常住外国人和临时来京的入境人员调查中,外国人普遍反映北京的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严重,将环境问题列为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主要差距之一。在北京申办一些有国际影响的活动时,环境问题也是主要障碍之一。必须加强
生态环境建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调整
能源结构、调整
工业布局、发展公共交通、城市绿化、水系治理等工作力度,改善北京的环境质量,为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创造必要的自然环境。
(七)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
(1)有计划培训高级管理和经营人员。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办法加强培训。继续办好赴美
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班,并有针对性地选派政府公务人员和高级
经营管理人员,到发达国家学习培训;与高等院校合作,在国内举办专门培训班,轮训
高级管理人员。
(2)充分利用
社会教育资源,努力提高市民素质。搞好教育综合配套改革,提高各类教育机构
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提高全体市民的整体素质,广泛开展市民讲英语计划,提高外语人口普及率,为国际化打好基础。
(3)大力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研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积极与国际教育组织和跨国集团合作,重点引进各类急需专业人才;建立国际级人才市场,吸引、优化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