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火炉
中国天气炎热程度最严重的四个城市
”四大火炉“是对中国夏季天气最为酷热的四个大城市的称呼,最早始于中华民国时期,当时长江流域重庆武汉长沙南昌夏季气候炎热,故被传称为“四大火炉”。
词目概念
传统火炉
火炉城市是中国对夏季天气酷热的城市的夸张称呼。最早出现“火炉”城市这一说法是在中华民国时期。那时媒体有“三大火炉”之说,即重庆武汉南京,都是长江沿线的著名大城市,分别居于长江的上、中、下游,因夏季气温炎热,被媒体夸张地称为“火炉”。新中国成立后,又有了“四大火炉”之说,这有几种城市组合,多指长江流域的几个城市。第一种组合是武汉、南京、重庆、南昌;第二组合是武汉、南京、重庆、长沙。上述两种组合认可的人比较多,人教版教材采用第一种组合。此外还有“七大火炉”的说法,指南昌、重庆、福州天津、长沙、杭州、上海七大夏季气候炎热的大城市。
新火炉
2017年7月,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榜单,通过综合分析中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气象资料,首次向公众公布中国夏季炎热城市情况,综合分析的结果是,夏季炎热程度靠前的1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分别为: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南宁。其中,排在前列的重庆、福州、杭州、南昌四个城市被不少网民冠名为“新四大火炉”,武汉退出前四,位居第六。也有说法称,济南在全国“火炉”排行榜排名第七。
据了解,这是气象部门通过综合分析中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最近31年的气象资料,首次向公众公布中国夏季炎热城市情况。对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评估室张存杰研究员认为,“火炉”这个说法反映的是公众的直观感受,但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标准。
据了解,此次对“炎热城市”的分析研究中,考虑的因素包括炎热指数(一种主要考虑气温和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状况综合影响的指数)、高温日数、连续高温日数、夏季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多种要素。
从近31年来中国平均高温日数分布来看,高温日数最多的主要有两个区域,一是新疆东部吐鲁番盆地附近,另一个就是包括杭州、南昌、长沙、福州等城市在内的江南华南一带。
根据这份研究结果,公众以往熟知的武汉、南京等传统上的“火炉”城市虽然还在名单里,但是排名已经退出“四强”。张存杰介绍,这和中国气候的年代际变化有关。“气象研究表明,中国南北方气候变化有20至30年左右的振荡周期。从整个30年的时间尺度来看,长江流域城市的温度增长速度没有其他城市快,特别是慢于中国北方许多城市。”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夏季炎热程度总体呈增强趋势,“火炉”名单也越来越长。气象资料显示,中国自1951年到2010年,全国平均温度上升了1.38度,每10年增加0.23度,和全球变暖情况基本一致,极端高温事件和高温日数范围扩大、频次增加。
评判标准
新定标准
2010年公布的新四大火炉,对“炎热城市”的分析研究,考虑的因素包括炎热指数(一种主要考虑气温和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状况综合影响的指数)、高温日数、连续高温日数、夏季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科学上用出现35℃以上高温日的多少,以及极限高温数值和相对湿度综合来衡量一个城市的炎热程度,一年中最高气温超过35℃的日子达20天以上,而且出现过40℃以上的高温天气,大家把这样的城市称为“火炉”。
不同于极端最高气温或高温天气(日最高温度35℃)日数等指标,炎热指数综合考虑了气温和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状况的影响,有着独有的计算公式,通常认为,炎热指数值越大,人体感觉会越不舒适。因为在高温条件下,如果空气干燥,可以通过出汗和汗液的蒸发来散热,但如果空气湿度太大,人的散热系统的效率就下降了,汗液无法蒸发散去,就会感到很不舒服。
南京重庆、武汉、南昌等城市每年的高温日的确居于榜前。按照资料统计,四大城市夏季35℃以上高温天气,平均每年19.3天,37℃以上高温天气平均每年4.5天;夜间28℃以上的最低气温,平均每年13.2天,30℃以上的最低气温平均每年1.9天。再加上“满城无风”的闷热,难怪拥有了“火炉”之名。
2013年7月,中国气象局公布“新四大火炉”后,有业内人士质疑,仅用高温天数代表“火炉”城市欠妥,温度、湿度、风速、高温时长、夜间温度等因素都要考虑,尤其是“体感温度”是老百姓最能体会到的,与其说是“火炉”,不妨用“炎热指数”来替代。
直观感受
“火炉”城市的说法源于民间,原先并没有气象统计学上的依据。“火炉”这个说法反映的是公众的直观感受,但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标准。例如,北方城市高温天数较多,但相对湿度不大,人体舒适度要好很多;有的城市极端最高气温很高,但是持续时间不长,炎热程度总体不一定就是最高的;有的城市夏季相对湿度很高,但最高气温不是很高,虽然人体感觉闷热,但炎热强度不强。当然,人体对炎热的感受与人员的身体条件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关系。
典型城市
形成原因
重庆、武汉、南京等长江中下游城市在夏季常常如火炉般闷热,主要是由于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维持较长时间的高温高湿天气。特别是7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副热带高压一般维持在长江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使得这些地区闷热难耐。
重庆之热源于地形,“渝炉”堪称老山炼丹,是全国有名的盛夏高温区。而专家认为山城夏季多雨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排放物(二氧化硫、微小粉尘等)的增加影响到太阳辐射,导致了降水量提升,高温日相对减少。这样的“人工降雨”一定程度上是环境污染的“意外收获”。
江城武汉可称“一代炉魁”。此地江河湖泊众多,水汽大量蒸发,团团热气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减慢了地面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汗出如浆,闷热难耐。1934年某日武汉41.3℃的纪录为江城夺得“炉魁”之称。
南京深得江南“夏九九”的精髓:扇子勿离手,出汗如出浴。宁沪两地高温堪称伯仲,不过上海临海地形让南京自叹不如,因为海陆间气压差,上海的晚上比南京凉爽很多,虽然两地日最高温差不多,但是日平均温度上海就比较低。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空前规模的燃烧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汽车的降价、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们购车代步;加上空调的普及,这些都在向大气排放大量热气。城市里的人口、高楼、道路密集,混凝土、柏油路使太阳辐射升温快,散热慢,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城市的温度在逐步升高,越来越多的“火炉”城市涌现出来,这也是人类无节制活动加剧地球环境急剧变化升温的现实例证。
主要影响
争议
火炉城市的定义分为创纪录高温、人体适应度和持续高温时间,论气温,谁也比不过“火州”吐鲁番(全年日照时数3200小时,年积温5300℃以上、平均气温35度以上),但是在潮湿的南方,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城市,湿热的天气更让人难以忍受,其中,以山城重庆、江城武汉、石头城南京星城长沙、英雄城南昌最甚。
在历史上,重庆、武汉、南京的前三把“火炉”交椅坐得稳当,“第四火炉”归属则一直存在争议,南昌济南、上海等地都曾榜上有名,而在2003年,南昌成功胜出。这年夏天,南昌有22天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9.7℃,地面最高气温超过60℃。市民们纷纷跳进赣江消暑,江上每天呈现千人共泳的壮观场面。同年11月已是深秋时分,南昌某日最高气温竟达31.2℃。眼下“火炉城市”纷纷要求摘帽,只有南昌至今尚未提出申请。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根据1981年到2011年这31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中国主要城市的炎热指数、极端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等要素,得出的结论是,近31年全国夏季炎热程度靠前的1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为: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南宁。其中,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炎热城市最多。
随着全球变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速,济南近年以来也经常突破历史记录,在火炉城市中排名却有所下降。有观点认为,“气象观测站从无影山搬到龟山后,观测点在山顶测得的数据要比市区低个一两度,这也能影响到济南的整体排名。”
事件影响
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张锋认为:“摘掉‘火炉’帽子,能够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得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包括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等的可持续发展。它取决于资源、环境的诸多支撑条件,更取决于城市人力资源的质量、经济结构合理性、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效益的优劣、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指标。”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导吴亦明说,“火炉”本来是个中性词,但如今在很多城市管理者看来,这肯定是个贬义词。为何这个词的敏感度这么高,恐怕和政府更加重视“人”、重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有关。
演变
气象专家表示,南京酷暑年集中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实,早在2005年6月,南京市就宣布告别“火炉”。而从近十年的气象资料分析,过去几大传统火炉中,只有南京能够“摘帽”。
如今,南京的高温非但在全国排不上号,在江苏省,高温中心早就移至苏南。不过,南京摘帽归摘帽,市民们的体感仍是“火炉”一个。
根据宋英杰的版本,南京并没有进入前十位,作为曾经的“四大火炉”,这次“落选”并不是第一次。早在2007年,凤凰卫视著名气象节目“凤凰气象站”就评出了中国新的“火炉”城市,南京也是连前10名都没排上。
江苏的高温中心转向苏南
南京大学气象学专家余志豪表示,对于火炉,气象学上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相关资料显示,南京重庆、武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并称为‘长江流域三大火炉’,后来在流传中,人们就淡化了“长江流域”,南京似乎成为了全国最热的城市。实际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曾有气象学家通过“横向对比”,在长江流域,南昌长沙等城市的夏季高温日数就均超过“三大火炉”,而这三个城市知名度比较高,才使这一说法广为流传。
从全国范围来看,夏季高温的最中心并不在南京,而是在浙江福建江西和上海等地,他们的最高温度都要比南京来得高。以往的长三角高温中心,正在由南京逐渐转向上海、浙江两地,甚至苏南地区也被卷了进去。江苏省气象台老专家周曾奎研究员比较了2009年处同一纬度上,同受副高控制的南京、上海和杭州三市的高温情况:2009年夏天,南京高于35℃的天数的有15天,最高温度极值为37.0℃;而上海高温日有20天,其中最高温度极值达到40℃;杭州高温天数高达35天,高温极值39.7℃。
根据气象定义,如果夏季月平均气温超过29℃,高温日达到20天,最高气温超过38℃就可称为“酷暑年”。自上世纪50年代初以来,南京共出现了8个酷暑年,多集中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之后只有两个酷暑年,为1978年和1994年。2003年,南京的高温突破近20年的纪录,达到了少见的40℃。是南京历史上最热的年份之一。但是南京夏天的极值高温又偏低,除了07年南京的高温上过38.2℃外,南京都没有超过38℃。
2010年6月以来,长沙已出现3次高温热浪天气,长沙城区最高气温连续一个星期达到40.3℃,再创入夏以来的新高。火辣辣的太阳灼烤着大地,市民纷纷躲在室内,不愿出门。
湖南省气候中心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湖南不但夏季时间长,暑热时间也长。平均气温≥28℃的暑热期,大部分地区一般自6月底或7月初开始,至7月底或8月上中旬结束,个别年份延至9月初,暑热期可达1.5个月~2个月。湘中的长沙一带最热,日平均气温≥30℃的酷热天,长沙每年平均有28天。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长沙有26天。是当之无愧的炉魁。最热十大城市前列。
应对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夏季炎热程度总体呈增强趋势,“火炉”名单也越来越长。气象资料显示,中国自1951年到2010年,全国平均温度上升了1.38℃,每十年增加0.23℃,和全球变暖情况基本一致。1980-2011年情况来看,中国夏季炎热程度总体呈现加重趋势,极端高温事件和高温日数范围扩大、频次增加。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夏季主要雨带北移到江淮黄淮一带,导致南方降水量偏少,温度持续偏高。从近31年来全国平均高温日数分布来看,全国高温日数最多的主要有两个区域,一是新疆东部吐鲁番盆地附近,另一个就是包括杭州南昌长沙福州等城市在内的江南华南一带。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中,北方大城市的增温更加明显,比如西安石家庄等城市,近几年夏季高温日数超过了20天,出现了超过42℃的极端最高气温。此外,城市人口聚集、建筑物增多、交通压力增加、人为热源增多等城市化进程,也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进而引起气温升高。
国内外专家都在积极探索减少“热岛效应”的办法。例如,要加强城市规划,选择合理的城市结构模式,统筹安排工厂区和居民区;可以在城市建筑物表面涂上白色或换上浅颜色的材料,以减少吸收太阳辐射;在路边、花园和屋顶种花栽树,特别是城市热岛区要加强绿化,通过植物吸收热量来改善城市小气候。 此外,还要将城区分散的热源集中控制,提高工业热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热量散失和释放,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张存杰表示,对于公众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气象部门发布高温预警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的机会,并采取相应的防暑降温措施,避免高温炎热天气可能造成的伤害。
有专家认为:炎热程度排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各界都要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减轻高温对人们健康和生活的危害。比如,增加绿化,减轻热岛效应;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趋势等。
城市夏天炎热指数主要是“热岛效应”引起的,而温室气体是热岛效应的“罪魁祸首”。对付温室气体,还是要从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多建绿地,多种树木着手。
长期参与南京城市规划的南京工业大学规划系主任蒋伶说,气温涉及的是大环境、大气候,但肯定与小环境密切相关。“南京的盆地地形决定了这里空气流动性差,所以,必须注意保留通风廊道,让城市热气散出去,让外围的冷空气流进来。”蒋伶说,南京有廊道绿线10多条,分别处在长江沿岸、秦淮河流域及青龙山、紫金山、云台山及老山一带。“公布‘火炉’榜单,可以让老百姓也了解这些知识,人人都做监督员。我们的城市风廊绿线不少正在被一些建筑、房地产、开发区侵蚀,正在变窄变短。动到这些廊道,必须进行规划公示,全民监督。这是南京山水城林宜居环境的精髓,是城市结构、气候和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
”谈起南京正在做“气候与城市空间布局影响”的专题研究,蒋伶说,“组团式发展,有利于团与团之间留有敞开式空间。南京这几年正朝着‘手掌状’方向发展,这很好主城是手掌,副城是手指,中间廊道绿线空隙明朗。如果侵占这些空隙,就会变成‘鸭蹼状’,变成摊大饼,城市热岛效应就会急剧上升,破坏城市整体环境。”她建议,南京还应该继续加大“退二进三”力度,将工业企业迁出主城老城。
“不要纠缠是不是‘火炉’。”南大社会学博士严先生说,因为“火炉”不仅仅是个天气问题,还是个发展问题。“杭州本来不是很热,如果持续热,肯定影响它的休闲城市的感觉。”他说,空调普及了,更多的建筑是节能的恒温建筑。同样是“火炉”,百姓感受今昔不同,因为城市有了更多的人性化设施。
他认为,比“火炉”排名更重要的是,社会各界都要积极地行动起来,“大环境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我们能做的是民生关怀和社会小环境的改善。热天增多,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政府在环保这方面需要做得更多。”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0 08:41
目录
概述
词目概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