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疾病名称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症皮疹呈多形性损害,包括水肿性或浸润性红斑、丘疹、结节、水疱等,也可引起红皮病,剧痒。外周血EC增多,1.5×109/L以上,持续6个月以上。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具有多系统受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之症状和体征(心脏、肺、神经系统、肝、脾、肾、胃)等。排除EC增多病因明确的有关疾病如寄生虫病、过敏性疾患、皮肤病(疱疹样皮炎、其它红皮病)、血液病(淋巴瘤、红血病)、结缔组织病。
概述
描述
本病为Hardy和Ankerson(1965年)提出的一组病因不明、血及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多、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包括Loffler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Loffler心内膜炎、播散性嗜酸细胞胶原病嗜酸性细胞白血病等。
原因
可能为一种超敏和自身免疫反应,在免疫反应中,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均能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补体碎片以及迟发型变态反应中淋巴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因子都能使嗜酸性粒细胞向组织中游走聚集,对抗原抗体复合物吞噬作用,其发病机理与I、Ⅲ、Ⅳ型变态反应有关。
体征
本病以男性中年多见,有皮疹者占27%~53%。皮疹一般分两类:①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②红斑、丘疹和结节,包括水肿性红斑、弥漫性浸润性红斑、多形红斑麻疹样红斑红皮病等。此外有荨麻疹样、痒疹样、脓皮病样及黄色瘤样皮疹,亦有水疱溃疡瘀点、色素沉着斑、角化过度等。皮疹消退后多不留痕迹,亦可有色素沉着和瘢痕。可以仅有一种疹型,或两种或多种疹型并存。皮疹分布呈全身性,无好发部位,可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或仅限于肢体一部分。自觉瘙痒或剧痒。皮疹持续,或缓解后复发。
全身症状可有发热、疲倦、体重下降、浮肿关节肿痛、肌肉疼痛、肌无力等。
心血管系统可有心肌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此外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高血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异常等。呼吸系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哮喘,可闻及干湿哕音、哮鸣音,亦有胸腔积液及胸部X片有浸润阴影等。神经系统有昏迷、精神错乱等,也有视力模糊、言语不清、运动失调周围神经炎等。此外,可有腹痛、腹泻、肝脾肿大、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
病程及预后:除嗜酸细胞白血病外,多数患者呈慢性进行性经过。死亡原因主要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心肌病和心脏扩大引起的心力衰竭,此外为肝肾功能障碍。
诊断检查
诊断依据:①外周血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绝对计数超过1500×10/L达6个月以上;②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③除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其它疾病,如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等;④有皮肤等组织和脏器受累证据。
实验室检查:有贫血,大多数患者末梢血白细胞增多,总数为(10~30)×10/L,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达0.3~0.7(30%~70%),甚至达0.9(90%)。骨髓象颗粒细胞增生,主要为嗜酸性粒细胞。血清IgE增高,IgG、IgA、IgM、γ-球蛋白、CIC、补体亦可增高,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可阳性。
治疗方案
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等)治疗可获暂时临床缓解。因药物疗效不肯定,且有严重副作用,故有主张在出现进行性脏器受损和功能障碍时为使用指征。雷公藤和其它中医药疗法亦有效,或小剂量皮质类固醇与雷公藤合用。曾报告应用肥大细胞稳定剂色甘酸钠200mg,1日4次饭前服,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0 18:24
目录
概述
概述
体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