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
唐朝时期的中国人的称谓
唐人指的是唐朝时期的中国人,这一时期的中国空前强盛,海外影响巨大,因此唐朝以后的海外国家如日本、欧美国家、东南亚国家称中国人为“唐人”。
来源简介
由于唐朝对海外的巨大影响,在宋代时,“唐”就已经成了东南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代称。
历宋、元至明,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一直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不仅以“唐”作为“中国”之地的代称,而且称中国人为“唐人”,中国姓氏为“唐姓”,中国衣饰为“唐衣”,中国商船为“唐舶”或“唐船”,而从海舶上转贩到的中国货物则被成为“唐货”。中国人留居海外一年不还者,被称为“住蕃”,而外国人在中国逾年不归,则称“住唐”。有些流寓海外的华人仍然自称为“唐人”,华人在海外都市中的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而华侨则将祖国称之为“唐山”。历时千载,绵绵不绝。
历史背景
唐人一词的源自唐代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从唐太宗贞观开始,逐渐的拓土开边,威震中亚、西亚及南海诸国。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周之治,到了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国威鼎盛,远近各国都派人前来进贡。从此世界对大唐的一切便均以“唐”字加称,如“唐字”,“唐山”等等,这种情形延续。
日本直到安土桃山时代(又称织丰时代,1573年-1603年),仍以“唐土”、“唐国”称呼中国(此时已是明朝万历年间)。
汉人和唐人的演变
“汉人”一词被指专指汉族,并被赋予“汉人”的含义始于汉朝汉武帝刘彻在位中期。
唐朝时,由于历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古代中国逐渐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于是唐代出现了用“唐人”指称汉民族的新称谓。
文献记载
最初称华夏族汉族旧称)为“唐人”的是《沈下贤文集》中称:“自翰海以东,神鸟、敦煌张掖、酒泉,东至于金城、会宁,东西至于上郢、清水,凡五十郡、六镇、十五军,皆唐人子孙。
新唐书·吐蕃传》刘元鼎出使吐蕃经过兰州时,所见“兰州地皆粳稻、桃李榆柳岑蔚,户皆唐人。见使者麾盖,夹道观。”
元代航海家汪大渊著作《岛夷志略·序》中记载:“自时厥后,唐人之商败后,外蕃率待以命使臣之礼。”
明史·外国真腊传》:“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清代《池北偶谈》: “昔予在礼部,见四译进贡之使,或谓中国为汉人,或曰唐人。谓唐人者,如荷兰、逻罗诸国。盖自唐始通中国,故相沿云尔。”
语言
东亚地区,受到汉人主导的国家之中的中国人,,普遍能说汉语(包括汉语方言),也能使用(简体或繁体)中文。在亚洲以外,除第一代华人移民外,大部分第二、三代的华人(包含混血华人)都甚少能书写中文,或只会说汉语口语和简单的阅读,甚至完全不懂汉语,只能以该地区的语言作沟通。然而,基于完善的华文教育,马来西亚华人普遍都能说流利的华语和汉语方言(以闽南话福州话客家话广东话为主),而新加坡华人也普遍能说华语。
“唐人”
由于世界经济、文化的影响,外国人对中国人称为“唐人”的习惯一直未变,从宋元直至明清都是如此。《明史·真腊传》中说:“唐人者,诸蕃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老一辈的华侨仍喜欢自称“唐人”,称中国为“唐山”,至于华侨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这几乎举世皆知。
唐朝人的通称
日本在明代仍叫中国唐朝为唐土(即《西游记》中的“东土大唐”),人民为唐人,“唐人”一词的由来唐代,是中国古代最繁荣强盛的朝代之一。从唐太宗贞观之治开始,开疆拓土,威震中亚西亚南海诸国。到了唐玄宗开元盛世,国威更加繁盛,远近各国都派人前来“访问”。从此,海外人对中国的一切便均以“唐”字加称,如称中国唐代人为“唐人”,称中国的汉字为“唐字”,称中国唐朝本土为“唐山”等等,部分地区这种称呼仍延续至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7 08:45
目录
概述
来源简介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