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病学》是20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明华、殷凯生等国内20多位致力于哮喘病防治的同道。
内容简介
哮喘病学(Asthmology) 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
哮喘病是一种病因繁多,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比较困难的慢性呼吸道疾患,给广大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同时给患者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因此深入研究哮喘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前言
近20年来随着
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对
哮喘病的病因学、遗传学、流行病学、免疫学、发病机理、病理生理学、诊断方法、预防、抗哮喘药物药理学、新型抗哮喘药物的开发、吸入方法、物理治疗、心理学治疗、生活质量、哮喘病教育、哮喘病与过敏性鼻炎的关系、特殊性哮喘、计算机对哮喘病的管理和哮喘
动物实验等方面研究有了许多新进展。根据研究可以认为无论任何严重程度、任何类型哮喘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均是一种
气道炎症性改变,这种非特异性气道炎症是引起哮喘患者
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通气障碍、临床症状和哮喘病慢性化的关键因素。气道炎症概念的提出对指导哮喘病诊断、预防、治疗(特别是新型抗炎性抗哮喘药物和长效
β2受体激动剂的开发)
预后和基础研究等各个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并由此提出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目前已经召开了17届全球性哮喘大会,使哮喘病研究和防治形成了规模化和标准化,国际医学界已将哮喘病的研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体系,称之为哮喘病学。作为一个哮喘病学家来说,应该同时具备变态反应学、儿科学、
耳鼻喉科学、皮肤科学、
精神心理学、
环境医学和康复学方面的丰富知识。
哮喘病的病理学改变以气道内
嗜酸细胞浸润为主,
肥大细胞、
淋巴细胞和
巨噬细胞浸润为辅的慢性
气道炎症为基本特征,临床上以气道炎症诱发的
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通气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因此近20年来进行了以慢性期抗炎治疗为主的治疗原则以替代过去的以急性期舒张支气管治疗为主的治疗原则的尝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已可以有效地通过抑制气道炎症来控制哮喘病的临床症状。但是近20年来的
流行病学调查并没有发现哮喘病
发病率和
死亡率有所降低,提示了虽然包括吸入
糖皮质激素在内的抗炎治疗是目前
哮喘病主要方法,但对于其远期疗效和对哮喘病病情改善的预计还不容乐观,显然还缺乏有效降低哮喘病发病率、死亡率和改善哮喘病
预后的治疗手段。随着
分子生物技术不断发展,已发现
体液中大量
细胞因子(以白细胞介素等为主)、多种
免疫活性细胞或
炎性细胞、多种炎性介质以不同形式参与了哮喘病发病机理的调节,这使得我们必须注重从全身角度来研究和阐明哮喘病发病机理。但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尚局限在
气道炎症局部,对哮喘病全身发病机理的研究还很少,因此对
哮喘病的全身治疗手段还较少。现代研究已经认识到
特应症(
atopy,指对
变应原易产生IgE反应的特异性素质)是人类易患哮喘病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对哮喘病的治疗研究来看,侧重点主要放在局部抗炎治疗方面显然是不适宜的,应从预防和控制特应症的基因治疗和
免疫调节治疗入手,近年来开发的Xolair就是一个成功的药物。瞻望未来,由于哮喘病发病率在逐年增加且原因尚不明确,今后应加强哮喘病基础方面研究以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来降低哮喘病发病率。从近期来看今后哮喘病临床研究应进一步开发副作用更少、作用更强的抗炎药物等;从远期来看应将关注气道局部炎症的研究热点逐渐转向对哮喘病患者的全身免疫学、病理生理学、遗传学和
免疫药理学进行研究,从医学遗传学和医学免疫学角度来调整哮喘病患者遗传基因异常和
免疫功能缺陷,特别是通过对引起
气道高反应性的
细胞因子网络中各种细胞因子的调节治疗,可能是21世纪
哮喘病治疗主要研究方向。在我国,应结合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哮喘防治研究如哮喘病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单味中药或方剂有效成分的提取等。
1998年李明华、
殷凯生教授等联合了国内20多位致力于哮喘病防治的同道编写出版了90多万字的《哮喘病学》,内容全面而新颖,密切结合我国临床实际,出版后多次印刷,2006年再版170多万字,连续5次印刷。受到了临床医师的欢迎。
20余年来国内外有关
哮喘病的研究方兴未艾,十分活跃。国内外不断举办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学术研讨会,发表了数以万计的科研论文,编写出版了各种相关专著,并不时提出各种新的学说、新的观点,这些无不显示哮喘病防治研究工作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在这种形势下,无论是本书的作者还是广大读者都希望《哮喘病学》能够尽快以新的面貌再版,以便及时反映近五年来关于哮喘研究和哮喘防治工作中的新进展,进一步推动我国哮喘病防治工作的发展。正是在这种形势下,
李明华、
殷凯生等学者对第一版进行了大量修改和补充,完成了《哮喘病学》第二版的编写和出版。第二版的《哮喘病学》共120多万字,分七十一章。与第一版相比,再版的《哮喘病学》中所有的章节内容都有更新和增加,最突出的变化是再版的《哮喘病学》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包括与本病相关的
临床药理学、免疫药理学、中药免疫药理学、
呼吸道感染与哮喘的关系及治疗思路、
哮喘病诊断和治疗的
临床思维、哮喘病的联合治疗、哮喘患者手术与麻醉问题、哮喘患者
生命质量评估、循证医学在哮喘防治中的应用以及哮喘
社会经济学等,此外作者还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抗哮喘药物开发和
临床试验,并展望了21世纪抗哮喘药物的开发研究远景。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本书的再版会对我国哮喘防治工作大有帮助。
近两年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感到,尽管有关哮喘病的研究一直持续进行,各种新药不断上市,新的论文不断发表,然而
哮喘病的治疗原则和思路并没有大的变化,整个防治工作处于徘徊状态,少有突破性进展,似乎进入了一个平台期。广大哮喘病患者则热切地盼望能够根治哮喘,而我们所采用的各种治疗手段充其量只能是控制哮喘,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反差,这对于我们所有致力于哮喘病防治的同道无疑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也是督促我们奋进的动力。同时我们必须思考和回答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根治哮喘的出路何在,如何才能在哮喘研究中尽快有所突破和创新?
目录
第一章 概论…………………………………………李明华
第一节 发展简史
第二节 定 义
第四节 我国哮喘病的研究现状
第五节 今后研究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 病因学…………………………………………李明华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哮喘病的致病因素
第三节 哮喘病的诱发因素
第三章流行病学………………………………………………吴剑卿等
第二节 哮喘的病死率
第三节 哮喘的自然病程
第四章 遗传学……………………………………………郭雪君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哮喘家族史与遗传学的关系
第五章 免疫学……………………………………………吴祖群等
第六章 病理学…………………………………………李明华
第二节 哮喘病的病理学改变
第三节 哮喘病气道组织的细胞种类和病理学特征
第七章 发病机制……………………………………………黄茂等
第一节 气道炎症学说
第二节 神经-受体失衡学说
第三节 免疫与变态反应学说
第四节 与哮喘发病机制有关的其他学说
第八章 病理生理学…………………………………………李明华
第一节 与磷脂类炎性介质相关的病理生理
第四节 与气道通气障碍有关的病理生理
第五节 与迟发相哮喘反应相关的病理生理
第六节 与气道换气功能障碍相关的病理生理
第九章 分类与分型…………………………………………李明华
第一节 经典的分类方法
第二节 近代分型分类方法
第八节 特殊类型哮喘病
第十章 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姚苏杭
第一节 哮喘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第二节 病史的重要性
第三节 病史采集要点和主要询问内容
第十一章 一般实验室检查………………………………唐华平等
第一节 实验室常规检查
第三节 血液气体分析
第四节 肺音分析
第十二章
气道反应性及其测定………………………………姚苏杭
第二节 试验方法和仪器
第三节 测定前准备
第五节 运动激发试验
第七节 气道反应性测定的评价
第三节 呼吸动力学测定
第五节 流速-容量曲线(F-V曲线)
第六节 换气功能
第十四章 免疫学诊断及检测技术………………………………姚苏杭
第二节 激发试验
第三节 体外检测技术和主要检测项目
第十五章 诊断与鉴别诊断…………………………………………唐华平
第一节 诊断
第二节 哮喘病严重程度的诊断
第十六章 哮喘病的
免疫药理学…………………………………………李明华
第一节 概述
第四节 与IgE相关的免疫药理学
第六节 炎性介质和抗炎性介质药物
第十七章 哮喘病
临床药理学…………………………………………
李明华第三节影响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因素
第五节 抗哮喘药物在肺内的代谢过程
第十八章
哮喘病急性期治疗总论…………………………李明华
第一节 哮喘急性期的严重度分级和治疗目的
第二节 急性发作时第一现场的治疗
第三节 急性发作期的急诊室治疗
第四节 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住院治疗
第五节 支气管解痉剂在急性期的应用原则
第十九章 β2-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应用………………………唐华平
第一节 药理学研究
第二节 速效β2-受体激动剂
第三节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
第四节 β2-受体激动剂的给药途径和选择
第五节 β2-受体激动剂的副作用及其防治
第二十章
茶碱类药物的应用………………………………
殷凯生第一节 茶碱类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第三节 茶碱类药物的种类和临床应用
第四节 茶碱类药物的安全性、副作用及其防治
第二十一章 其他
支气管扩张剂的应用………………………………
林江涛等
第一节 抗胆碱药物
第二十二章
糖皮质激素在危重症哮喘中的应用………………………………
吴大玮等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在危重度哮喘时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临床常用糖皮质激素
第三节 危重度哮喘分级治疗管理中激素的使用
第四节 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第二十三章 危重度哮喘的防治………………………………吴大玮等
第一节 定义
第二节 危重度哮喘的成因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第四节 严重程度判断
第五节 鉴别诊断
第六节 治疗
第二十四章
哮喘病并发症及其防治………………………………刘松等
第三节 气道粘液栓阻塞
第六节 哮喘猝死
第七节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
第八节 其他并发症
第二十五章 哮喘病缓解期治疗总论…………………………李明华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哮喘病的缓解期治疗原则和目的
第四节 哮喘病的三级分度治疗方案
第五节 哮喘控制的临床评价指标与界定
第二十六章
糖皮质激素吸入疗法…………………………李明华
第一节 ICS的分子药理学
第二节 ICS的免疫药理学
第五节 ICS的适应症和应用
第六节 ICS的种类
第七节 ICS的副作用及防治
第八节 ICS的注意事项
第二十七章
色甘酸钠………………………………
蒋捍东等
第一节 概述
第五节 临床应用评价
第六节 非
糖皮质激素类气道抗炎药物的临床应用策略和评价
第二十八章 尼多酸钠…………………………………………………………蒋捍东等
第一节 概述
第四节 临床应用
第二十九章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蒋捍东第一节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试验药理学
第二节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各论
第三十章
抗过敏药物…………………………………………李明华
第二节 抗过敏药物的药理学研究
第四节 抗过敏药物的种类
第三十一章 特异性变态反应疫苗治疗…………………………许以平等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SAV的免疫机制
第五节 变应原疫苗治疗的各种治疗方案
第六节 具体实施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七节 SAV的副作用及防治
第八节 变应原疫苗的研究现状
第九节 SAV实验研究动向及临床研究方向
第三十二章 免疫调节剂和
免疫抑制剂………………………………
刘颖慧等
第一节 免疫制剂在哮喘防治中的地位和现状
第二节 免疫调节剂
第三节 免疫抑制剂
第三十三章
哮喘病的联合治疗…………………………………
郑劲平第一节 联合治疗的特点
第二节 哮喘治疗药物的分类
第三节 哮喘病的联合治疗
第三十四章 中医中药的临床实践和常用方剂…………………………李明华
第一节 病因病机
第三节 中医治疗哮喘的常用方剂
第四节 治疗哮喘病的传统中药
第三十五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
李明华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和治疗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病的疗效
第三节 哮喘病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研究思路和现状
第四节 哮喘病中西医结合诊断
第五节 哮喘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三十六章 植物药在哮喘和
过敏性鼻炎的应用…………………温明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不同国家治疗疾病的差异性
第三节 各国治疗哮喘病的植物药研究
第五节 植物药对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疗效研究
第三十七章
哮喘病中药免疫药理学研究…………………………沈其昀等
第一节 中药免疫药理学研究概况
第二节 阻断哮喘病各个环节的中药
第二节治喘中药的免疫药理学研究
第三十八章 哮喘病的基因治疗……………………………………………
郭雪君第一节 基因治疗的一般问题
第二节 哮喘病的基因治疗
第三十九章
呼吸道感染与哮喘病的关系以及治疗思路…………………………瞿介明等
第一节 呼吸道感染与哮喘的发生
第四十章 哮喘病的预防…………………………………………………王者令等
第一节哮喘病的一级预防
第二节 哮喘病的二级预防
第三节 哮喘病的三级预防
第四十一章 哮喘病的心理学研究 …………………………
王琳等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理因素对哮喘的影响
第三节 哮喘对心理情绪的影响
第四十二章 哮喘患者的
生命质量评估及临床意义…………………………李凡等
第一节 概述
第三节 哮喘患者生命质量评表的制定
第四节 哮喘患者生命质量评分表的使用
我国哮喘患者生命质量与欧美患者的差异
哮喘生命质量评估临床应用的价值
[附1] 成人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
第四十三章 哮喘病人的麻醉与手术问题…………………………皮卫峰等
第一节 麻醉中影响哮喘的因素和机制
第二节 哮喘患者术前评估
第四节 哮喘患者的手术和麻醉
第四十四章 哮喘病人的护理…………………………孙晓辉
第一节 哮喘患者的教育
第二节 病室的安排
第三节 协助医生病情观察
第五节 饮食护理
第六节 心理护理
第四十五章 哮喘的预后…………………………刘海燕等
第二节 医疗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第二节 儿童哮喘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第三节 儿童哮喘的辅助诊断方法
第四节 我国儿童哮喘的诊断和治疗常规
第五章 儿童哮喘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六节 儿童哮喘的特殊治疗
第七节 2002年GINA方案有关儿童哮喘的修改要点
第八节 病毒感染、过敏性疾病和儿童哮喘的内在联系
第九节 哮喘自我管理与教育
第十节 哮喘防治中常见的误区及问题
第一节 流行病学研究
第二节 病因及发病机制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四节 临床特征
第五节 治疗
第四十八章
咳嗽变异性哮喘…………………………李明华等
第一节 发病机理
第二节 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四节 治疗
第四十九章 难治性哮喘…………………………刘春涛等
第一节 定义
第二节 难治性哮喘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难治性哮喘的相关因素
第四节 难治性哮喘的药物治疗
第五节 难治性哮喘的卫生经济学思考
第一节 职业性哮喘的定义
第二节 职业性哮喘的流行病学
第三节 职业性哮喘的病因
第四节 职业性哮喘的发病机制
第五节 职业性哮喘的临床表现
第六节 职业性哮喘的诊断
第一节 发病机制
第二节 病理生理
第三节 诊断
第四节 运动性哮喘的防治
第一节 定义与概述
第二节 发病机制
第三节 可能诱发哮喘的药物
第四节 诊断
第五节 治疗和预防
第五十三章
胃食管反流病与
哮喘病…………………………母双
第一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二节 临床表现
第三节 诊断
第四节 治疗
第五十四章
食物过敏性哮喘 …………………………李明华
第一节 流行病学
第三节 发生机制
第四节 诱发哮喘的食物种类
第六节 诊断
第七节 预防和治疗
第五十五章 激素抵抗性哮喘…………………………
蒋捍东第一节 概念及临床特征
第二节 激素抵抗性哮喘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 激素抵抗性哮喘的诊断策略
第四节 激素抵抗性哮喘的治疗策略
第五十六章 脆性哮喘 …………………………李明华
第一节 分型
第二节 流行病学
第四节 发病机制的探索
第五节 治疗
第一节 妊娠与哮喘的相互影响
第二节 妊娠期哮喘的治疗
第三节 哺乳期哮喘的治疗
第一节 定义及概况
第二节 发病机制
第三节 临床表现
第四节 治疗
第五十九章
尘螨过敏与
哮喘病…………………………温廷桓
第三节 尘螨变应原的免疫应答
第四节 流行病学
第六节 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
第七节 预防措施
第六十章
霉菌过敏与哮喘病…………………………尹玉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真菌变态反应的基础研究
第三节 真菌变态反应的临床研究
第六十一章
花粉过敏与
哮喘病…………………………李明华
第一节 概述
第三节 与致敏花粉相关的基础研究
第五节 临床症状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
第七节 特异性治疗
第八节 一般治疗
第六十二章
过敏性鼻炎与哮喘病…………………………李明华等
第二节 过敏性鼻炎的病理学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第四节 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第五节 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第六节 过敏性鼻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七节 过敏性鼻炎的防治
第六十三章 微机管理在哮喘病诊治中的应用…………………………孙丽萍等
第一节 微机管理系统在哮喘病诊断中的应用
第二节 微机管理系统在哮喘病防治中的应用
第三节 微机在哮喘教育中的应用
第五节 微机管理系统在防治对策中的应用
第六节 微机在哮喘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六十四章
循证医学在哮喘病的应用(附:哮喘病相关网站、期刊和书籍)…李明华
第一节 在哮喘病运用循证医学的目的
第二节 循证医学在哮喘病中的运用程序
第三节 循证医学在哮喘病中的具体运用
第六十五章 哮喘病
社会经济学研究…………………………李明华
第一节 概述
第四节 哮喘病临床经济学的今后研究方向
第六十六章 哮喘病诊断和治疗的
临床思维…………………………蔡映云
第一节 临床思维的基础
第二节 临床思维的要点
第六十七章 对哮喘病人的宣传教育和
社会支持……………………陈荣举等
第一节 患者教育在哮喘病防治中的作用
第二节 教育的方式和内容
第二节 哮喘病基本知识的教育内容
第三节 哮喘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内容
第四节 哮喘病治疗知识的教育内容
第六节 社会支持与哮喘病教育
第六十八章 哮喘病的膳食和饮食疗法…………………………张春玲
第一节 膳食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第二节 膳食在哮喘病中的治疗作用
第三节 祖国医学有关哮喘病食疗的实践
第六十九章 哮喘病患者的身体锻炼…………………………李明华
第一节 哮喘病患者的耐寒锻炼
第二节 哮喘病患者的体能锻炼
第三节 哮喘病患者的调整呼吸锻炼
第七十章 抗哮喘药物的开发和
临床试验…………………………李明华
第一节 抗哮喘药物的临床试验的内容和设计
第二节 抗炎性抗哮喘药物的临床评价方法
第三节 平喘性抗哮喘药物的评价方法
第四节 抗哮喘药物开发与研究的特殊问题
第五节 利用计算机建模进行药物试验
第七十一章 21世纪抗哮喘药物的开发和研究方向…………………………李明华
第一节 研究思维和模式
第二节 近期研究药物
第三节 中期开发目标
第四节 远期研究目标
第五节 21世纪哮喘免疫药理学的研究方向
附录:哮喘病的防治问答(向哮喘病人宣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