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斯
冰岛小说家、195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斯斯(Halldór Kiljan Laxness,1902年4月23日-1998年2月8日),本名哈尔多尔·格维兹永松(Halldór Guðjónsson),冰岛小说家,195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独立的人民》、《渔家女》等。
人物生平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斯斯,原名哈尔多·格维兹永松,一九二年四月二十三日生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父亲为一筑路工领班,在作家三岁时,携家迁居雷克雅未克附近乡间,开办了拉克斯内斯斯农场。这位未来的作家在此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后来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笔名。拉克斯内斯斯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文学才华,七岁就会做诗,编故事。他只在拉丁学校和雷克雅未克一所中学受过几年正规教育,十六岁便辍学离校自学,并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
翌年,十七岁的拉克斯内斯斯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大自然之子》(1919),作品描写了冰岛的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色,充满乡野的浪漫情调。一九二三年,拉克斯内斯斯皈依了天主教,进卢森堡一座本尼迪克教派修道院潜修,并用古代爱尔兰圣徒“基里扬”的名字作为自己的第二名字。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在那儿研究神学哲学和拉丁文,并写成第二部长篇小说《在圣山下》(1924)。小说描写了自己这一段时间的经历,着重反映了自己的信仰转变过程,并进行了深入的内心自我剖析。
一九二四年,由于对宗教的强烈兴趣,他前往英国,在伦敦的耶稣会做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工作。一九二五年,他又转赴意大利,到罗马进修,并拟接受圣职。但在当时的各种哲学、文学思潮冲击下,他思想上极为矛盾,渴望获得新的自由。描写一个来自克什米尔的青年为在各种思潮中选择一种信仰而苦恼的长篇小说《来自克什米尔的伟大织工》(1927),带有自传性质,反映了作者本人这一时期内心斗争的历程。作品在思想观念和创作手法上,显然受斯特林堡、弗洛伊德、普鲁斯特等人的影响,小说中采用的某些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手法,曾引起激烈的争论,但它在冰岛文学中仍不失为一部重要作品。
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九年,拉克斯内斯斯旅居加拿大和美国。一九二九年,拉克斯内斯斯回到冰岛,结婚后定居于雷克雅未克,专心从事文学创作。三十年代,他创作了三大长篇:《莎尔卡·伐尔卡》(1931—1932)、《独立的人们》(1934—1935)和《世界之光》(1937—1940),从而奠定了他在北欧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
田园风格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斯斯是冰岛景物风光的优秀画家。然而,这还不是他心中抱负的主要使命。“同情是最高级的诗歌的源泉;同情尘世的阿丝达·索列利亚吧。”他在他那部最优秀的作品中如此说道。艺术必须由同情心以及对人类的爱为支柱,否则它的价值就几乎等于零。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斯斯写的一切作品都是以一种社会热情为基础的。他本人对当代社会政治问题的热情始终非常强烈,有时强烈到有损害他作品的艺术性的危险。但是,他那些制衡作用的幽默就成了他的安全阀,有了这种幽默,他就能以救赎的眼光去看哪怕是他所憎恶的人,并能深入地透视人类心灵的迷宫。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斯斯的小说感人至深的地方永远是个人和他们的命运。在一个冰岛小渔村那贫困、反抗、斗争的阴暗背景前,凸现出少女莎尔卡·伐尔卡光彩照人的身姿,她坚定、能干、心灵纯洁。
比亚图尔的故事也许更加动人,这位冰岛环境中的自由民农场主有着不屈不挠的意志,他追求自由独立,在他身上体现着有上千年历史的冰岛开拓者们那种纪念碑式的、史诗式的恢宏气度。无论是疾病、厄运、贫困、饥饿,还是猛烈的暴风雪,甚至面对沼泽中可怕的妖魔,比亚图尔始终不变,一直到最后,他的孤苦无助、他对养女阿丝达·索列利亚的挚爱仍如此哀婉动人。
风格转变
四十年代,拉克斯内斯斯转向历史小说的创作。他根据冰岛在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被丹麦王国侵占的史实,创作了以冰岛人民反抗丹麦人统治为题材的历史小说《冰岛之钟》三部曲:《冰岛之钟》(1943)、《聪明的少女》(1944)和《哥本哈根的火光》(1946)。
五十年代以后,拉克斯内斯斯还相继发表了下列长篇小说:描写古代英雄的《快乐的战士》(1952)、用第一人称写一个歌手成长经历的《会唱歌的鱼》(1957)、描写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一批冰岛摩门教徒去海外寻找幻想中的“乐园”的《重返乐园》(1960)以及写一个牧师为解救人民苦难自愿去乡村工作的《城堡下的快乐》(1968)。
除长篇小说外,拉克斯内斯斯还出版过短篇小说集《几篇故事》(1923)、《小小的故事》(1956)及一些剧本,如《银月》(1954)、《鸽子宴》等。此外,他还用超现实主义手法写过一些抒情诗。一九六三年出版了回忆录《诗人的时光》。他还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翻译过海明威、泰戈尔等作家的多部作品。
主要成就
在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斯斯写的那部关于农民诗人奥拉夫·利奥斯维金古尔的书里,作者特别谈到诗歌的种种难题和它的使命,他通过一个人物的口说:“能打动人心的诗才是好诗。除此之外绝无其他标准。”若要打动人心,文学技巧尽管重要,但单靠它是不够的;仅仅有描绘重大事件和辉煌功业的能力是不够的。要使文学成为“世界之光”,必须努力做到真实地描绘人生以及人的生存环境。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斯斯所写的大部分作品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着这样一个目标。他对人生的具体情势有特别敏锐的感受力,同时他又有用不完的讲故事才能,这就使他成为当代冰岛人民最伟大的作家。
拉克斯内斯斯的早期作品《来自克什米尔的伟大织工》是一部关于现代文化生活冲突的最杰出的见证录——这种冲突不仅是冰岛的,而且也是整个西方的。这部作品尽管带有年轻作家的稚拙,但作为一部当代生活的记录和个人的自白,它还是很有分量的。主人公是一位冰岛青年,一位有艺术禀赋的作家,他在欧洲漫游期间充分体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混乱和困惑。他一度像汉斯·阿里努斯一样,试图弄清自己的处境并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坚实的立足点。战前战后差异之巨大远远超过了一代人的时间距离。前者是和平,对世界进步所持的不可动摇的信念以及美丽的梦想;后者是一个支离破碎的、流血的世界,道德松懈,极度痛苦和虚弱无能。斯泰因·埃里第终于投入天主教的怀抱。斯特林堡以来的北欧文学中,能以如此勇敢、坦诚的态度展示内心冲突、表现个人和时代各种力量妥协的书是非常罕见的。
代表作品
《莎尔卡·伐尔卡》(1931—1932)
《莎尔卡·伐尔卡》背景设在冰岛海岸的一个捕鱼业小镇。小说典型地反映了受剥削的贫苦渔民的悲苦处境以及他们为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所作的斗争。女主人公莎尔卡·伐尔卡是个私生女,自幼跟着母亲西古丽娜流浪到镇上。她心地善良、品德高尚,虽备受欺凌,仍不改甘愿为他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生活准则。充满兽性的斯泰因泊尔不断欺辱西古丽娜,又想占有她的女儿,致使西古丽娜自杀。莎尔卡热爱的阿纳多尔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给小镇带来了社会主义思想。小说结尾时,阿纳多尔虽离去了,但莎尔卡把渔民、工人组织起来进行斗争,小镇人民的命运和以前再也不会一样了。对普通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和对人类处境的冷嘲热讽,这两种对立因素的融合构成了讽刺性的幽默,成为拉克斯内斯斯成熟时期作品的标志。从这部作品开始,拉克斯内斯斯所有的长篇小说都以冰岛为背景。
《独立的人们》(1934—1935)
《独立的人们》描写一位刚毅、正直、具有萨迎英雄气概的个体农民比亚图尔通过个人奋斗得到幸福生活的梦想的破灭。独立是劳动人民千年以来一个永恒的梦。比亚图尔当了18年雇工买得一片土地,又备受12年风霜雨雪的煎熬才还清了欠款。他先后两个妻子和许多儿女都在非人的生活条件下被折磨死了,但他总算成了一个独立的人。但是,正如沼泽地里的鬼故事所说:农民永远不能摆脱幽灵的追逐。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虚假繁荣燃起了比亚图尔的希望,他想过真正的人的生活,就用抵押贷款方法建住宅,但是他先受丹麦商人的骗,丢了存款,又因无法还清贷款而破产,他的农场被拍卖。小说结尾时,他带着老岳母。他那身患重病的养女阿丝达以及她的非婚生子女艰难地向荒原进发,去开拓新的生活。临行前,他从罢工工人口中听到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他毅然把身边儿子留下来参加斗争,因为他感觉到:儿子属于未来,属于战斗的无产阶级。小说保留着某些现代主义的影响,对人的潜意识活动作了充分的探索和表现,然而,由于他世界观的转变,在创作方法上也明显地出现了向现实主义的倾斜。书中最动人的描写是比亚图尔和阿丝达之间既爱又恨的复杂感情以及比亚图尔冬天进山找羊的冒险经历。
《世界之光》(1937—1940)
《世界之光》系列长篇,由4部小说组成,即《世界之光》、《夏日土地上的华屋》、《诗人之家》和《天空美景》。《世界之光》书以本世纪初冰岛民间诗人马格努斯·希亚尔塔森的生平事迹为基础。马格努斯本是个不高明的诗人,写的大多是打油诗,他留下一本日记,详尽地记录他在1892—1916年间的生活和思想。他的作品表现了人们在悲惨的生活处境中对于精神文明以及感情生活的渴望,这正是打动拉克斯内斯斯的地方。拉克斯内斯斯发挥丰富的想像力,把人物形象的意义扩展了,使它具有普遍性和象征性。在主人公、贫穷的民间诗人奥拉夫·卡拉森这个人物身上,艺术家的痛苦、挫折、孤独和与社会的疏离,最终走向超凡脱俗的崇高境界,他不断追求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书中有狄更斯和卡夫卡式的对话和插曲,对美的不懈追求与对人生奥秘的探索构成了小说反复咏叹的主题。奥拉夫当教师,因与学生的一段私情而入狱,后来他与一癫癎女人结婚,痛苦不堪而又不能离婚。后来,他终于找到了理想中的姑娘,当他登上神秘的冰原,想去会见她时,竟在途中遇难死去。
《冰岛之钟》(1943—1946)
系列长篇,由3部小说组成,即《冰岛之钟》、《聪明的少女》和《哥本哈根的火光》。时代为17世纪末18世纪初。每一部都有各自的中心人物,3位主人公都热爱冰岛古代诗歌,他们都有冰岛人的灵魂。第一部的主人公是贫苦农民扬·赫莱格维德森,他在压迫下奋力搏斗,永不低头,在他身上体现着冰岛农民不可征服的坚强意志。他对逆境轻蔑地一笑,吟出一首苦涩的诗。他被诬犯了谋杀罪,在执行死刑前的瞬间,他被执法官的女儿所救。第二部的主人公就是执法官的女儿、骄傲的斯奈弗里多尔·艾达林。她派扬·荡莱格维德森去丹麦送信给她的爱人。她的爱人就是第三部的主人公阿尔纳斯·阿尔纳乌斯,其生活原型是著名学者和冰岛古代手稿收藏家阿尼·马格努森,他的收藏现以“阿那玛格内藏品”著称,小说将他的生活和命运巧妙地编组成一个复杂的情节体系。当扬·赫莱格维德森历尽艰辛赶到哥本哈根时,发现阿尔纳斯已和别人结婚了。后来斯奈弗里尔嫁给一位乡绅,但他是个酒鬼。阿尔纳斯为收集冰岛古代手稿而牺牲了个人幸福。他在许多乡间陋室中发现了千百卷珍贵的羊皮纸手稿,他把这些手稿视作冰岛的灵魂。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毁于1728年哥本哈根的大火。晚年,阿尔纳斯被丹麦王室
任命为冰岛总督,但是他拒绝了,因为他有冰岛人的灵魂,他憎恶丹麦对冰岛的统治。
《原子站》(1948)
《原子站》是一部篇幅不长的长篇小说,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作者反对“二战”结束后冰岛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把冰岛提供给美国作军事基地。小说女主人公乌格拉从北方农村来到首都雷克雅未克找工作,她当上了富商、国会议员布伊·阿兰德的女仆。她热爱音乐,在业余时间学习手风琴演奏。他与一名警察发生了性关系,并怀了孕,但她发现自己并不爱他,因此她不愿为孩子的缘故而嫁给他。同时,她也不愿为财富和权势而嫁给富商,宁愿自己担负起养育私生子的责任。小说通过乌格拉的目光看世界,反映了“二战”以后、美国驻军、冰岛与外部世界增加接触的背景下,新一代冰岛人道德观念的急剧变化。作者肯定了乌格拉身上的劳动人民不屈不挠的勇气和清醒的理智,讽刺了布伊·阿兰德的忧郁和怀疑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6 13:4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