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资本主义的物质与政治危机渐浮表面,战后的黄金时代接近尾声。与此同时,作为波普时代主角的年轻人掀起席卷全球的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 movement)。
196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比如,越战、
古巴英雄
切·格瓦拉(Che Guevara,1928—1967)的被杀害、黑人解放运动领袖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1929—1968)的遇刺、
苏联的赤化
捷克,等等。所有这些,在因
失业率增高、贫困阶层扩大而导致的绝望与沮丧中,在对保守政府无法容忍的愤怒情绪中,犹如一颗又一颗的燃气弹。当局借着电视媒体向观众制造舆论的同时,学生自己也走上街头发表言论。各种大规模游行,以及在警察与大学生之间上演的尖锐冲突成为重大新闻事件。此外,媒体还迷上了对极端艺术行为和摇滚音乐会的表演与骚动的报道,在当时的摇滚音乐会上,吉他常被打得粉碎,
美国国旗常被焚毁。所有这一切,显示了反文化运动摧毁一切的力量,这场运动在1968年巴黎的五月事件中推演至顶点。主导反文化运动的
中产阶级年轻人渴望挣脱一切传统桎梏,通常被称为
嬉皮士(Hippies)。而看来似乎是,最能够打破国家、父母、邻里加诸人类身上的限制、法律与习俗的,莫过于性与毒品。
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历史学教授Theodore Roszak将“
反文化”归结为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的一切青年人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
妇女解放运动、黑人
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
环境保护运动、
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
摇滚乐、
性解放、吸毒、
嬉皮文化及
神秘主义和
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反文化运动所到之处,以强调工作、清醒、俭省、
节欲为人生态度的美国
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批判。他们试图通过各种反叛活动表达对
主流文化、现存制度的不满,对妇女、
少数民族处境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肯·凯西被誉为反文化宗师,他以一家
精神病院做兼职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创作的小说《
飞越疯人院》,讲述了一个意外闯入精神病院、天生桀骜不逊的无赖麦克默菲带领众病友同医院机械、专制的护士长雷彻德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在小说中,肯·凯西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无赖、印第安人、女性和黑人形象。这几类曾被主流社会排斥在外的边缘化群体在疯人院——这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缩微舞台上纷纷粉墨登场,大放异彩。
设计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被卷入其中。就
视觉传达而言,在此起彼伏的喧闹声里,不仅出现了与毒品文化相关的迷幻式风格,而且关注国际大事的态度、抗议主流文化的激情,也为视觉传达领域提供了在日益成为经典的
现代主义视觉传达手段之外的另一种发展途径,其遗风延至今日,似断未绝。意大利设计在反文化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是出现一批充满创造力的天才设计师,以激动人心的方式参与和推动
波普艺术与设计浪潮。但更重要的是,一些意大利前卫设计师和设计团体领导了一场
反理性的设计运动,其作品充满激进色彩,明确提倡“坏品味”,而通过历史风格的复兴,
折衷主义与
波普风格的糅合,破坏和颠覆与
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相适应的美学和
道德标准,以及所谓的“好品味”。一般将其设计实践统称为“激进设计”(Radical Design)或“
反设计”(Anti–Design)。这场运动所包含的革命性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一般风格上的创新,它本身是延绵至今的
后现代主义全球性设计浪潮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