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
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 2030年前
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意见为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系统谋划、总体部署。
2021年10月,《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及《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这两个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共同构建了中国
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
顶层设计,而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配套政策也将围绕以上意见及方案陆续出台。
2022年8月,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9部门印发《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统筹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
碳达峰目标的
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
技术研发储备。
全国碳市场目前唯一的交易产品为
碳排放配额。在市场启动初期,将只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之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暂时不允许机构和个人参与。
在7月14日举行的国新办
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
赵英民称,发电行业作为首个纳入全国
碳市场的行业,是考虑到发电行业二氧化
碳排放量比较大,同时发电行业的
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以后,将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充分发挥
市场机制在控制
温室气体排放、促进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
碳市场地方试点起步于2011年。当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湖北、深圳七省市启动了
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2013年起,七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
侯建国强调,要拿出一张
路线图,解决
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问题;提出一批
新理论,突破降碳
固碳的原理问题;攻克一批新技术,解决减排增汇的工艺和装备问题;记好一本收支账,解决
碳源碳汇的监测核算问题。
在
刘中民看来,在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技术发展,比如
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和
数字技术等。
杜祥琬认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
新型电力系统是完全可能的。“概括起来说,纵向的发、输、配、用和源、网、荷、储协调规划,横向
多能互补,发展多种类型的商业化的
储能技术,调动各种灵活性资源,建设新能源为主体的
新型电力系统是完全可能的。”杜祥琬说,它的目的在于安全、可靠、灵活的供电,在极端情况下,包括
极端天气情况下,要保证供电的安全,在常态下确保我们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
2021年11月14日,《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21》(《世界能源蓝皮书》)发布会暨“双碳”目标与能源
结构转型研讨会通过线上视频会议方式举行。
黄晓勇教授在作主报告时指出,针对当前国内能源发展形势,建议一是要建设多元互补的综合能源供给体系,实现石油、煤炭、天然气和电力等多种能源于系统之间互补协调。二是要提高能效,注重
节能技术的开发、推广及使用。三是要重视氢能的
减碳作用。目前氢作为工业原料在
工业部门具有广泛的运用。未来氢能在中国
重工业、重型运输的脱碳以及
电力系统灵活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在于,实现
氢能生产的绿色化,减少由
天然气和煤炭制氢的比重。四是建设合理结构的稳定性能源为依托的
新型电力系统。在兼顾可靠性与碳中和两个目标的要求下,解决间歇性电力的比例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刘强认为,控制
化石能源消费,促进新能源和
清洁能源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
新兴技术与
低碳产业深入融合,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2022年9月2日,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上,“首届中国
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召开。与会院士围绕废弃物资源化助推
碳达峰碳中和、中国水和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发展成果及双碳背景下的发展展望、“双碳”目标下生态
环境监测科技发展机遇与挑战,以及生态
环保产业的机遇与挑战等主题做
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