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由两颗绕着共同的中心旋转的恒星组成。对于其中一颗来说,另一颗就是其“
伴星”。相对于其他恒星来说,位置看起来非常靠近。
联星一词是由弗里德里希·赫歇尔在1802年所创。根据他的定义,联星系统是由两个星体根据吸引力定律组成的一个系统。
简介
联星有多种,一颗恒星围绕另外一颗
恒星运动,或者两者互相围绕,并且互相间有引力作用,也称为物理双星;两颗恒星看起来靠的很近,但是实际距离却非常远,这称为
光学双星。一般所说的双星,没有特别指明的话,都是指物理双星。根据观测方式不同,通过
天文望远镜可以观测到的双星称为
目视双星;只有通过分析光谱变化才能辨别的双星称为
分光双星。
此外,还有一颗恒星围绕另一颗恒星运动,第三颗恒星又绕他们运动,这称为
三合星。依此类推,还有
四合星等等,这些都称为
聚星。
联星对于
天体物理尤其重要,因为两颗星的质量可从通过观测旋转
轨道确定。这样,很多独立星体的质量也可以推算出来。
著名的联星系统包括天狼星(肉眼可见的为
天狼星,其
伴星为
白矮星)、
南河三、
大陵五以及
天鹅座X-1(其中一个成员很可能是一个黑洞)。
细说
我们如果用望远镜观测星空,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恒星两两成双靠在一起。当然,这其中很多只是透视的结果,实际上两颗星相距很远,只是都在一个视线方向上罢了。可是,天文学家发现,其中占不少比例,两颗星之间有力学上的联系,相互环绕转动。这样的两颗恒星,就称为双星。
组成双星的两颗恒星都称为双星的子星。其中较亮的一颗,称为
主星;较暗的一颗,称为
伴星。主星和伴星亮度有的相差不大,有的相差很大。
有许多双星,相互之间距离很近,即使用现代最大的望远镜,也不能把它们的两颗子星区分开。但是,天文学家用分光方法得到的光谱,可以发现它们是两颗恒星组成的。这样的双星,称为
分光双星。于是,上面说的可以用望远镜把两颗子星分辨开来的双星,相应地就称为
目视双星。
有的双星在相互绕转时,会发生类似
日食的现象,从而使这类双星的亮度周期性地变化。这样的双星称为
食双星或食变星。
食双星一般都是分光双星。还有的双星,不但相互之间距离很近,而且有物质从一颗子星流向另一颗子星,这样的双星称为
密近双星。有的密近双星,物质流动时会发出
X射线,称为
X射线双星。
在
银河系中,双星的数量非常多,估计不少于
单星。研究双星,不但对于了解恒星形成和演化过程的多样性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了解
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在浩瀚的
银河系中,我们发现的半数以上的恒星都是双星体,它们之所以有时被误认为单个恒星,是因为构成双星的两颗恒星相距得太近了,它们绕共同的质量中心作圆形轨迹运动,以至于我们很难分辨它们,这其中包括著名的第一亮星天狼星。
天狼星主星天狼A的质量为2.3个
太阳质量,其伴星天狼B是一颗质量仅为0.98个太阳质量的
白矮星。按照恒星的
演化理论,质量大的恒星将很快演化,将首先耗尽其
氢燃料;质量小的则有着很长的寿命。而一颗质量小于太阳的恒星从其诞生到
白矮星至少要经过长达一百亿年的历史;而
天狼星A有2.3个太阳质量,应该比其伴星更快演化,但事实上此星明显正在进行
氢燃烧,是一颗完全正常的恒星。质量大的恒星还没有耗尽氢燃料,而质量小的相反却已经耗尽了氢而处于寿命的后期。
英仙座的
大陵五双星及其他很多恒星也有类似情况,这些对双星中都有一颗是
白矮星或是
中子星,甚至有可能是一个黑洞。
观测
下面我们假设我们可以观测到一对双星的演变过程,作一次实地跟踪观测:
最初,A星的质量大约为2至3个太阳质量,B星为1.5个太阳质量。 这以后,正如单个恒星演化过程一样,质量较大的
恒星演化得很快, A星首先消耗掉了大量的
氢元素,其外层慢慢膨胀起来,很快膨胀为一颗
红巨星,其半径不断增大,而其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个半径约为太阳几十分之一的白
矮星氦核。 当A星外壳开始进入B星的引力范围时,A星的表面物质开始受B星的引力离开A星表面流向B星表面。但由于两星相互公转以及B星的自转,流来的物质并不立即落在表面,而是先在B星周围随B星自转形成一个碟状气体盘,然后才能逐步降落在B星表面。于是A星不断有物质转移到B星,这使得A星的老化进程急剧加快,并以更快速度膨胀,甚至将B星的轨道吞没。 这个过程将持续数万年。 这以后,A星耗尽了它所有的剩余氢,而其巨大的外壳可以伸展到十几个
太阳半径之外,但最终大部分将被B星所吸收。此刻,A星基本上全是由氦组成了,质量仅仅剩下原来的五分之一左右,而B星质量则增至原来的二倍多。这样,质量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A星成了质量较小的致密的白矮星,而B星由于吸收了A星的大部分质量,体积增加了许多,成为双星中质量较大的恒星。在A星周围原来膨胀的外壳在失去
膨胀力后一部分逐渐降落在小白矮星上;而B星正处于
中年期,继续其
正常恒星的演化。这以后,这对双星继续演化,和原来一样,质量较大的恒星将以很快的速度进行演化,并在耗尽其内核附近的
氢燃料后开始了膨胀,进入红巨星阶段。此时,A星的强大引力将慢慢对B星不断膨大的表面上的物质起作用,物质开始从B星表面迅速流向A星。 像从前一样,流质在A星周围形成气体盘,并不断降落在A星表面。以后的时间里,B星由于丢失大量物质而缺少燃料迅速老化膨胀;A星则可能由于吸附了大量物质而塌陷成中子星甚至黑洞。B星将终于发生超新星爆发而结束其一生,把身体的大部分质量抛向宇宙,而在其中心留下一个致密的
白矮星或
中子星。
奇异的双星
夜晚,视力较好的人观看
北斗七星中的
开阳星,除看到一颗二等的亮星外,并在它的旁边看到微暗的开阳
辅星,肉眼所见是一颗双星。它们之间的
角距为12′,是双星中角距离较大的两颗星。
开阳双星是人们在1650年第一个用肉眼发现的双星。组成双星的两颗星分别称为双星的子星。较亮的子星称为
主星;亮度较小的子星称为伴星。双星的子星形影不离,相互绕转,它们沿着大小不等椭圆的轨道旋转。双星又分为物理双星和光学双星。图3-8在已探测到的双星中,光学双星是彼此并不相关的两颗星,投影到天球上以后,凑在一起而形成双星,这类双星没有什么研究价值。物理双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双星,它又分为目视双星、分光双星和交
食双星。
目视双星是指的通过望远镜,用肉眼或照相的方法就能够分辨出它是由两颗子星所组成的双星。目视双星相互绕转的轨道半径都比较长,自然绕转的周期也比较长。一般都超过5.7年。周期最短的是1.59年,周期最长的可达上万年之久。
分光双星两颗子星间的距离比上述目视双星更近。即使通过望远镜,用肉眼或照相的方法也不能把它们的两颗子星分辨出来。这种近距离的双星,只能通过分光的方法进行观测。凡是采用分光方法,通过对某天体谱线位置变化的观测分析,能够判断出它是一颗双星,便称为分光双星。分光双星谱线位置变化的周期,就是双星的子星在轨道上绕转的周期。交
食双星简称食双星,又称光度双星。由于这种双星的两颗子星相互绕转,双星轨道与视线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时,相互遮掩发生交食现象、引起双星的亮度变化而得名。食双星也称为食变星(详见前述
交食变星)。
在
双星系统中,还有的是两个子星相距很近,互相施加影响,并且相互间有物质的交换,每个子星的演化受到另一子星的较大影响,这样的双星系统称为
密近双星。著名的
天琴座β星(
渐台二),是交食变星也是一个密近双星。若是有可能乘上飞船到渐台二旁,观看它的精彩表演是非常有趣的。你看吧,组成渐台二的两颗亮星互相迅速地绕转,每12.9天绕转一周。并有强大的
物质流不断地从主星中抛出。这些被抛出的物质,有的可能跑到伴星附近形成恒星周围的物质。有的可能后来脱离整个双星系统而飞入
星际空间。这个双星的伴星
质量比主星质量大,由于彼此间相互强烈的吸引和子星迅速自转等原因,主星大概呈
桃子状,伴星可能呈圆盘状。这引人入胜的场面引起天文学家的关注。
双星在太阳附近(81.5光年)的区域内,就约有40%。双星在恒星世界中的所占比例是很大的。60年代出版的目视双星的表中双星多达六万多颗。
双星的颜色五彩缤纷,双星的两颗子星又双双争艳。双星的主星质量有比伴星大的,也有比伴星小的。从双星的子星分类来看,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的子星是
爆发变星,有的则是
脉动变星,还有的是白矮星,也有的是中子星,甚至是黑洞。有的双星包含在聚星之中。许多星团又包括了双星。
双星为我们揭示了恒星世界的一些奥秘。天体最重要的
物理量就是它的质量。
单星(除太阳外)的质量还不能直接测出来,只有通过双星系统才能够准确地测出各个恒星的质量。由于近距双星的两颗子星具有相互作用的
物理性质,为天体的
密度分布、结构、演化等问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研究条件。两颗同时诞生、具有相同质量和组成的恒星被称为“
同卵双胞胎”,预计也会有相同的物理属性。这些意外的差异表明,这两颗恒星彼此之间在发育上相差几十万年时间。推导出的一个双星体系中每颗恒星的理论年龄之间的一致性,被用作对
主星序前恒星
演化模型的一个
自洽性验证,所以Par 1802中年龄
同步性的这种缺失表明,这样的经验性验证存在一个数值为几十万年的精确性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