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位性病变
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专用名词
占位性病变是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专用名词,通常出现在X射线B超CT等检查结果中。是指被检查的部位里有一个“多出来的东西”,这个“多出来的东西”可使周围组织受压、移位。占位性病变通常泛指肿瘤(良性的、恶性的)、寄生虫等,而不涉及疾病的病因。
病理简介
占位性病变并不等于是癌症。 临床工作中,有经验的医生结合患者的病史,一般都可做出较明确的诊断。只有在难以确定的情况下,才使用这个名词。此时,医生会要求患者提供更详细的病史,以及参考其他检查,或做一些特殊的CT扫描进一步明确。
分类
占位性病变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恶性占位性病变和良性占位性病变。恶性占位性病变主要包括癌、肉瘤等,其中常见的是癌。肉瘤是一种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但一般不会到处转移,生存期比癌时间长。
良性占位性病变从大体上可分为囊性占位和实质性占位两种类型,囊性占位性病变主要包括囊肿脓肿等,其中囊肿较常见;实质性占位主要包括血管瘤、细胞腺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局灶性脂肪肝炎性假瘤、瘤样增生等,其中以血管瘤最为常见。发现有占位病变后,首先要定性论断,即确定病人占位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各种影像学检查不但可以配合定性论断,还可以进行定位论断,也就是进一步确定占位病变的位置、大小、数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定位诊断最常用的是CT核磁共振扫描成像B超,必要时可应用动脉血管造影,为能否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危害
绝大多数的占位性病变对人体的危害是对其周围组织器官的压迫。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4 00:34
目录
概述
病理简介
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