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山
浙江省绍兴市境内仙霞岭山脉向东北延伸的余脉
会稽山,位于浙江省中北部绍兴城东南,是仙霞岭山脉向东北延伸的余脉,也是浦阳江曹娥江的分水岭。山脉近南北走向,会稽山南北长95千米,东西宽35千米,绵亘于东阳市和绍兴市的诸暨市、嵊州市、上虞区、越城区、柯桥区,大部分山峰海拔在700米以下,千米以上山峰多集中在山脉南部。最高峰东白山,海拔1195米。
区域位置
位置境域
会稽山位于浙江省中北部绍兴城东南,是仙霞岭山脉向东北延伸的余脉。山脉北端地势变低,山丘逐渐向北部的绍虞平原过渡。主干按西南——东北走向,分出一批海拔500米左右的丘陵,形成西干山丘陵和化山丘陵,亦分别成为浦阳江曹娥江的分水岭。其东起曹娥江,西连浦阳江,南至长乐江、东阳江,大盘山;北边与地脉相连,与宁绍平原接壤。南北蜿蜒,跨越了绍兴、诸暨、嵊州、上虞和东阳等地。南北长约90千米,东西宽约35千米,主峰东白山,海拔1195米。
区域范围
绍兴本地乡人理解会稽山,有三个层面:
一是会稽山脉,主峰为太白山(嵊州称西白山、诸暨称东白山、东阳称北白山),海拔1194.6米,东西距离约35千米,南北距离近90千米,横跨越城、柯桥、上虞、嵊州、诸暨、东阳、义乌等区、县(市),大致呈南北走向,向北延伸成诸多孤丘,如卧龙山、蕺山、飞来山、柯山、骆峰山、羊石山等;
二是会稽群山,以秦望山为主峰,包括刻石山、陶山、诸葛山等,连绵起伏;
三是小范围会稽山,即会稽山北部,约20平方千米区域,主峰香炉峰,连及宛委山、石帆山、射的山等。绍兴本地乡人所说的会稽山,往往指会稽山北部,即北麓山脊线以南,亦指古代进出之长塘、富盛、平水、娄宫、型塘、夏履等埠头以南,会稽山历史文化重点,便在这里。
地质地貌
地质
会稽山主要由中生代火山熔岩、碎屑岩组成,局部有砂岩、页岩等分布。岩性松软的岩石构成山间小盆地。中段有新生代玄武岩,形成条带状台地。
地貌
会稽山脉有三条主要支脉:东翼为五百岗山脉,中翼称化山山脉,西翼是西干山脉。每一支脉有分出许多小支,使地形崎岖多变,地形起伏较大,平均海拔约500米。会稽山脉融合山峰、丘陵、盆地以及平原,海拔700米以上山峰多集中在南部,比如最高峰东白山(海拔1195米)就在此。主干按西南—东北走向,分出一批海拔500米左右的丘陵,形成西干山丘陵和化山丘陵。山脉北端地势变低,向北延伸成诸多孤丘,如卧龙山、蕺山、飞来山、柯山、骆峰山、羊石山等,由山丘逐渐向北部的绍虞平原过渡。
地理环境
气候
会稽山区域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湿,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年山间平均气温16.3°C,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8.7°C;1 月份最冷,平均气温4.2°C。年平均日照时数19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升。年降雨日平均约150天,但旱灾与山洪时有发生。无霜期年均200多天。
土壤
会稽山地因高低悬殊,气温和降水量不同,使土壤风化淋溶强度迥异。土壤以地带性红壤和山地黄壤为主。海拔500米以上为山地黄壤,500米至100米为红壤,100米以下为水稻土,其中100米以上红、黄壤中还夹有少量水稻土。
植被
会稽山山区植被类型多样,树木种类繁多,以自然为主,人工种植为辅。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丘陵缓坡地带次生林或人工栽培植被较多,主要有毛竹、马尾松、茶叶等。山上坡缓谷缓,土层深厚山地还开辟成柑橘、杨梅等水果园区。山脉中段,山上树木葱郁,低山已辟为梯田或者茶园。
水文
溪流
会稽山脉间,有36条巨溪,这些溪源自稽南向稽北奔涌而泻。
湖泊
鉴湖是长江以南最早的大型塘堰工程,又称镜湖、长湖。位于位于会稽山北部丘陵带以北,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境内,除去湖心岛,水域面积172.7平方千米,正常水位5米左右,正常蓄水量2.68亿立方千米左右。东汉永和五年(140年),由会稽太守马臻主持兴建。
主要山峰
会稽山脉,南高北低,因此主要山峰都集中在南部,其比较有代表性的山峰如下几种。
资源状况
植物资源
会稽山山区植被类型多样,树木种类繁多,以自然为主,人工种植为辅。主要有松、杉、枫、栎、梓、柘及竹、葛、蕨、蓟、茅等,竹林分布面积较大,经济林以茶树为主,果树有榧、栗、梅、桃、梨、杨梅等。越国时期会稽山有成片的原始森林,称为“南林”,经陆续砍伐,现在只有树林,森林已很少。
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堪称古代良种选育与嫁接技术的“活化石”。古香榧群分布在柯桥、诸暨和嵊州下辖的8个乡镇52个村,面积402平方千米,其中树龄百年以上的古香榧树有7.8万余株。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是绍兴市的自然瑰宝,是森林资源之精华。
2013年5月,作为全球首个以山地经济林果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化遗产利用系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先后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动物资源
越国时期会稽山曾有象、犀等大型动物,森林被砍后,随之绝迹。现存主要有野猪、角麂、獾、獐、黄鼬、松鼠等中小型兽类,鸟类有鹰、山鸡、画眉、杜鹃、白鹭、雀类等,溪中有鱼类、蛙类及龟等。
矿藏资源
会稽山矿藏开采、冶炼已有2500年历史,越国时期,会稽山间有青铜制作基地;陶瓷土的利用更早,新时期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几何印纹陶,为古越人所发明,汉唐又烧制出青瓷,“越窑”之名从会稽山传遍四方;石料的开采也有近2000年历史。会稽山源源不断地提供了丰富的物产,会稽山以它的博大和深沉,成为接纳失利者的后方,也成为人们进取和谋求发展的基地。
旅游资源
会稽山层峦竞秀,素为“浙东名山”,山下的兰亭、以石蘑菇著名的吼山、峭壁千仞的东湖,都属于会稽山山脉及其余脉的游览佳地。
历史文化
名称来源
会稽山本名茅山,又名苗山、涂山。南宋嘉泰《会稽志》卷九引《史记》云:“禹会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注:禹到大越,上苗山,爵有德,封有功,因更名曰会稽。”
司马迁史记》中谈到大禹在治水成功后大会诸侯的情景时,如此记载道:“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记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也 就是说,大禹治水成功,在此召集天下诸侯会盟,计功封爵,始有“会稽”之名。“会稽”者,会计也,大会诸侯,计算功劳分地封爵。
特色文化
会稽山文化的底层或源头,是大禹文化。会稽山与中国古代开国圣君、治水英雄大禹有着不解的渊源,它是大禹娶妻、封禅的地方,同时也是大禹的陵寝所在地。
会稽山文化的第二层,是越国文化。创建越国的于越部族的核心力量,就是从会稽山深处走出来的。越国早期的都邑,曾长期播迁于会稽山中。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会稽山始终是越国军事上的腹地堡垒、经济上的生产基地和政治文化的宗教圣地。
会稽山文化的第三层,是宗教文化。以此视角,会稽山核心区可以进而划分为三个区:儒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
会稽山文化中处于最上层的,为山水审美文化,通常称作“山水风光”。这里历代文人雅士所留下的众多佳丽诗文,使会稽山声名远播,从而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第一大山水风光。
唐代诗人中有342位来过浙东并留下了诗歌,这个数字占《全唐诗》诗人总数的16%,而且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唐才子传》共收才子278位,游过剡溪的便有174位,超出总数的一半。
诗词名篇
文物古迹
会稽山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有会稽山东北麓的禹陵、禹庙,更有佛教、道教文化遗迹。
民俗文化
“南镇”会稽山被誉为五镇之首,香炉峰南麓的南镇庙自唐代以来就一直定期举办庙会,即为祭奉会稽山神永兴公而举行的香市。南镇庙会期间,会稽山香客、游客接踵而至,日以万计。2006年6月,南镇庙会被列入第一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会稽山山民在长达千年的香榧种植、培育和采制过程中,逐渐形成与香椎密切相关的地域文化,如香榧传说故事、围绕香榧祈求丰产平安的各类民间信仰和民俗活动等。
如汉族传统的“四时八节”中,香榧都是祈福的优良果品。在嵊州市、诸暨市、柯桥区等乡村,常将香榧用于婚嫁喜宴上。在嵊州、诸暨山区香榧集聚地,至今还保存着大量围绕着祈求香榧丰产和采摘平安顺利来进行的民俗活动。比如大规模的祭祀山神活动。
历史故事
大禹治水是在帝之时,当时洪水横流,水患频仍。为根治洪水之害,大禹奉舜帝之命治水。大禹治水,可谓子承父业。帝尧时,大禹的父亲也曾经受命担负过治水的任务,但他只是简单地采用水来土掩的方法,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垮了堤坝,水灾更加严重。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反而因治水不力被舜帝流放死于外地。大禹受命治水后,亲率民众,辗转九州,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艰辛治水七年,仍未告成,他在忧虑思索之中,查考由圣人所记的《黄帝中经历》,其中记有:在九山东南有一座天柱山,又名宛委山,山上石匮中,藏有黄金制作的文书,“青玉为字,编以白银,皆琢其文”。于是大禹东巡,登宛委山,斋戒于此,打开山顶磐石,果得赤圭如日,碧圭如月,各长 一尺二寸。大禹在得到金简玉书后,知道了治水的原理和方法,于是继续率领民众疏江导河,治理水患。此后,大禹又辛勤治水六年,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归九流入海,终于地平天成,百姓安居。大禹是一位把人民从洪水浩劫中拯救出来的治水英雄。
在祭祖仪式上,舜帝将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治水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治水功毕和天下大治。
舜帝死后,大禹被诸侯拥戴即天子位。禹即位后,三年治绩甚佳,五年政局安定。十年,向东巡视,归还大越,登茅山,朝见群臣,四方诸侯齐齐来会。这是一次空前的各部落首领大盟会。会上,大禹身穿法服,手执玄圭,接受四方诸侯朝拜。大禹恳切地对众诸侯说, 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希望大家能指出我的不足之处;我生平最戒“骄”字,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告知,使我知过,使我改过,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众诸侯对大禹的功德和谦卑的态度,都很敬重佩服。大禹又论功行赏,给道德高尚之人封以爵位,给功劳卓著的人封以土地。他还将迟到的防风氏杀戮示众,以严明法纪,树立权威。接着,他又和诸侯们商定了治国的大政方针,宣告了夏王朝的诞生,大禹成为传统“中国”的开国始祖。此后不久,大禹感到自己“耆艾将老”,他告诉群臣,他为治水与越这方灵杰之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死后希望能长眠于会稽山。 大禹死后,群臣遵遗命,将大禹葬于会稽山。
几千年来,会稽山大禹陵始终是华夏祀禹圣地,大禹一心为民、 公而忘私的精神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
史书记载
竹书纪年》:“(禹)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
国语·鲁语下》:“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
韩非子·饰邪》:“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
《墨子·节葬下》:“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
吕氏春秋·安死》:“禹葬会稽,不变人徒。
《史记·夏本纪》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又说:“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越绝书·外传记地传第十》:“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及其王也,巡狩大越,……因病亡死,葬会稽。”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因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
万历《绍兴府志》卷一《疆域志》记:《南新志》曰:“天下之山祖于昆仑,其分支于岷山者为南条之宗。掖江汉之流奔驰数千余里,历衡逾郴,包络瓯闽而东赴于海,又折而北以尽于会稽,故会稽为南镇。镇,止也。南条诸山所止也。越郡正当会稽诸山之中,郡城之外,万峰回合,若连雉环戟而中涵八山。八山者,又会稽诸山之所止也。
《越绝书》卷八记载的“茅山”,亦称“苗山”,在今绍兴城东南,即“会稽山,在会稽县东南十三里,其山袤延数十里”。(《越中杂识》上卷《山》)
水经注·渐江水》载:又有会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谓之为茅山,又曰栋山。
嘉泰会稽志》卷九除记述《水经注》等说法外,又引《旧经》:“会稽山周回三百五十里,盖总言东南诸山之隶会稽郡者。”
浙江古今地名词典·会稽山》:1.古山名。原名茅山,又名苗山。《史记·夏本纪》:“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春秋时越王句践为夫差所败,以甲楯五千退保会稽山,即此。秦始皇曾上会稽,祭大禹,望南海,并立刻石颂秦德。司马迁也曾上会稽探禹穴。其时会稽山指今绍兴东南和南部诸山。2.今山名。在越城、柯桥、嵊州、诸暨、东阳、上虞等区市间,南连大盘山,北接宁绍平原,为浦阳江和曹娥江分水岭。以古会稽山得名。
生态保护
2019年1月,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准予,浙江绍兴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设立,森林公园设3个片区,分别为越城区的炉峰片区、秦望片区和柯桥区的月华片区,总规划面积4163.22公顷,其中,林地面积4091.84公顷,森林面积4040.06公顷,森林覆盖率97.04%。
2021年11月,会稽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获浙江省林业局批复。
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是古越先祖留给绍兴的一大瑰宝,区域内拥有百年以上古香榧树近8万株。201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其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香榧树被确定为绍兴市树。2018年,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保护规定》并于2019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开创了浙江省为单一植物实行地方立法保护的先河。
参考资料
绍兴会稽山风景区.浙江省人民政府网.
华夏南镇——会稽山.浙江省林业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21:35
目录
概述
区域位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