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官修史书以来,各种正史之中,《宋史》最为芜杂。具体体现在其卷数多达四百九十六卷,而其中内容多有错乱、缺略、前后不相照应、纪事彼此矛盾等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元代修宋史时,大半是用宋人所修国史为底本,仓促成书,来不及做订正参考的工作。而宋人好述东都(汴京)之事,因此史文较详;建炎南渡之后稍略,理宗、度宗两朝的事情,则多缺漏,所以史传也不具首位。总体而言,《宋史》南宋部分的质量是比较差的。
鉴于《宋史》的质量存在问题,自元末到清代,一直有学者及政府想要修改《宋史》,但都未能完成。其中清中期学者邵晋涵认为宋史补足南渡之后的史事为要点,撰写了《南都事略》。该书以宋人王称的《东都事略》的体例为范本,写作时邵晋涵参考了大量宋代文献,除著名史家
李焘、
李心传的著作外,还有熊克的《中兴小历》、
陈均的《
九朝编年备要》、刘时举的《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等书以及大量宋人的文集和笔记。
从许多材料可以证明,邵晋涵的这一著作是完成了的。钱大昕在所撰《墓志铭》中称其书“词简事增,过正史远甚”。而《十驾斋养新余录》卷中却又说:“今二云(邵晋涵字)没矣,索其家遗稿,无有存者。”可知其书虽已写成,而遗稿散亡在外。清末李详,在《窳记》中谈到:“《南都事略》,王益吾(
王先谦)言:马端敏督两江日,有人持此稿以献,将付局刊行,会端敏遽卒,未果。稿亦不知为何人所得,今闻藏洪琴西后人所。”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也说:“邵二云《南都事略》,戊辰(同治七年,公元一八六八年)以前,已在江宁书局,曾文正将刻之,以移督直隶而止。”谭献在《复堂日记》又记载:“海宁唐端甫,钱警石先生之弟子也。熟精目录,刻志校对,为余言邵二云《南都事略》,曾见活字印本,有缺卷耳。似人间必有传本,志之以矣。”但是,到目前为止,此书尚未能见于世。若其最终亡佚,实在是一件可惜的事。
邵晋涵(1743——1796),清代著名学者,
史学家、经学家。字与桐,号二云,又号
南江,
浙江余姚人。生于清
乾隆八年,卒于
嘉庆元年六月十五日(7月19日),年54岁。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三十六年(1771)进士,入
四库全书馆任编修,主持《
四库全书》
史部的编撰工作,
史部之书多由其最后校定,
提要亦多出其手。其经学著作《
尔雅正义》开清儒重新注疏儒家经典之先河,在清代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