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古猿
灵长目人科南方古猿属下已灭绝的动物统称
南方古猿,是灵长目人科的一属;其体长约为1.5米,体重约为65千克,约有现代人1/3大小的大脑,皮肤上长有长毛,并且能直立行走;牙齿大,下颌宽,面部宽长,颧骨前突非常明显,并有粗大的咀嚼肌
化石发现
最早的南方古猿化石发现于1924年。当时,澳大利亚人达特前往南非约翰内斯堡的一所大学任解剖学教授。他对化石非常感兴趣,经常鼓励他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寻找化石。并且,他还叮嘱采石场的场主,如果有化石发现一定要来告诉他。后来,采石场的场主真的给他送来了两箱化石。达特先生在里面找到了一个小孩的不完整的头骨。因为这个头骨发现于汤恩附近的采石场,因此命名为汤恩男孩。
根据牙齿情况,汤恩男孩被认为大概生活在200万年前,大概是在7岁左右死亡的。
汤恩男孩和猿有一些相似的特征,比如脑袋很小,嘴巴向前突出。但他也有一些人的特征,吻部较之于猿类已经不那么向前突出,研磨食物的臼齿咬合面平整,齿尖不发达,犬齿小。更让人惊喜的是,汤恩男孩的枕骨大孔的位置已经接近于头骨底部中央。达特据此推测,汤恩男孩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但可惜的是,虽然达特先生认为汤恩男孩属于人类,但是,在当时,人们不承认自己的祖先是古猿,而且,由于种族歧视,他们也不愿意承认人类发源于非洲这块贫瘠的土地。所以,在当时,汤恩男孩在人类进化上的地位并没有获得承认。
在汤恩男孩发现后,又有一些学者在南非开始探寻的工作。这些学者先后在南非的斯特克方坦、马卡潘斯盖特、克罗姆德莱、斯瓦特克朗等4个地点共发现了数百件南方古猿化石标本,共代表50多个个体。这50多个个体经研究分为两个种,即南方古猿纤细种(非洲种)和南方古猿粗壮种。纤细种和粗壮种都能直立行走,只是,粗壮种却比纤细种粗壮。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研究人员把注意力转移到东非,而且事实也证明,在东非的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在东非发现了很多化石。其中包括1959年路易·利基夫妇在坦桑尼亚的澳杜威峡谷发现的“鲍氏东非人”南猿化石,即“南方古猿鲍氏种”;1969年由理查德·利基夫妇在肯尼亚特卡纳湖东岸发现的“黑头骨”化石;理查德的哥哥乔纳森在东非发现的能人化石;约翰森在哈达地区发现的“露西少女”化石和“古墓地”。
类型
在非洲,发现了大量的南方古猿化石。这些化石具有相同的特点,比如都能直立行走,但是他们之间又有一些差别。因此,研究人员把发现的这些材料分为四个种类,即阿法种、非洲种(纤细种)、粗壮种以及鲍氏种。关于这四个种如何演化,谁与谁有着祖先和子孙的关系,谁又直接发展成为我们现代人了,古人类学家们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从最早的阿法种向前演化分为两支,一支经过非洲种发展成粗壮种,最后在大约距今150万年前绝灭了;另一支则向着人类进化的方向发展,经过能人、直立人,直到我们现代人。但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
科学推测
其体质特征是:头骨枕大孔的位置接近颅底中央,骨盆比猿类宽。所知道的南方古猿包括几个不同的种。有的身体粗壮,脑子比较大;有的身体比较矮,脑子比较小;有的有比较明显的类人猿特征,有的明显属于人的类型。但是,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即都已能直立行走,使用天然工具,离开森林,活动于开阔地带。南方古猿处于从猿向人的转变过程中,它失去了一些猿的特征,比如尖锐的牙齿和锐利的爪子;它的生活环境又发生了改变,从树栖的丛林生活来到了地面。在那个时候,与其他凶猛的动物比起来,南方古猿处于弱势,因为它没有其他动物的利爪和尖锐的牙齿,两足又使它跑动起来非常慢。所以,有的科学家推测南方古猿可能已经能够制造工具来应对复杂的环境。然而,南方古猿太小的脑容量又推翻了科学家的这个推测。所以,在那个时代,南方古猿的生存是非常艰难的。它们没有能力去追捕凶猛的其他动物,反而一不小心,很可能就成了其他动物的美食。
基于此,有的科学家推测,南方古猿的生活方式可能为群体生活。他们组成一个集体,共同寻找食物,共同防止其他猛禽野兽的攻击。被发现的“古墓地”也证明了这一点。
古墓地又被称为“第一家庭”。是约翰森率领的一支国际考察队在哈达地区发现的。古墓地里凌乱地埋葬着许多碎骨化石,至少有13个人以上,这些人中有男有女,有大人也有小孩,这是人类最早的集体合作的证据。这种场面的发生,可能是因为某种自然灾害,比如泥石流或山洪暴发突然来临,而这10多个人当时正在一起集体活动,来不及躲避,一下子被冲垮的石头淹没,埋藏在一起了,所以约翰森把他们称为“第一家庭”。
世界纪录
世界上最早的人:南方古猿是人科动物的一个已灭绝的属。被认为是从猿到人转变的第一阶段,是距今200万年前的人类。(吉尼斯)
参考资料
南方古猿.中国知网.
南方古猿.北京自然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15:14
目录
概述
化石发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