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科(学名:Hominidae)是灵长目下的一科。经常性地两脚直立行走,脑子较大,下颌骨浅且粗壮,犬齿和下第一前臼齿退化,牙釉质厚,3个臼齿的磨耗相差很大等独有特征。人科的特征在进化过程中是逐渐发展的,有一些性状变化很大,如早期类型的两侧齿列向后方张开,晚期则变为抛物线形,下第一前臼齿由扇形变为两个齿尖大约对称。人科的晚期类型还有一些行为方面的特征,如使用和制造工具,用有音节的语言表达思想,有比较固定的活动基地和劳动分工,丧失发情期等。
进化简史
史前尚有一些其他种类的人科成员,这些
史前人类的
亲缘关系和分类争议很大,一般可以分成两个
亚科,即早期的
南方古猿亚科(Australopithecinae)和后期的
人亚科(Homininae)。
南方古猿亚科是最早直立行走的
灵长类,即最早的人类。第一个
南方古猿的化石于1924年由达特发现于
南非,命名为南方古猿非洲种(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当时由于
北京猿人的发现,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了
亚洲,而对南方古猿没有重视,到1959年李基在
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发现了
南方古猿类型的东非人之后使南方古猿开始成为人们的焦点。早期发现的南方古猿可以分成体型纤细的南方古猿属(Australopithecus,包括1924年发现的南方古猿非洲种)和体型比较粗壮的
傍人属(Paranthropus,包括1959年发现的东非人,即傍人鲍氏种,英文Paranthropus boisei,原称鲍氏东非人)。南方古猿中最著名的则是
南方古猿阿法种(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由于其发现是人类出现的年代大大提前并发现了一具比较完整的化石(即“
露西”)而引起轰动。近些年来,又发现了一些南方古猿亚科更古老的属和南方古猿属更早的种,将人类的历史又提前了很多。
有人认为第三纪晚期有一部分
古猿的前肢从运动的功能中解放出来,用两脚直立行走,能够使用和制造工具,从而促进脑的发展,使这部分古猿向人科进化。近年又有新补充。
中新世由于生活区内灵长类大量繁衍,树林高、中层的食物不敷需要,于是一部分古猿向树林低层和地面开拓新的
生活资料(主要是小颗粒而且结实的种籽)来源,对这类食物的适应,促进人科的进化。
形态特征
人科是灵长目中最高等的一科,踱行性,能直立行走,手具有可以与其他指相对的大拇指,但大脚趾不与其他趾相对。齿式:齿列连续,犬齿小,没有结节。眼眶后壁有骨将其封闭,脑颅大呈圆隆形。
人科的特征有许多与猿科相近,但也有其独有的特征,如经常性的两脚直立行走,脑子较大,
下颌骨浅且粗壮、犬齿和下第一
前臼齿退化,
牙釉质厚,3个臼齿的磨耗相差很大等,人科的特征在进化过程中是逐渐发展的。有一些性状变化很大,如早期类型的两侧
齿列向后方张开,晚期则变为抛物线形,下第一前臼齿由扇形变为两个齿尖大约对称。
人科的晚期类型还有一些行为方面的特征,如使用和制造工具,用有音节的语言表达思想,有比较固定的活动基地和
劳动分工,丧失
发情期等。
分布范围
人科主要分布于世界除
南极洲外的各大洲,早期类型仅分布于亚、非、欧洲的温暖地区。
生活习性
关于人科的起源有各种假说。中新世时由于人类祖先生活区内灵长类大量繁衍,树林高中层内的食物不符它们的需要,于是一部分古猿向树林低层和地面开拓新的生活资料来源,这些新食物主要是小颗粒而且结实的种子,对这类食物的适应,促进了人科的进化。
大约200万年以前,被称为“能工巧匠”的人科动物开始制造简单的石质工具,比如刀具。负责狩猎的族群还制造出了两面锋利的手斧。同一时期,生活在不同地方的早期人科动物拥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比如南方古猿,也被称为“南猿”,就分为多个种类。它们出现在大约400万年以前,群居生活,一个族群里最多可容纳30名成员。它们的领地很可能有互相重叠的情况。当遇到其他族群或为了食物争斗的时候,它们会摆出攻击的姿势,威胁对方,以此捍卫自己的领地或获得食物。
许多南方古猿及其他早期的人他们的颚骨发育得很强壮,完科动物大多以植物为食,他们全适应他们的素食生活方式。还会用石块、木头或者动物的尖角挖掘植物的根部和块茎。
直立人(意为“直立行走的人”)大约出现在180万年前,很可能是第一个学会使用火的人类物种。火给他们提供温暖和保护,又让他们能够煮熟肉食,使食物更容易消化。
对于生活在沿海、湖泊和河流附近的居民来说,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是他们食谱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使用石制工具打磨木棍,一些族群还学会了在木棍上安装倒钩,制成致命的鱼叉,方便捕鱼。
很多人科动物都是食腐动物,它们不断寻找近期死去的动物,尤其是那些被大型猫科动物或其他捕食者猎杀的动物尸体。
除了吃腐肉和狩猎以外,人科动物种群还会采集大量的食物。年轻男性外出狩猎的时候,上了年纪的男人、女人以及年幼的幼崽就会四处采集他们所能找到的东西,比如植物的根、块茎、种子和果实,他们还会使用木制工具挖开白蚁丘,在他们的菜单上增添一道菜肴。蛋类也是他们青睐的一种食物。鸟蛋很容易收集,块茎从土壤里挖掘出来,细树枝用来挖掘白蚁和其他昆虫。黑猩猩仍然在使用这些方法。
狩猎者们很可能已经开始使用声音、手势和面部表情来互相交流。150万年前,一些人科动物的咽喉构造发生了变化,使发声变得更加容易。
下级分类
人科起源于1400万年前,现存4属8种,即猩猩属(婆罗洲猩猩、苏门答腊猩猩和塔巴努里猩猩)、大猩猩属(西部大猩猩和东部大猩猩)、黑猩猩属(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和人属(智人)。线粒体DNA序列分析等证据表明,猩猩在大约1400万年前与人类分开,大猩猩在大约800万年前与人类分开,黑猩猩在大约600万年前与人类分开。该科包括尚未能制造工具、非人类直系祖先和可能充当人类直系祖先的化石猿类、能够使用和制造工具进行劳动从而与其他动物产生根本区别的化石人类和现代人。
近种区别
猩猩又称为亚洲大猿,仅存于印尼的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它们以树叶和果实为食,能嗑开坚果的硬壳。猩猩的四肢都能悬挂,又称四手猿。大猩猩和黑猩猩又称为非洲大猿,它们与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①不习惯两足直立行走;②指行,即指关节着地行走,因而用手操作和携带等受到限制;③牙齿、颌骨和咀嚼肌更发达;④脑量未扩大。
保护现状
7种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其中,5种极危(CR),2种濒危(EN)。
除智人外,其余7种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