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学科肇始于1955年。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已经成为中国在
哲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重镇之一,具有学科多、师资强、学术传统深厚的特点。
历史沿革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前身是原政治教育系哲学教研室,学术奠基人是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
冯契教授。冯契教授毕业于
西南联合大学,师从
金岳霖、冯友兰等先生,致力于在
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汇通中西哲学,出版《冯契全集》10卷本。他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建立了自己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
1955年,冯契会同
刘佛年(华东师范大学第二任校长)、周抗(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徐怀启(
哈佛大学博士、著名基督教史家)、曾乐山(著名
中国哲学史家)诸先生组建了哲学教研室。以后,著名
伦理学家
周原冰教授等先后加盟,逐渐形成一支涵盖诸哲学分支学科的师资队伍。
1979年,哲学教研室制定了10年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哲学学科。同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
哲学专业,并在全国范围内首批获准设立中国哲学硕士点和马克思主义硕士点。
1981年,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中国哲学博士点,成为全国第一批建立中国哲学博士点的单位之一。此后,又陆续设立了伦理学、逻辑学、宗教学等硕士点。1985年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1986年正式成立哲学系。
1998年,为了整合学科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并入哲学系,进一步充实了学科力量。
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已成为中国在哲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重镇之一,具有学科多、师资强、学术传统深厚的特点。哲学系与哲学研究所实行系所合一的建制,拥有9个教研室:中国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外国哲学教研室、逻辑学教研室、宗教学教研室、伦理学教研室、科学哲学教研室、管理哲学教研室和美学教研室。
学科建设
1998年,中国哲学学科被列入校“211”工程建设项目“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中国社会文化”。2000年,以
中国哲学学科为核心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被教育部确定为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中国哲学入选上海市
重点学科。2002年,以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为主的哲学系部分学科被列入“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项目“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2007年,取得
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中国哲学入选
国家重点学科培育项目,并再次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2010年,获得哲学
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12年入选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
在学科建设方面,截至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哲学、外国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拥有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9个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
自然科学史(
物理学史)、宗教学和管理哲学;1个教育部本科特色专业:哲学专业。自1995年起,我系还接受来自韩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地海外留学生攻读博士学位。
师资力量
哲学系共有教职工55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8人。有1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为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哲学组成员,1人为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入选
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人入选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计划,4人为华东师范大学
终身教授。
此外,还长期聘有美国、挪威等国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如
希尔贝克、罗蒂等。
在青年教师中,共有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3人入选上海市“
曙光学者”计划,5人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2016 年9月8日,在
国际哲学学院(IIP)于伊斯坦布尔举行的院士会议上,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当选为该院院士。
科研特色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素有重视科研的传统。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中,不仅培养了一支年龄层次较为合理的学术队伍,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和传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传统深厚,队伍阵容较强,在社会发展理论方面在全国较有影响。
中国哲学专业依托
冯契教授的“
智慧说”哲学体系,以中国近现代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为主导,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不少成果影响远及海外。
外国哲学研究集中在19世纪西方哲学和当代西方哲学,教师队伍学历高、年龄轻、外语能力强、国际联系广,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逻辑学的研究重点是
数理逻辑和辩证逻辑,伦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则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西方
经济伦理和当代中国道德建设,这两门学科建设起步早、积累厚,在上海同类学科点中居于领先地位。
科学技术哲学和
自然科学史(物理学史)在全国和上海亦有较高学术声誉。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