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需求
有支付能力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
医疗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即因疾病或健康问题采取了各种诊疗措施(就诊、自我医疗等)。
影响因素
通过对文献的归纳,将影响医疗需求的因素归纳为人口社会学因素、经济因素、健康状况因素和医疗保险因素。
(一)人口社会学因素
1.性别
性别是人口社会学因素中考察个人特征的基本变量。桑德勒发现,不同性别的人群医疗需求有很大区别。在生命周期早期,男性和女性在医疗上的花费大致相同。在生命稍后时期,女性由于在育龄阶段,其医疗花费大约要比男性多50%。但是当男性住院时,他们住院的时间超过女性的50%。男性因为生活方式的选择,比如喝酒、吸烟和暴饮暴食,遭受更多的健康损失。但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在生活方式选择上与男性的差别正在缩小。不少研究也发现,女性就诊概率和住院概率也都相对高于男性。1993、1998和2003年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表明,农村和城市女性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男性,两周就诊率和住院率也高于男性。
2.年龄
当一个人变老时,健康资本存量开始贬值。健康资本折旧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研究表明,老年人更容易患癌症、心脏病、中风、骨质疏松症、视力下降和听力丧失,因而对健康的需求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在医疗支出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各类文献在年龄是否会导致医疗支出增加上存在分歧,王翌秋(2009)等指出居民在患病后就诊的概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上述所列的老年人易患疾病的治疗都是花费昂贵的,因而造成了医疗支出费用的增加。另一种观点认为,年龄较大时,健康作为人力资本产生的收益会下降,因而对健康的医疗支出投入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3.受教育程度
从理论上来看,教育对医疗需求有较大影响,较高的教育水平能使人更好地成为医疗服务消费者。在治疗并不昂贵的情况下,教育提高了个人对疾病早期症状的认知能力,受过更多教育的人从事更健康的职业、吃得更健康、生活方式更健康,因而会减少医疗支出。顾昕、高梦滔(2006)的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会对农户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两周患病率越低。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现,教育虽然有助于提高个体健康意识,但也有助于个体掌握利用医疗服务的必要信息,因此较高的教育水平会使个体利用更多的医疗服务。实证研究表明,教育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较难预测。王俊(2008)等在对中国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家庭健康问卷调查发现,学历越高,选择去县(区)级以上医院接受治疗而不进行自我治疗的概率越大,而选择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私人机构接受治疗的概率越小。也有学者利用中国家庭营养健康调查(CHNS)2004和2005年的数据回归显示,教育变量影响不显著,上过学和没上过学的人群医疗服务利用的概率无显著差异(潘丹,2010)。
(二)经济因素
在分析经济因素对医疗需求的影响时,通常将收入水平和医疗服务价格相联系,因此经济因素主要包括收入水平和医疗服务价格。
1.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是影响个体购买医疗服务的直接经济因素。收入越高的人拥有更多的财富效应,其获取医疗服务的能力也越高。同时,收入的增加会使人们倾向于增加最优健康存量,从而促进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 Grossman发现,收入和健康状况之间呈现一种“U”形关系。实证研究一致表明,收入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收入不仅影响医疗利用的数量,而且影响个体对就医机构的选择(封进、秦蓓,2006)。梁维萍(2005)等在收入对医疗支出影响的研究中,通过山西省的调研数据分析发现,收入虽然对医疗服务需求有一定的影响,但农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并不会同比增加医疗开支。叶春辉、封进(2008)等实证研究表明,家庭人均收入对医疗支出的影响为正,这其中包括两重效应:一是财富效应,医疗消费作为正常品,收入越高的人医疗支出越高;二是健康资本使用折旧效应,即收入较低的人更倾向于依靠健康资本来获得收入,健康资本的使用折旧率越高,医疗支出就越大。收入水平对医疗支出的影响是这两个效应的综合。
2.医疗服务价格
医疗服务的价格也是影响个体医疗需求的主要经济因素。依据经济学理论,医疗服务价格与医疗需求呈反向关系,较低的医疗服务价格能够增加消费者购买医疗服务的能力。医疗服务价格通常以治疗某种疾病的医疗花费作为变量带入模型中检验。价格弹性是分析医疗需求的重要信息,随着收入的增加,医疗支出不会同步增加;反之,当收入下降时,医疗支出也不会同步下降,所以低收入人群医疗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会高于高收人人群。封进、秦蓓(2006)对我国农村医疗消费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1989和1997年我国农村居民医疗消费需求价格弹性分别为-0.81和-0.58,绝对值很大。
(三)健康状况因素
个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通常被一系列疾病的出现所引发,保持健康的愿望会增加对预防性护理的需求。健康的测度是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基于个体的健康测度。现有文献通常用自评健康、疾病严重程度和两周患病率等作为健康状况的代理变量。虽然这些指标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然而现有研究表明,自评健康状况实际上与死亡率客观指标高度相关,能反映个人健康状况,并且数据可得性好、质量较高。Qian(2009)在分析中国甘肃农民医疗需求行为时采用疾病严重程度作为健康状况的客观变量,还通过控制疾病症状区分了个体在不同疾病症状下的医疗需求差异。王翌秋(2010)等在探讨是否就诊与居民特征关系时发现,就诊居民的疾病明显比未就诊居民更为严重,说明疾病的严重程度是居民患病后决定是否就诊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叶春辉(2008)等采用CHNS数据,在发病后是否有医疗支出的回归结果中,疾病的严重程度是十分显著的影响因素,说明人们对健康风险有很强的规避意愿。顾昕(2006)等以两周患病率作为健康状况衡量的尺度,分析不同特征人群的两周患病情况,考察人群的医疗需求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状况对个体的医疗需求行为有显著影响。
综合各类研究对健康状况因素的考察,鲜有文献关注疾病种类这一变量的作用。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下,疾病种类在不同时段不同人群中会有很大差异,对急性病和慢性病的医疗需求各有不同,因此,应将疾病种类作为控制变量放入医疗服务需求模型中。
(四)医疗保险因素
在研究医疗需求的影响因素时,医疗保险是重要的变量,主要从医疗保险是否影响和如何影响医疗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要分析人们对医疗服务价格是否敏感。只有当人们对医疗服务价格非常敏感时,医疗保险才会改变人们的医疗服务需求行为,否则医疗保险的实施仅具有收入分配的功能。
在早期,关于共同保险是否对医疗服务需求有影响,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些文献认为共同保险为医疗服务的利用设置了障碍;另一些文献表明由于医生是基于资源分配做出决策,共同保险与医疗服务选择无关。20世纪70年代,兰德健康保险实验室对共同保险问题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进行了论证,研究表明,保险与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密切相关,患者就诊率和住院率随患者白付比例增加而降低。
目前,关于我国新农合对农户医疗需求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已成为研究医疗需求的重点。雷卫河(2006)等认为新农合实行的“低保费、高共付率”机制使贫困农民从新农合中获取的收益要小于非贫困农民,为此新农合在增强贫困农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满足其潜在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方面的作用亟待加强。张体华(2007)等研究发现,新农合的开展大大提高了经济收人较低农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水平,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对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这种促进作用该如何衡量,其大小如何,并未予以明确解答。郭景平(2008)等研究认为,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困难是制约农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瓶颈;目前新农合由于缴费方式单一、补偿水平地区差异较大等问题,尚未起到显著促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的作用;注重细分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以及提高补偿比例等措施,应成为今后新农合发展中重点考量的政策选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4 23:35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