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村童话
迟子建著中篇小说
《北极村童话》是中国当代作家迟子建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人民文学》1986年第2期。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北极村,主人公不情愿地被送到姥姥身边,只有六七岁,她是孤独的,离开了父母,到北极村和姥姥生活。在北极村里,她有时自己寻找童年的乐趣,和鸡鸭蚂蜂蛔蛔打交道;她感受着北极村的民风民俗,听猴姥讲一些神奇的鬼怪故事;她对因为咬人就被拴起来的“傻子”(大狗)充满同情,对被人孤立冷落的“老苏联”感到亲切,对姥爷失去儿子的痛苦充满怜悯,对姥姥的不知情十分同情……这一切都是作者为人们讲述的美丽北极村中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伴随着“我”的离开,也都静静地留在了那个童话世界中。
创作背景
迟子建在大兴安岭师范专科学院就读二年级的时候开始练笔,尝试着发表自己写的短篇小说,却常常收到编辑部寄来的退稿信。后来黑龙江《北方文学》的杂志编辑对迟子建说,“你不要想着你的小说要去承载什么东西,你要写你自己熟悉的、喜欢的。”这对她触动很大,于是在一个下了晚自习的晚上,迟子建开始写作《北极村童话》。
迟子建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她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北极村有迟子建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她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迟子建曾回忆:“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它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于是,在迟子建19岁那年,她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了我的童年生活,20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发表在1986年第2期的《人民文学》上。
人物介绍
迎灯
小说中的迎灯(即小说中的“我”),是一个英气勃发、神采飞扬的七八岁的女孩子。“我”的柔媚与坚毅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是小说吸引读者阅读的精彩之处。体现了一个女孩在七八岁柳芽般年龄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我”“一手攥着石子,一手挥舞着柳条棍”来到姥姥家的北极村,如鱼得水。离开了约束自己的父母和喧嚣的大城市,“我”在北极村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天性,满足自己独特的好奇心,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滋养着“我”富有想象力的灵魂。“天上缀满了云,雪白雪白的。它们有的像兔子蜷在那睡觉,有的像猫在捕捉老鼠,还有的像狗、像鱼。它们自由自在地游着、飘着。天真大!它能容得下那么多的云。云多好啊,它可以睡觉,可以奔跑,可以俯身看到树木花鸟,可以仰头望见星星月亮。对了,听爸爸说,云还可以化作雨、变成雪呢!”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画面,是“我”的一种“零度生存境界”。
傻子
傻子狗是迎灯在姥姥家最友好的玩伴。傻子狗因咬伤了看地的大爷而脖子上被套上了锁链,但迎灯并没因此害怕它嫌弃它,而是在天气炎热的时候给它端盆凉水,从而建立了友好信任关系。“我把馒头塞进它嘴里,看着它大嚼大咽,心里禁不住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和胜利感:傻子是我的!”瞒过姥姥的严厉,迎灯在吃完饭后拿一半馒头塞给傻子狗吃,这使得他们的感情日渐深厚。当迎灯为老奶奶画画动用豆油被发现后,因画被烧而哭泣,“傻子用舌头舔着我脸上的泪,不时地拽得铁链子哗哗响。”无拘无束,敢作敢为,有时孩童的行为难免招致大人们的责怪,这时傻子狗就成为最理解迎灯的“同胞”。然而,有时候因“闯了祸”,连傻子狗都不理。“傻子迎着我走来。我无心理它,径自向前走着。它委屈得呜呜叫着,抗议般地直剁脚。也不知走了好久,前面是江了……”
苏联老奶奶
《北极村童话》中有一位慈祥孤单的长者,那就是给了迎灯无数关怀与温情的苏联老奶奶。由于特殊历史原因,苏联老奶奶在北极村被大家冷落处于被孤立的境地。单纯善良的迎灯没有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也不在乎大人们的阻止,她经常跑去老奶奶家,她喜欢和老奶奶在一起的感觉。老奶奶视迎灯为自己的亲孙女,给她好吃的,并亲手喂她;教她识字、唱歌、剪窗花、做面人;和她做游戏。从老奶奶和迎灯玩有字画的纸片游戏的欢快画面中,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老人怡然自得、儿童天真无邪的本真和快乐,那是一种发自内心带有本源性质的情感。迎灯也时刻挂念着老奶奶,即使回到姥姥家也不忘老奶奶。中秋之夜,她背着姥姥们去给老奶奶送花生和芝麻月饼。老少二人在江边赏月,老奶奶告诉了迎灯不愿提及的心事。临终前还不忘送给迎灯她亲手做的石头项链。老奶奶给予迎灯的,不仅是生活上的关照和关爱,更在孩童的内心浇铸了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梦想。如,老奶奶培养了迎灯渴望识字的好奇心、兑现给她做项圈的承诺、告诉她夏天能够看到多彩北极光等。在北极村,因有老奶奶迎灯的生活更加快乐和温暖。老奶奶也因有迎灯的陪伴而暂时摆脱了孤寂。祖孙二人互相偎依,这份真挚情感是迎灯幼小心灵的情感依赖和快乐源泉。
作品鉴赏
作品思想
回归和谐温情的精神家园
《北极村童话》中迟子建将景物看成是人生命的一部分,将自然景物与人的精神相互渗透,使自然景物与人产生了一种不可分割和谐,使人更多地吸纳了北极村大自然的灵气。北极村的自然风物以及自然界中小生灵给予了“我”无限的欢乐和惬意。像兔子、像狗、像鱼的云;像“炉膛的火,粉红的像小猫的舌头,金黄的像大公鸡的尾巴”的晚霞;“像新媳妇的盖头,像大公鸡的鸡冠”的星星等自然风物,以及蝈蝈、山雀、蜂子等自然界中的小生灵,这些都与“我”的活泼好奇、充满幻想共同构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使人们陶醉、痴迷,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产生了无尽的遐想。迟子建对于北极村的自然美景的不竭余力地描写,也将北极村平静寒冷的生活笼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迟子建对于城市污浊的生活体验使其更加精心地营造乡村恬静的生活,是对和谐温情精神家园的一种自觉回归。
在《北极村童话》中,“沉默”只表示语言交流的缺失,如姥爷对家人的冷漠,姥爷经常不在家,就算在家也经常不说话,“姥爷又闭紧了嘴巴,不说一句话,阴着脸,闷闷地喝酒。”还有一种语言的缺失是傻子狗作为一种动物不能与“我”进行语言的沟通,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与傻子狗之间感情的交流。这种无法言说的温情洋溢在北极村的点滴生活中。姥爷对大舅死亡的坚忍,对姥姥隐瞒的行为是温情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姥爷对于儿子的死伤心绝望,他在悲伤中继续“安静”地生活是为了这个家,他无声的关爱照亮了这个家。姥爷在家中不说话并不是他的性格孤僻,而是因为他怕说错话,怕姥姥知道柱儿的死讯。从这一点看出,姥爷是在默默地守护着姥姥。他独自把这份难言之痛藏在心里。他的善良、隐忍、宽厚都不经意地写在了脸上,让人们感觉到生活到处是暖意。姥姥家的菜园是姥爷的精神圣地,在这里,他可以放下心里紧绷的那根弦,释放积存心中已久的伤,他可以痛痛快快地哭,哭过之后重新振作继续生活,家里的事情还等着他的“指挥”。他沉默而倔强的一生体现了对生命的豁达态度。姥爷对姥姥的隐瞒是一种责任感的驱使,是姥爷对姥姥的一种温情表现。这种家庭的温情感染着“我”,而“我”的保密也是不希望打破姥爷精心的营造的家庭温情。在“沉默”背后是说不尽的爱和温暖。
《北极村童话》中充分表现温情的是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我”与苏联老奶奶真诚的交往。在那个国家立场替代家庭立场的年代,阶级意识观念的根深蒂固,政治因素导致了丈夫的舍弃,村里人的孤立。酿成了苏联老奶奶孤独的悲剧命运。但在“我”的眼里,苏联老奶奶是一个充满爱心,善良、温和的老奶奶。“我”并没有成人的阶级意识,因此更不会用阶级性的态度对待老奶奶。面对老奶奶,“我”用儿童的天真、真诚和奶奶交往。“我”与老奶奶之间的爱并没有血缘的基础,但是让人感到奇妙的是“我”与奶奶初次见面的时候,不仅没有感到陌生,而是感到已经熟悉,“你是老奶奶,我见过你,你不是答应给穿个项圈戴吗?”其实“我”在姥姥家是寂寞的,“姥爷打完更,喝了酒就去菜园;姥姥白天总不闲着,剁鸡食,采猪菜;小舅白天上学;小姨到队里干活”,虽然姥姥可以满足“我”现实生活中的物质需求,但是她却无法满足“我”精神上的需求。“我”在遇见老奶奶之前,生活单调而乏味。在与老奶奶的相处中,老奶奶将自己对于亲人的爱转移到“我”身上。“我”也将真诚与爱投注到老奶奶的身上。这些都为“我”单调孤独的童年生活涂上一抹彩笔。老奶奶也通过与“我”的相处得到了生活上的些许安慰。谢有顺曾在评论迟子建的小说时说:“真正的幸福都是在克服欲望、坚持良心时所发生的。尽管这些人的生存往往与悲剧紧密相连,可当他们被一种神圣的爱所充满时,他们能够在悲剧的事实里获得一种更内在的幸福——受难后的幸福。他们都用他们的良心使人性的力量得到了证明。”“我”与老奶奶的交往让我俩被温情包围,忘记了现世的痛苦和孤独。这种温情感染着读者,令读者在荒凉的世界中感受一丝温暖与贴心。
艺术特色
儿童视角
《北极村童话》一开始就写道:“假如没有真纯,就没有童年。假如没有童年,就不会有成熟丰满的今天。”儿童视角,是让儿童来担负观察感知和叙事的角色,通过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对世界做出符合儿童思维方式的判断和评价。《北极村童话》的故事发生在七八岁柳芽般的年龄,“我”是一个生活在乡村的小女孩,虽然也隐隐感觉到一些风云变化给家庭带来的阴影,但更多的是着感受大自然和亲人们所给予的温暖,欣喜地注视着自然万物的变化,空中飘逝的落叶,树上栖息的小鸟,河上融化的冰雪,这一切都让“我”感动。迟子建曾说过:“我喜欢采取童年视角叙述故事,童年视角使我觉得清新、天真、朴素的文学气息能够像晨雾一样自如地弥漫,当太阳把它们照散的那一瞬间,它们已经自成气候。”可见作者对儿童视角的喜欢并不断加以运用。
民风民俗
《北极村童话》中的北极村具有独特东北特质的民风民俗。房梁上挂着红布以避邪的大木刻楞房子,“满院的向日葵,黄泥抹的墙上挂着一串鲜红的辣椒、一串雪白的大蒜和一把做菜籽的香菜”,这是北极村人们辛勤劳作的成果。平日里人们过着有序而快乐的生活,“晚饭后,屋里传出洗碗的叮当声。姥爷叼着旱烟又蹲到菜园里去了;小舅编笼子,好到大江去捕鱼;姥姥拎着猪食桶,一出门就嘎嘎嘎地叫着;我的任务是圈鸡”。北极村的人们过着粗矿而朴实的生活,即使是孩童也能做些日常的小活,成为大人们的帮手。生活的乐趣寓于劳动创造之中。节日里,各家都忙活庆祝节日。中秋要做月饼、要供月,以庆祝秋天的丰收和来年的风调雨顺;腊月里人们忙着刷墙、整年干粮、买年画、宰猪,年干粮花样丰富,有花卷、豆包、糖三角、菜包、馒头,干粮的形状有鲤鱼的、荷花的、小鱼的、公鸡的形态;腊月二十三要包饺子送灶王爷……东北腊月的冰天雪地严寒低温丝毫没有消减北极村人们庆祝节日的热情,而是让人们看到了一幅充满人伦欢乐的民俗生活画面,感受到了充满亲切温暖的热闹节日气息。
作品评价
《北极村童话》以一个率真的孩子所眼见、所感受到的极地之侧的文革阴影,这是笼罩在那个时期北极村的人间烟火之上的。姥爷藏西瓜子的小匣子里,秘藏着被迫害的大舅死亡的消息。为了守住这个只瞒着姥姥的秘密,姥爷、小舅、小姨的举止和眼神都变得那么怪异。连懂事的小迎灯,也担心着自己在梦中叫出了大舅的小名。这个没有展开,也不需要展开的人生悲剧,够给童心以特殊的强烈的刺激。迟子建并不长于对文革进行政治性、历史性的批判和剖析,她所写出的,只是一点孩子所不理解的当时生活中的疑团。这疑团变成了童心中的阴影。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这阴影中若隐若现的那些摧残生命、扭曲人性的故事。(文学评论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会室主任曾镇南评)
《北极村童话》对于迟子建,其意义不仅让她在文坛崭露了头角,更像一只音准,校准了她全部前期作品的基调。(中国当代作家,原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蒋子丹评)
作者简介
迟子建,女,1964年生于黑龙江漠河,祖籍山东海阳。现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1983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六百余万字,出版有百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群山之巅》《烟火漫卷》,中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等,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曾获得第一、第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文学奖励。作品有英、法、日、意、韩、荷兰文、瑞典文、阿拉伯文、泰文、波兰文等海外译本。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2 13:26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