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三号(Beidou 3),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三号星。
发展历程
建设目标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
北斗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
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运行的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是为中国及周边地区的中国军民用户提供陆、海、空导航定位服务,促进
卫星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功能的应用,为航天用户提供定位和轨道测定手段,满足武器制导的需要,满足导航定位信息交换的需要。
战略规划
2000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
2012年底,建成
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
2018年底,建成北斗三号
基本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
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北斗三号系统,提供全球服务;
2035年,建成以北斗为核心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
研制进程
2009年,北斗三号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北斗三号卫星与北斗二号相比,增加性能更优、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性更好的信号B1C;按照国际标准提供星基增强服务(SBAS)及搜索救援服务(SAR)。同时,还将采用更高性能的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铷原子钟天稳定度为E-14量级,氢原子钟天稳定度为E-15量级。
新技术使北斗三号的性能得到大幅提升,空间信号精度(SIS)优于0.5米。北斗三号的定位精度将达到2.5-5米的水平,并在保留短报文功能的前提下提升相关性能。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蓝图是构建中国国家综合PNT体系建设,就是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核心,建成天地一体、覆盖无缝、安全可信、高效便捷的国家综合PNT体系,显著提升国家时空信息服务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需求,为全球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根据计划,2018年年底前后发射18颗北斗三号卫星,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到2020年左右,完成30多颗组网卫星发射,实现全球服务能力。
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分别研制。
2009年,北斗三号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2017年11月,北斗三号系统首组双星发射。
2017年11月到2020年6月,31个月时间,中国成功发射30颗北斗三号组网星和两颗北斗二号
备份星,成功率达100%,以超过月均1颗星的速度,创造世界
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发射新纪录。
2018年12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
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
冉承其在北京宣布,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已完成建设,于当日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2020年6月30日,北斗“收官之星”成功定点,所有30颗北斗三号卫星也已全部转入长期
管理模式,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完成又迈出重要一步。7月29日消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北斗三号系统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已完成在轨测试、入网评估等工作,正式入网,使用
测距码编号61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2020年7月31日上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发出
贺电。
2020年8月3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等介绍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有关情况并
答记者问。冉承其在发布会上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开通全
系统服务。冉承其介绍,400多家单位、30余万
科技人员集智攻关,攻克
星间链路、高精度
原子钟等160余项关键
核心技术,突破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实现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
国产化率100%。
2022年3月11日消息,中国正在推动以下一代北斗系统为核心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PNT)体系建设。
2022年4月14日上午,
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顺义召开。北斗三号系统全球范围定位精度实测优于4.4米,与美
GPS相当。
2022年10月,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单旭副教授为
主任设计师,地球和
空间科学学院以及物理学院组成的空间
等离子体科学探测载荷研制团队,联合航天五院513所等单位,成功研制北斗三号卫星低能离子探测载荷(LEIS)。
2022年11月24日,据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网站,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GNSS信号质量评估中心接收到海外综合监测站实时数据回传,开始向北斗用户提供北斗三号卫星导航信号实时监测、授时性能、轨道性能的综合评估服务,标志着北斗三号首个海外综合监测站建成并投入运行。
截至2023年5月,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已有超过79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超过4万辆邮政快递干线的车辆,超过4.7万艘船舶,超过10万台人机自动驾驶系统应用了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22年中国国内新入网的智能手机中支持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共计2.6亿部,占比达到98.5%。截至2023年1月,中国国内知名的地图应用软件调用北斗卫星的日定位量超过了3000亿次,北斗在中国国内导航地图领域已占据了主要地位。2021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约4700亿元,2022年将超过5000亿元。
2024年7月消息,我国北斗三号区域短报文系统容量达到1000万次/h以上,单次最大报文可传输14kbit (1000汉字),用户发射功率降至1/10,用户机发射功率小于3W,响应时间小于1s。
系统组成
卫星系统
北斗三号为民用用户免费提供10米精度的定位服务、0.2米/秒的测速服务、误差不超过10纳秒的时间服务,并且将为付费用户提供更高精度等级的服务。这也揭示,中国力量在和谐世界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考虑到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及欧盟方面决策和预算编制效率的低下,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能会先于“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运行。而且,中国“北斗”的精度或许能够与美国NASA相媲美,而“伽利略”则很难达到这一水平。
北斗三号卫星将增加性能更优的互操作信号B1C和B2a信号,在进一步提高基本导航服务能力基础上,按照国际标准提供星基增强服务(SBAS)及搜索救援服务(SAR)。同时,还将采用更高性能的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铷原子钟天稳定度为E-14量级,氢原子钟天稳定度为E-15量级。通过采用新的技术,性能得到大幅提升,空间信号精度(SIS)优于0.5米。北斗三号在北斗二号性能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提升1至2倍的定位精度,达到2.5米-5米的水平,在保留北斗二号短报文功能的前提下,提升相关性能。
芯片模块
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销量已突破3000万片,高精度板卡和天线销量已占据国内市场30%和90%的市场份额,并输出到7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30余个,应用于智能手机和其他消费类产品的国产芯片或IP核数量接近2200万。
运载火箭
北斗三号卫星发射采用的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包括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火箭“三兄弟”,它们包揽了中国所有高轨道航天器发射任务,是高密度发射的“主力火箭”,曾创下17天一发箭的火箭发射周期最短纪录。自1994年首次飞行以来,该型火箭已完成了70余次发射,成功率高达98%,被誉为“金牌火箭”。
发射动态
发射记录
发射任务
2015年3月30日21时5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首颗北斗三号系统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启动实施。
2017年11月5日19时4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四、二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完成北斗三号系统首批2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在轨部署,北斗系统全球组网按下快进键。
2018年1月12日7时1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
远征一号上面级),以“
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六、二十七颗北斗
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
轨道卫星,是中国北斗三号工程第三、四颗组网卫星。
2018年2月12日13时0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八、二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中国北斗三号工程第五、六颗组网卫星。
2018年3月30日1时56分,中国在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三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中国北斗三号第七、八颗
组网卫星。
2018年7月29日9时4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三、三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均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中国北斗三号系统第九、十颗组网卫星。
2018年8月25日7时5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也是中国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第十一、十二颗组网卫星。
2018年9月19日22时0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七、三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两颗卫星均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中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三、十四颗组网卫星。
2018年10月15日12时2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九、四十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中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五、十六颗组网卫星。
2018年11月1日23时5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十七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这颗卫星属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第四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也是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2018年11月19日2时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中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至此,中国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基本系统空间星座部署任务圆满完成。后续,将开展系统联调和
性能指标评估,计划2018年底前开通运行,并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这标志着中国北斗从区域走向全球迈出了“关键一步”。
2019年4月20日深夜,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这是北斗三号系统的首颗倾斜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卫星进入工作轨道并进行一系列在轨测试后,将与此前发射的十八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组网。
2019年5月17日23时4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四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该卫星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中国北斗二号工程的第四颗备份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接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可靠服务,并增强星座稳定性。
2019年6月25日2时09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这颗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二十一颗组网卫星、第二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2019年9月23日5时1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配套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七、四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均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在建的中国北斗三号系统的组网卫星。
2019年11月5日01时4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9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三号系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全部发射完毕。
2019年11月23日8时5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配套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五十、五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9年12月16日,北斗三号面向全球导航服务的最后一组
MEO卫星——第五十二、五十三颗
北斗导航卫星终于落子于北斗“大棋盘”的中圆
地球轨道。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星座部署。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
2023年5月17日10时49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五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发射是北斗三号工程高密度组网之后,时隔3年的首发任务。
2023年12月26日11时26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远征一号上面级,成功发射第五十七颗、五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
2024年9月19日9时14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远征一号上面级,成功发射第59、60颗北斗导航卫星。
运行状态
2021年3月4日,新华社消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以来,运行稳定、持续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系统
服务能力步入世界一流行列。
经全球连续监测评估系统实时测试表明,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定位、测速、授时精度,以及服务的
可用性、
连续性等,均满足指标要求。
系统服务能力步入世界一流行列,
特色服务得到全面部署。
系统应用正从区域走向全球。国产北斗基础产品已出口至120余个国家和地区。
大众消费应用成效显著。北斗正全面走向大众应用,服务
百姓生活。
系统
应用模式更加丰富。北斗高精度地基增强信息已进入
智能手机,可实现米级定位。
2022年6月1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发布,为进一步提升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性能,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优质服务,计划于2022年6月至10月期间,分阶段对30颗北斗三号卫星实施在轨
软件升级工作。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综合
PNT体系建设正在推动实施。按照计划,中国将在2035年前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构建覆盖天空地海、基准统一、高精度、高安全、高智能、
高弹性、高效益的时空
信息服务基础设施。
2022年9月30日,
百度地图官方公告发布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的最新进展,北斗卫星日定位量首次突破1000亿次。百度地图宣布正式切换为优先运用北斗系统进行定位。除地图导航外,百度地图北斗定位开放平台还累计服务了汽车、出行、金融、物流、旅游、物联网、互联网、生活服务等千行百业超255万的开发者。在北斗系统的技术能力加持下,百度地图的数据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提升。
2022年11月,全球首款支持北斗三号区域短报文通信服务的手机已正式发布,用户不换卡、不换号、不增加外设,就能通过北斗卫星发送短信。
2022年11月4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
新时代的中国北斗》
白皮书新闻发布会。据介绍,北斗三号在轨30颗卫星
运行状态良好,星上300余类、数百万个器部件全部国产,性能优异,实测表明,全球
定位精度优于5米,
亚太地区性能更好,服务性能全面优于
设计指标。北斗三号开通以来,服务性能世界一流。
2022年12月14日,
高德地图公布了基于北斗系统的应用相关数据,其调用的北斗卫星日定位量已超过2100亿次,提供的定位导航服务实现北斗主导,北斗+地图导航正为大众提供更优质服务。
截至2023年7月,北斗系统已服务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在民航、海事、搜救等领域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国际合作
2021年,北斗三号系统
国际合作成果丰硕。中俄签署了《关于北斗和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时间互操作的合作协议》和《2021至2025年中俄卫星导航领域合作路线图》;推进
中非、中阿北斗合作及中国—
南非北斗/
GNSS深化应用,发布了《促进中非卫星导航领域合作构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非十大应用场景》《中国-阿拉伯国家卫星导航领域合作行动计划(2022-2023年)》等多份成果文件。
2022年4月,媒体从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4月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北斗三号系统开通服务以来,系统
稳定运行,服务性能稳中有升,全球范围定位精度实测优于4.4米,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北斗产品已在全球一半以上国家和地区应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中国以实际行动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案例。
北斗系统坚持开放兼容的发展原则,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和一流服务。北斗系统已分别同美国的
全球定位系统(
GPS)和俄罗斯的
格洛纳斯系统实现兼容与互操作,与
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持续开展互操作协调,共同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北斗产品已在全球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应用,向亿级以上的规模用户提供服务。基于北斗的土地确权、精准农业、防灾减灾、智慧港口等各种解决方案,在东盟、南亚、东欧、非洲等区域的众多国家得到了应用。
技术创新
功能特点
北斗系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北斗系统空间段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高轨卫星更多,抗遮挡能力强,尤其
低纬度地区性能特点更为明显。二是北斗系统提供多个
频点的
导航信号,能够通过多频信号组合使用等方式提高服务精度。三是北斗系统创新融合了导航与
通信能力,具备定位导航授时、星基增强、地基增强、
精密单点定位、短报文通信和国际搜救等多种服务能力。
时频技术
北斗三号的时频是一个制高点技术。卫星导航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可以把时间测准。
起初,北斗研制方采用的是中国国外进口的铷钟,但铷钟并不是最好的,氢钟比铷钟更好。通过努力,上海天文台的林传富等科学家制造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双频氢原子钟。中国又自主研发了无缝切换技术——让氢钟和铷钟同时工作,如果氢钟坏了,可以无缝切换到铷钟。这个切换速度可以达到20×20的负12次方秒,用户连感觉都没有。由此,北斗研制单位独立掌握了卫星导航系统的时频技术,北斗卫星的精度比美国高了近一个量级。
星间链路
北斗三号采用全球首创的Ka相控阵星间链路技术。由于我国在建设北斗系统时并不具备全球布站的条件,如果沿用以前的技术,无法实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目标。因此,北斗研制单位首创了星间链路技术,把多个卫星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进行通话和传输,这项技术就像是为北斗系统的30颗卫星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实现了“一星通,星星通”,基于国内测站实现全球运行。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也有人反对研发这项技术,理由是这项技术美国人都没实现,咱们不可能做成。实际上,正是因为这项全世界谁都没有做过的创新技术,使北斗卫星7万千米的测距精度达到了1厘米。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差不多绕地球两圈的距离,测距精度可以达到1厘米。也就是说,北斗导航的核心指标URE(用户测距误差)比美国高了近一个量级。
导航平台
北斗三号采用的是导航卫星专用平台。整个北斗三号有160多项关键技术,导航卫星专用平台就有50多项技术。北斗研制单位突破了一系列技术瓶颈,建造了“中科院专用导航卫星平台”,具有高可靠度、长寿命、小型化的特点。
信号体制
北斗三号运用了新型导航信号体制。导航信号从天上发射到地面会变得微弱,必须通过大功率放大来解决。北斗二号系统主要通过采用行波管放大器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进口的行波管价格高,交付进度也得不到保证。后来,在中科院电子所的攻关下,这项技术被北斗研制单位掌握了。然而,行波管是唯一的解决方法吗?北斗研制单位又把氮化镓的高效固放技术运用到星载系统中,有效提升了信号质量。这项技术在2015年3月30日新一代北斗导航系统首发星发射时就已经采用了。在导航系统中,这项技术还是独家的。
关键器件
北斗系统的关键器部件CPU。北斗研制单位要把天上的30颗卫星建成一个“微信群”,这30颗卫星怎么运行和对话呢?原来北斗研制单位使用的是欧洲的CPU,后来提出采用“龙芯”CPU。2015年3月30日,中国发射了首枚使用“龙芯”的北斗卫星,运行中状况良好。通过采用“龙芯+Flash”的架构,填补了中国国产航天处理器的空白。
以前中国的卫星发射上天后,如果需要改进或有什么错误要修正,毫无办法;但通过软件再度赋能的新技术,使北斗研制单位有了吃“后悔药”的机会,程序可以重构,功能可以再建。当时也有很多人反对这项新技术,该技术连美国都没有。但如果而今不做,那北斗研制单位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一点一点走。结果,北斗研制单位的新技术取得了成功。除了CPU,包括微波等核心器件也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彻底扭转了卫星关键器部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服务全球
北斗三号系统作为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大时空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成体系突破卫星导航领域百余项关键技术,新研百余种宇航级器部件,核心器部件100%自主可控,显著带动中国航天、电子等领域跨越发展。北斗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中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行业领域,助力各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
联合国认可的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北斗系统已服务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在民航、海事、搜救等领域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所获荣誉
2022年12月15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入选
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发布的“
2022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总体评价
2022年7月3日,中国央视报道,北斗三号全球系统不比美国的GPS系统差,其定位精度、定位授时、测速测高等跟GPS相当。
北斗三号系统2020年正式建成开通,提前半年完成组网,标志着北斗“三步走”发展战略圆满完成,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中国两年半时间成功发射18箭30星,提前半年全面建成功能强大、性能一流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建设的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要求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经过多年发展,北斗系统已成为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
作为宏大的中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北斗”系统将为全球军民用户提供陆、海、空导航定位服务,促进卫星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功能的应用。“北斗”系统的普及,将在中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并将带来数千亿元的经济效益。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中国迄今为止建设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要求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已进入规模应用发展的快车道。(新华网、上观新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学习强国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