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邕
北周第三位皇帝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字祢罗突,鲜卑族,祖籍代郡武川,生于同州(今陕西大荔)。是北周奠基人宇文泰第四子,母文宣皇后叱奴氏(叱奴太后)。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西魏大统九年(543年),宇文邕出生于同州,是宇文泰第四子。据说宇文邕幼年便知道侍奉双亲至孝,而且聪明敏达有气度。宇文泰因此很喜欢他,常对别人说:“将来能实现我的志向的,一定是这个儿子。”
当时其父宇文泰为西魏权臣,故而青少年时代的宇文邕前途平坦,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宇文邕十二岁时,被封为辅城郡公。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三兄孝闵帝宇文觉受禅登基,建立北周,拜宇文邕为大将军,出镇同州。同年九月,大冢宰宇文护废孝闵帝,拥立明帝宇文毓继位。十二月十六日,迁任宇文邕为柱国,授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
武成元年(559年),宇文邕入朝担任大司空、治御正,进封为鲁国公,兼任宗师。周明帝十分亲近他,朝廷凡有大事,多同他商议。宇文邕性格深沉,识见宏远,不是因为周明帝垂问,他始终不轻易发表意见。周明帝常常赞叹他道:“此人不言,言必有中。”
政出权臣
武成二年(560年)四月,权臣宇文护派人毒死周明帝,立十七岁的宇文邕为帝,是为周武帝。宇文邕即位时,北周政局十分不稳,关键原因就在于宇文护垄断了北周实权。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西魏时,曾任大将军司空。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病重临终之前,曾郑重地对宇文护表示过,自己的诸子都年幼,而且外敌势力庞大,所以要求宇文护总揽军政,继承自己的志向。宇文护表面许诺下来。第二年,他拥立宇文觉为帝,建立了北周政权。宇文觉秉性刚烈,特别厌恶晋公宇文护的专权。宇文邕深知宇文护的势力已经长成,故而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即位伊始,他不敢暴露自己对宇文护的不满。
保定元年(561年)正月,改元保定,文武百官各增四级。以宇文护为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宇文邕不仅对宇文护加官进爵,而且在日常极力讨好宇文护。周梁躁公侯莫陈崇随宇文邕一同到原州,夜里,他执意回到长安去。众人都认为这件事有些奇怪。侯莫陈崇自以为聪明,便对自己周围亲近的人扬言宇文护已经被诛杀。有人把侯莫陈崇的话传了出去。宇文邕听说后,立即召诸公于大德殿,当着众人的面责骂侯莫陈崇,侯莫陈崇惶恐谢罪。就在这一天夜里,宇文护派兵冲进侯莫陈崇住所,迫使他自杀了。宇文邕通过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对宇文护决无二心。不久,宇文邕又用韬晦之计表彰宇文护,诏称:“大冢宰晋国公,亲则懿昆,任当元辅,自今诏诰及百司文书,并不得称公名。”在诏书之中不得称晋公宇文护之名,可见宇文邕对宇文护暂时“尊崇”之程度。
保定四年(564年),宇文护的母亲被北齐放回,宇文邕对宇文护之母也竭力奉承,凡是赏赐她的物件,一定是极尽奢华。每到四时伏腊,宇文邕都是率领皇族亲戚向宇文护之母行家人之礼,被称为“觞上寿”。用此来博得宇文护的欢心。由于宇文邕表面上的尊重、曲从,宇文护没有像对宇文觉宇文毓那样对待他。然而在暗中,宇文护还是时时要挟宇文邕,专横跋扈,总想取而代之。同年,宇文邕在宇文护的策划下发兵攻打北齐。十一月,柱国、蜀国公尉迟迥率大军围困洛阳,齐国公宇文宪于邙山围困齐军,晋公宇文护的军队驻扎于陕州。十二月,权景宣攻打北齐豫州,齐刺史王士良在内外夹攻之下投降了北周。但因为北齐武成帝高湛高长恭与并州刺史段韶、大将军斛律光前往洛阳救援,因为惧怕北周的兵力强大,不敢前进。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北周军队。宇文邕与宇文护想吞并北齐的初步计划被遏制。这次战役的失败,使得宇文护在北周的威望大大降低,为周武帝宇文邕后来的夺权创造了一定条件。
亲理朝政
建德元年(572年),宇文邕以宇文护暴慢,秘密与卫王宇文直图谋铲除宇文护。宇文护从同州返回长安,宇文邕便与他一同来见太后,宇文邕一边走,一边对宇文护说:“太后年事已高,但是颇好饮酒。虽然我们屡次劝谏,但太后都未曾采纳。如今兄长入朝,请前去劝谏太后。”说着,又从怀中掏出一篇《酒诰》交给宇文护,让他以此劝说太后。宇文护进到太后居处,果然听从宇文邕所言,对太后读起了《酒诰》。他正读着,宇文邕举起玉珽在他脑袋上猛地一击。宇文护跌倒在地,宇文邕忙令宦官何泉用刀砍杀宇文护,何泉心慌手颤,连砍几刀都没有击中要害。这时,躲在一旁的宇文邕同母弟卫公宇文直跑了出来,帮忙杀死了宇文护。随后将宇文护的儿子、兄弟及亲信斩尽杀绝。诛杀宇文护之子宇文会宇文至、宇文静,以及伏侯龙恩、大将军万寿、大将军刘勇等人。大赦天下,改元建德。
宇文护被杀后,北周的大权才真正开始掌握在宇文邕手中。在诛杀宇文护及其亲信后,宇文邕削弱大冢宰的权力,罢中外府。以太傅、蜀国公尉迟迥为太师,柱国、邓国公窦炽为太傅,大司空、申国公李穆为太保,齐国公宇文宪为大冢宰,卫国公宇文直为大司徒,赵国公宇文招为大司空,柱国、枹罕公辛威为大司寇,绥德公陆通为大司马。规定六府不必总听于天官大冢宰,使它的权力虚化,以加强皇权,又改诸军军士为侍官,表示军队从属于皇帝和国家化。再取消兵源的种族限制,一境内凡男悉可为兵,大大扩充了军力。又限定地方行政长官与其僚属的关系,以防止地方上的私人化。四月,宇文邕追尊略阳公为孝闵皇帝,立鲁国公宇文赟为皇太子。大赦天下,百官各加封级。
建德三年(574年)正月,为了使兄弟诸王发挥辅助的作用,宇文邕册封柱国齐国公宇文宪、卫国公宇文直、赵国公宇文招、越国公宇文盛、滕国公宇文逌等兄弟为王爵。二月,纪国公宇文康、毕国公宇文贤、酆国公宇文贞、宋国公宇文实、汉国公宇文赞、秦国公宇文贽、曹国公一起进爵为王。同时,宇文邕下令扩大兵源,不限参军者种族,充实了军队力量,有效防止柱国将军进行武装割据,并把诸军军士改称侍官,使军队也由皇帝直接掌管。
攻灭北齐
长期以来,北周和北齐的关系主要是战争关系,双方互有胜负,力量大体均衡。但是自从宇文邕亲政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经过灭佛,国家经济势力增长;二是吸收均田上广大汉族农民充当府兵,扩大了府兵队伍,军事优势形成;三是北与突厥和亲,南和陈朝通好,外交策略上的成功。而北齐,却处于“政出多门,鬻狱卖官,唯利是视,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阖境嗷然,不胜其弊”的状况。
建德四年(575年),宇文邕再次率兵进入北齐境内,打算灭掉北齐。宇文邕独与齐王宇文宪等少数人策划,力排众议,决定伐齐并亲自统军围攻金墉城(今河南省洛阳市),七月,周武帝宇文邕命宇文纯司马消难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宇文盛侯莫陈琼宇文招为后三军总管。杨坚、薛迥、李穆等率军分道并进。宇文邕自率大军六万,直指河阴。周军进入北齐境内,纪律严明,禁止砍伐树木、践踏庄稼,犯者皆斩。颇得民心,但是周武帝宇文邕因病还师。
建德五年(576年)十月,宇文邕亲自率军东伐北齐。以越王宇文盛为右一军总管,杞国公宇文亮为右二军总管,随国公杨坚为右三军总管,谯王宇文俭为左一军总管,大将军窦恭为左二军总管,广化公丘崇为左三军总管,齐王宇文宪、陈王宇文纯为前军,多路并进。宇文邕亲率大军到达晋州,派齐王宇文宪率精骑二万守雀鼠谷,陈王宇文纯步骑二万守千里径,郑国公达奚震步骑一万守统军川,大将军韩明步骑五千守齐子岭,乌氏公尹升步骑五千守鼓钟镇,凉城公辛韶步骑五千守蒲津关,赵王宇文招步骑一万自华谷攻汾州诸城,柱国宇文盛步骑一万守汾水关。派内史王谊监六军,攻打北齐晋州城。宇文邕大军驻扎在汾曲,齐王宇文宪攻克洪洞、永安二城。宇文邕亲临战阵,每日自汾曲亲自到城下督战,城中北齐军士惶恐。北齐行台左丞侯子钦出降北周。北齐晋州刺史崔景嵩守晋州城北,夜里秘密遣使往北周营中,北周派王轨率众接应。未到天明,登城鼓噪,北齐大军溃散,周军攻破晋州,周军擒晋州城主特进、开府、海昌王尉相贵,俘北齐甲士八千人。宇文邕以上开府梁士彦为晋州刺史,加授大将军,留精兵一万镇守晋州。十一月,北齐皇帝自并州率大军来援晋州。宇文邕因为士兵是新集,于是避而不战,下诏诸军班师,派齐王宇文宪为后拒。于是北齐围困晋州,昼夜攻打。不久,宇文邕再次出师伐齐,于长安出发,渡过黄河,与诸军会合。十二月,宇文邕大军到达晋州。北齐军溃败,宇文邕率军追击北齐皇帝,北周大军乘胜到并州。北齐皇帝留其从兄安德王高延宗守并州,亲自率领轻骑逃回邺城。高延宗僭越即位,改年德昌,拥兵四万出城抗拒周军,宇文邕亲自率诸军合战,打退了北齐军。最终擒高延宗,攻克北齐并州。
建德六年(577年)正月,齐帝高纬传位于太子高恒,改年承光,自为太上皇。周军至邺城下,宇文邕下令围困邺城,烧邺城西门。北齐军出战,被周军击破。宇文邕攻入邺城,灭北齐。齐主高纬送其母和妻子逃亡青州,邺城陷落以后,亲自率数十骑逃往青州,宇文邕派大将军尉迟勤率二千骑追击。二月,北齐诸行台州镇均归降北周,宇文邕统一北方。共计五十五州,一百六十二郡,三百八十五县,三百三十万二千五百二十八户,二千万六千八百八十六口。宇文邕于河阳、幽、青、南兖、豫、徐、北朔、定等州置总管府,相、并二总管各置宫及六府官。从此北周拥有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英年早逝
建德六年(577年)三月,封齐主高纬为温国公,大会群臣及诸蕃客于露寝。废蒲、陕、泾、宁四州总管。五月,以柱国、谯王宇文俭为大冢宰,以杞国公宇文亮为大司徒,郑国公达奚震为大宗伯,梁国公侯莫陈芮为大司马,应国公独孤永业为大司寇,郧国公韦孝宽为大司空。大醮于正武殿,以报功。七月,宇文邕行幸洛州,下诏山东诸州举荐有才能的人士,上县六人,中县五人,下县四人,赴皇帝行在,讨论治国治政得失。以上柱国、庸公王谦为益州总管。十二月,宇文邕行幸并州宫,移民并州军人四万户于关中。以滕王宇文逌为河阳总管,以随国公杨坚为南兖州总管,申国公李穆为并州总管。废除并州宫及六府。
宣政元年(578年)四月,突厥入寇幽州,杀掠北周吏民,宇文邕决计讨伐突厥。亲自率军分五道北伐突厥。五月癸巳日(578年6月17日),宇文邕在亲征突厥的途中病倒,六月丁酉日(6月21日),宇文邕病情加重,还京长安。在当天夜间崩于乘舆,时年三十六岁,遗诏皇太子宇文赟继位。宇文赟继位后,追谥宇文邕为武皇帝,庙号高祖,六月己未日(7月13日),葬于孝陵。
为政举措
政治
周武帝在诛杀宇文护及其党羽后,削弱大冢宰的权力,规定六府不必听命于大冢宰,分化大冢宰的权力,使之成为虚职,以加强皇权,又改诸军军士为侍官,表示军队从属于皇帝和国家化。再取消兵源的民族限制,一境内凡男悉可为兵,大大扩充了军力。又限定地方行政长官与其僚属的关系,以防止地方上的私人化。周武帝还在“六条诏书”的基础上,制定了“刑书要制”。
宇文邕即位之初循例事佛,但他励精图治,最重儒术。当时寺院占有大量肥沃土地和人口,又不承担徭役租税,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兵士来源,削弱了国力。周武帝之所以毁法,兼及道教,主因当在于此。加以卫元嵩与道士张宾怂恿,则为毁法之助因。周武帝在毁法之前多次召开大会辩论三教先后。他命司隶大夫甄鸾,详研佛道二教,定其浅深。结果甄鸾作《笑道论》,讥讽道教。道安作《二教论》,唯立儒教、佛教,认为道家应当归属于儒教。建德二年(573年),周武帝决定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
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周武帝始议毁法,召僧道会集京师。张宾与僧人智炫辩论不胜,周武帝乃亲自上场斥佛门不净,智炫直揭武帝护短。武帝不悦而退,为示公平,便下敕禁断佛道二教。周武帝于二教相残,已甚厌倦,故灭佛的同时连道教及各种民间宗教一并罢黜。次月,周武帝设置通道观,会集三教精英120人为通道观学士。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后,继续推行灭佛政策。据《历代三宝纪》等佛教史籍记载,周武帝灭佛共毁寺庙4万座,强迫300万僧尼还俗,重新成为国家编户。
军事
建德二年(573年),周武帝下令吸收均田上的汉族农民充当府兵。当兵本人可以免除租调和徭役,他们的家庭在三年内也可以不交纳租调和服徭役,原来为地方豪强大族所控制的农民,现在直接为朝廷所掌握。这是周武帝对府兵制所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内容。在宇文泰改革府兵制的基础上,周武帝还实行了加强军队和君主的关系的措施。建德二年(573年)“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是后,夏人半为兵矣”。侍官,天子之近臣。改军士为侍官,用以加强军队和皇帝的亲近关系,用以改变过去府兵专属于某一军队统帅的传统,使其直接隶属于君主。这样一来,军队分权的倾向有所改变,皇帝对全国军事劲旅的掌握更为紧密。
宇文邕登基后,把目标定为消灭北齐、统一北方。为此决定集中精力搞好内政,增强国力。而当时北齐国力已是江河日下,渐渐失去了在经济上和军事上与北周对抗的实力。宇文邕于是于保定三年(563年)联合突厥出征北齐,屡屡获胜,攻占北齐20余城。后因突厥撂了挑子,北周军队孤军奋战最后失败。这次失败使宇文邕摸清了双方的实力对比,决定继续发展和增强北周的国力。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宇文护像一座大山一般挡在他亲政的路上。宇文邕决定先除掉宇文护,扫清亲政的障碍。宇文邕与对宇文护不满的大臣多次商议,终于拟定诛杀宇文护的计划。
建德元年(572年),宇文邕设计在太后宫里杀掉了宇文护,随后将其儿子、兄弟及亲信斩尽杀绝。终于迎来亲政。亲政后,宇文邕把注意力集中在内政上,发展生产,吸收均田农民充当府兵,扩充军备加强实力。建德四年(575年),自感实力大增的周武帝派十八万大军讨伐北齐,接连攻克了北齐30座城池,最后因自己生病不得不放弃进攻,班师回朝。这次出征使得北齐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北周抗衡了。建德六年(577年),宇文邕再次出兵,很快攻下邺城,俘获齐主,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为日后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经济
周武帝对世族和豪族的打击,也很果断。世族大家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是南北朝时期普遍的现象,也是使历朝统治者大伤脑筋的一个严重问题。统治者和他们在争夺土地和劳动力上有矛盾,所以历代统治者也不断地想打击他们。但打击的程度往往有限,总是缩手缩脚。周武帝规定得很严厉,凡“正长隐五户及十丁以上,隐地三顷以上者,至死”。这一法令可以说是从北魏孝文帝创置三长以来,对大地主荫护土地人口最严厉的一次法令。
周武帝即位后,于保定五年(565年)下诏:“江陵人年六十五以上为官奴婢者,已令放免。其公私奴婢,有年至七十以外者,所在官司赎为庶人。”
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再次下诏,“江陵所获俘虏充官口者,悉免为民”。建德六年(577年)灭齐后,周武帝即下诏:“自伪武平(北齐年号)三年(572年)以来,河南诸州之民为齐破掠为奴婢者,不问官私,并宜放免。其住在淮南者,亦即听还;愿住淮北者,可随便安置。”同年不久又下诏:“自永熙三年(534年)七月以来去年十月以前,东土之民被抄略在化内为奴婢者,及平江陵之后良人没为奴婢者,并宜放免,所在附籍,一同民伍。若旧主人犹须共居,听留为部曲及客女。”通过这两个诏书,建德元年(572年)以来抄略的奴隶、北周自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平江陵自由民被没作的奴隶和北周在建德五年(576年)十月以前抄略北齐民没为奴隶的,都赦免了。次年,又下令释放豆卢宁攻打江南武陵等地所俘“民庶为人奴婢者”成为百姓。他还注重广辟农田,兴修水利,于“蒲州开河渠,同州开龙首渠,以广灌溉”。
周武帝在保定元年(561年)宣布重新铸钱,命名为布泉,质量相当于之前的五倍,与五铢钱并行。周武帝还颁发了统一的度量衡,便利于商业交往。
民族
周武帝在位前期,对突厥采取的联合态度。保定三年(563年),周武帝诏随国公杨忠率军一万,与突厥联合讨伐北齐,当时突厥主俟斤率领十万起兵响应北周。
保定四年(566年)正月,攻打北齐的晋阳没有成功。俟斤便纵兵大掠。时人对周武帝曾进言,突厥首领难以驾驭,应该十分小心。同年,俟斤又派遣使者,更请东伐。诏杨忠率兵出沃野,晋公宇文护率军进攻洛阳以响应。后适逢周军撤退,杨忠也回军。
宣政元年(578年)四月,他钵率突厥军攻打幽州。北周柱国刘雄率兵拒战,兵败身死。北周武帝非常气愤,亲自率领北周主力,准备北伐,但在行军途中驾崩。
建德五年(576年)二月,吐谷浑国内大乱,周武帝遣皇太子宇文赟巡抚北周西部边界的土地,率军讨伐吐谷浑,授予皇太子临机专断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权力。八月,皇太子宇文赟讨伐吐谷浑,大军行至伏俟城回军。
历史评价
史书评价
历代评价
虞世南:周武骁勇果毅,有出人之才略,观其卑躬励士,法令严明,虽勾践穰苴,亦无以过也。但攻取之规有称于海内,而仁惠之德无闻于天下,此猛将之奇才,非人君之度量。
王夫之:宇文邕之政,洋溢简册,若驾汉文、景、明、章而上之,乃其没也甫二年,而杨氏取其国若掇。
蔡东藩:周主邕为一英武主,平齐以后,又复败陈,虽由陈将吴明彻之昏耄失算,以致兵败受擒,然非周将王轨之锁断下流,亦不至挫失如此。败陈者王轨,用轨者周主邕,推原立论,宁非由周主之英明乎?独周主邕号称知人,而不能自知其子。
唐长孺:周武帝是一个有能力的君主,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再度改革府兵制,并由皇帝亲自掌握府兵权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皇权。府兵兵源的扩大是在周武帝时期完成的,大量的汉人充当府兵,军队中的胡、汉界限消除。释放奴婢。公元576年周灭北齐后,武帝先后下诏释放先前周齐战争中双方以俘虏充当的奴婢。西魏时期占领江陵(那时梁元帝建都江陵),曾俘虏十几万江陵士民为奴婢,也在这时释放。但诏书中称,东土之民(即北齐境内之民)和江陵人充作奴婢的,如果主人不肯把奴婢放出去,便改为部曲客女。部曲比奴婢高一等。周武帝释放奴婢的措施有积极意义。除佛教。我们知道,北魏盛行佛教,寺院拥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出现了寺院贵族。而寺院的依附人口所受的剥削非常严重,僧祇户每年要向寺院交六十石谷子,人身依附关系也很强烈。周武帝废除佛教,令和尚一律还俗,使一部分寺院的依附人口变成国家的编户。这也具有积极意义。
王仲荦:北周武帝是当时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不仅结束了周、齐对峙的局面,同时还给此后南北朝的统一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他统治时期,北周王朝开始吸收均田上的广大汉族农民充当府兵,这样不仅大大地扩充了府兵的队伍,加强了军事力量。同时,由于汉族农民参加鲜卑化非常浓厚的府兵队伍,也就使得鲜卑族和汉族人民有了进一步融合的可能。此外,他消灭了僧侣地主在经济上的势力,没收了寺院的许多财产和土地,因而增加了国家的财富,也调整了人民的赋役负担。他在灭齐前后,还五次下诏释放奴婢,并听任旧主留为部曲和客女,这就削弱了当时的奴隶制残余形态,促进了封建关系的发展。因此,北周武帝在当时的历史进程中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夏露:
朱大渭:秦王苻坚、魏孝文帝北周文、武二帝,他们天资聪慧,汉文化水平颇高。因而深明汉文化优秀传统内涵及其对本民族文化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从而能准确地掌握汉化的指导思想。
柏杨:宇文邕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他等到政权确实可以控制的时候,即杀掉宇文护,然后向东方乱成一团的北齐帝国虎视眈眈,寻觅征服良机。
梅毅:北周武帝宇文邕神武过人,沉毅有智,莫测高深。当皇帝十九年间,他先是韬光养晦,族灭权臣宇文护。而后亲掌万机,平灭北齐高氏。
轶事典故
亲访儒生
建德六年(577年),宇文邕进入邺城,北齐国子博士长乐人熊安生博通《五经》,听说宇文邕入邺,命令家人打扫家门。家人感到奇怪,为他为何这么做,熊安生说:“周朝皇帝重道尊儒,肯定回来见我的。”不久周武帝宇文邕就来到他的家中,免去他的朝拜之礼,亲执其手,拉着他同坐;赏赐甚厚,赏赐驷马马车,让他跟在自己身边。又派遣小司马唐道和就中书侍郎李德林宅宣旨慰谕,说:“能平定齐国,就是在于你。”派人接他入宫,派内史宇文昂访问齐朝风俗政教、人物善恶。即留内省,三晚上才回到宫内。
事出权实
父子关系
在史书中,宇文邕是一位严父,曾对其继承人、教而不善的太子宇文赟(后来的北周宣帝)施用体罚,并多次威胁要废去其太子地位,但最后都没有实行。这样的举措反而受到了反效果,让宇文赟更加不听从他的说教。
人际关系
父母
后妃
儿子
女儿
后世纪念
孝陵是周武帝宇文邕与皇后阿史那氏合葬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
199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陈马村意外发现了一座北周高等级墓葬,抢救性发掘后出土墓志、金玺等重要文物,表明其墓主为北周第三位皇帝——武帝宇文邕及其武德皇后阿史那氏,该墓即北周孝陵。
2003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地面无封土。西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仅有3公里,西南距咸阳市约12公里,南距底张镇约2公里。陵墓建于渭河北岸黄土塬上,四周地势较为平坦,海拔高度约470米。墓道全长68.4米。墓圹由墓道、5个天井、4个壁龛、过洞、甬道、墓室构成。南北向,墓道在南,墓室平面凸字型,面积约20.9平方米。地面铺长方形青砖。墓室内东西南两边各置木棺椁。帝西,后东。安葬武德皇后时将墓室向东拓展了60厘米。1994年9月3日—1995年1月20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抢救发掘。
死因分析
研究人员对北周武帝遗骸样本中33种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后,团队发现,其体内砷(As)、硼(B)、锑(Sb)的含量显著高于同时期古代平民和贵族的平均水平,这些元素是在长期饮食中累积在骨骼中的。
在北周武帝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服用道家丹药是社会上层所崇尚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分析显示,北周武帝样本与隋唐时期贵族郭嗣本的体内元素组成最为接近。根据文献记载,郭嗣本有长期服食丹药的生活习惯,甚至接受过皇帝的御赐丹药。武帝经历了与郭嗣本相似的元素积累,其遗骨中砷(As)、硼(B)、锑(Sb)元素显著偏高,可能是由于他服食了以雄黄(As)、礬石 (As)、硼砂(B)、辉锑矿石(Sb)为主要成分的丹药。
据史料记载,公元575年至578年四年间,北周武帝数次发病,生病时“疠气内蒸,身疮外发(身体内部的病症不断积累,在皮肤表面爆发出来”“身生癞疮,恶疾而死(由于身体上长疮,生重病而死)”,反映出其病痛以皮肤病为代表特征。在研究团队看来,这符合慢性砷中毒的病理表现。同时在其腿上,发现了一块黑色色素沉着区域,“可能是砷中毒后,局部皮肤病变引起的骨髓坏死所导致的。”
人物形象
现代复原
2024年3月28日,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携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式公布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头像“复原图”及相关考古成果。这是中国首次以科技考古方式复原古代帝王容貌,赋予历史以鲜活气息。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0 13:1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