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刻葫芦
中国甘肃兰州传统葫芦雕刻民间技艺
兰州刻葫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主要用刀或者针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来体现中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
基本介绍
兰州刻葫芦,融诗书画于一体,主要是以刀和针为工具,运用雕刻技法加以表现,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其刻绘之线条多源自中国传统白描绘画,图案丰富,许多好的作品要在国家级博物馆才能见到。
兰州刻葫芦,凝集了历代兰州葫芦艺人的文化修养、艺术遐想、精湛技艺和高洁的情怀,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珍品。
历史
起源
兰州刻葫芦,起源于魏晋。考古资料已充分证明,自魏晋起,生产技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那时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商人便接踵西行。
至此丝绸之路益加畅通,大量丝帛锦绣通过兰州不断西运,同时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输入中国。
魏晋时,东西商业往来不断,位于丝路咽喉重地的兰州和敦煌,就是胡商的聚集地。
5~6世纪时,南北朝分立,但沿丝路的东西交往却进一步繁荣 。
北魏建国后不久就派使者前往西域,以后中亚各国的贡使、商人常集于金城兰州,金城兰州更成为各国商人荟萃之地,金城中也聚集着不少胡商。
因此金城兰州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补给地之一。
当时胡商从和田带过来的巨型葫芦(盛水用的),经兰州工匠刻上图案和文字出售,这便是最早的兰州刻葫芦。
初步发展
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在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时候兰州刻葫芦除了盛水用以外,工匠们开始刻“药葫芦”。
古丝绸之路也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隋炀帝曾派黄门侍郎裴矩张掖招徕西域商人,把大量的西域葫芦运到兰州,说明当时丝路的兴旺。
雕刻技艺
到了唐贞观年间称葫芦为匏器和瓠,当时兰州刻葫芦雕刻技艺已很精巧。据《隋荫刻缉》记载,隋末兰州周围已大量种植葫芦,把葫芦的外皮刮去后磨光,在葫芦上雕刻书法碑贴或花纹图画 。
兰州葫芦雕刻的发展与鸡蛋葫芦的发现、应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隋唐宋元时期,葫芦上雕刻书法碑贴之所以文字简短,可能所用质地坚硬的匏器和瓠有关,与当时葫芦仍以形状有关。
隋唐时期兰州丫腰葫芦做为“药葫芦”中药铺前都挂着一个药葫芦,葫芦上刻有“药”字,但这药葫芦内通常是空的。 
李继迁,银州(今陕西省榆林县南)人。祖先为拓跋氏,唐朝时因参预镇压黄巢起义,被赐姓为李。
党项族,北宋时任节度使,西夏国奠基者。
在位14年,被箭射伤,创伤恶化死去,终年42岁,葬于裕陵(今宁夏贺兰山平羌堡西北五里处)。
公元1003年,李继迁对宋作战胜利后,又转而西攻回鹘吐蕃诸部。先攻陷金城兰州,11月攻陷西凉府(今甘肃省武威市)。
缴获了金城守城军队大量刻有姓名和番号的用于盛水的葫芦,可见当时兰州刻葫芦已经很盛行了。
成为艺术
而随着兰州刻葫芦至明清时已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品,它的艺术性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崇祯十六年囊云大师(一六四三年),进士,字唯一(一六o三至一六七一年)。鄞(今浙江宁波)人。曾在金城葫芦万处学艺,清顺治三年(一六四六年)后为僧,人称囊云大师。
刻葫芦画山水,超脱畦径,槎杆突兀,孤峭绝人。
家居时,每以匠者入门即审视其法,自仿造,所用器辄能善其事。及于盘谷构山房,束竹覆茅,尽出己手。得悬压一奇木,制为养和(唐书李泌传:“泌尝采松穋枝以为隐背名曰养和。”)日卧坐其间。
拾烧余以为炉,状绝古。卒年六十九。《杲堂集、明画录》作品有传世孤品-葫芦雕刻婴戏图。
到康熙年间发展为以玛瑙制的刀具刻出凸起的阳文,有的为儿童斗蟋蟀等图画,儿童面目各异,而且不留刀痕。道光年宫中有太监梁九公,人称梁葫芦,精于刻葫芦 ,其手艺是受金城胡鼎和传艺,葫芦大者如斗,在葫芦上刻镂山水花鸟之状,细入毫发,有的镶嵌象牙、紫檀为盖,空隙处刻有“梁九公制”小方印,为京师所贵重。
再发展
到20世纪40年代,兰州刻葫芦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其中以阮光宇、王德山王云山陈唯一的作品最为出名。阮光宇原本是河北省的一个民间画家,1938年移居兰州后,开始研究刻葫芦的技艺,并将他在诗书画印等方面的修养引入了这一民间艺术。
因而他的刻葫芦,题材广泛,刻功精细,凡诗词书法,南北派山水,以及西厢、红楼、聊斋人物,应有尽有,技法也日臻完美。及至50年代,兰州刻葫芦开始繁荣,并在政府的支持下,于1954年成立了兰州市特种工艺美术社,专门从事刻葫芦的制作。
1959年首次出口海外,行销于英国、德国、匈牙利和苏联等国,年出口量达1100多件。
70年代刻葫芦所用的葫芦经过改良、培植的独特品种,如鸡蛋,小者如算盘珠,皮质细腻而光滑,略呈浅黄色。每到成熟采摘后,经过刮去外皮、晒干、磨光,尤见光亮。然后,艺人们在葫芦上设计、刻画各种人物、云山烟雨、花卉、诗文书法等。
风格古朴典雅。传统以针浅刻,技法以工笔画为主。
80年代以后,兰州葫芦艺术大家阮文辉以刀代针,并且创作出镂空刻葫芦、仿水墨画刻葫芦、彩画刻葫芦等,一改传统针刻线条的死板单薄的缺点。
有的刻葫芦上端开口,配以盖,下端配以底座,有的可以悬空吊挂。
进入90年代以后,兰州葫芦艺术界更是人才济济,高手如林。
有些优秀艺人对传统刻法进行改进和再完善,在前人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新的技法,如难度最大的针刀并用技法、彩刻技法、押花和雕刻相结合的技法等等,这些技法最终使葫芦作品构图更加新颖,线条流畅,艺术价值更上一层楼。
技法是为了表现物体结构、空间、质感、色彩关系的。
现在的优秀艺人对美术基础理论的全新认识,依赖高超技法而体现。
对现代雕刻艺术的各种技法的认识较全面,如此下去,必将造就新的杰出的艺术大师。
葫芦名师
兰州刻葫芦艺术,在近百年里不断发展进步,目前刻葫芦名家中,老一辈的名家就是阮文辉陈唯一王德山
兰州刻葫芦之所以有名,与一批技艺精湛的艺人们创出的不同风格大有关系。
让我们看到了葫芦艺术新的曙光和希望:齐鸿民、唐占鸿、彭彦文、邱临俊王小弟等(排名不分先后),都具有良好的传统艺术造诣,他们的风格各异,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在技法、布局上大胆细化和创新。
齐鸿民作品有书画的韵味,以写意和工笔兼修,他的作品种类也比较多,所表现的人物线条有力。
邱临俊刻法独辟蹊径,善于在葫芦上雕刻人物、书法、山水、老虎等,他的作品给人以雄健、高远、空灵的美感。
唐占鸿所雕刻的山水系列的葫芦,以古代山水图为蓝本,加以自己的构图,雕刻针法多变,在葫芦上刻绘出独特风格的山水。王小弟善于用刀,粗犷但不失变化,拙朴自然。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也聚居着大量葫芦雕刻人员,临夏刻葫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回族艺人马耀良从兰州传过去的,马耀良当时是拜李文斋为师。
临夏,师傅们多以针刻为主,针刻技术易于掌握且成品速度快,所以产量很大,现在兰州市售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来自临夏地区,占据着9成以上的旅游纪念品市场。
总的来说甘肃的葫芦艺人中,大多数普遍受到自身文化水平和艺术素养的限制,对一个艺人来说,需要具有发达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和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这些是艺术家的主要内涵。
达到这些要求的人凤毛麟角,所以精品不是很多,但这也是自然规律,精品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少数。
近况
最初,许多人从事刻葫芦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后来开始将作品送给亲朋好友,再后来刻葫芦摆上了街头,进入了市场。
今天,在兰州,刻葫芦艺人多在城隍庙设摊雕刻。
小小的刻葫芦,作为集兰州传统文化、民间工艺和地域特色于一身的工艺品,渐渐走出了兰州、走出了甘肃。
随着小葫芦的声名远播,如今,刻葫芦不再只是人们把玩、收藏的物件,小葫芦蕴含的大文化,已展示出新风景,开创出一片大市场。
现在,尽管在山西地区、河北地区、河南地区也出现了刻花葫芦工艺品,但兰州刻葫芦由于刻工精细绝妙,注重传神写意,艺术感染力强,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仍然是馈赠亲友、工艺收藏之首选,深受国内外鉴赏者所喜爱。
如今,刻葫芦名家辈出、高手如林,雕刻技艺和工艺水平达到了更新更高的境界,不少精绝奇妙的惊世之作被国家乃至海外有关部门收藏。
五光十色、技艺精美的刻葫芦,远销英、德、日、美等国,成为兰州市出口的传统工艺品之一,每年出口量在万枚以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29 14:09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