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临俊,出生于1980年5月,现居甘肃兰州市,自幼酷爱艺术。长期研究兰州当地民间葫芦雕刻艺术,结合我国其它雕刻艺术门类如木板刻字、板画的传统技法,改进了雕刻葫芦的技法。他已经走出一条具有显明个人特色的艺术道路,为中国雕刻界人士和雕刻艺术爱好者所熟悉和称道。邱临俊现为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高级会员,
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被政府授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主要艺术成就
求变创新
传统工艺要想获得新生,必须要寻求创新之法。
王世襄老爷子曾在其著作《中国葫芦》 中提到:
兰州刻葫芦艺术必须要借鉴其它雕刻门类的技艺才能有所发展。这句话点中了要害,因为雕刻是一门讲究技法的艺术,有了科学完整的技法,作者才能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表现在雕刻中,无论书画还是雕刻,都要讲究各自的技巧,不求技巧犹如缘木求鱼。为了能把传统书画的细节充分表达在雕刻中,邱临俊先生独辟蹊径,经过长达7年之久的艰苦摸索,整合了我国传统木板年画、竹木刻、牙雕、漆器等的制作技艺,自制的刀具近30种,最终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针刀并用雕刻技法,所刻线条刚柔并济,变化丰富。此法的产生,为繁荣这门民间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邱临俊先生对他的“针刀并用”做过简要的说明:
针刀并用刻法是结合画法、画理,对所表现对象的点、线、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表达所形成的一种技法。是能广泛用运于木竹刻、金石、牙角等其它材料雕刻的技法。局部观察用刀,实际上是一笔多刀。一针刻过先现“笔迹”,然后再在第一针的基础上,根据所要体现的纹理,以刀的正侧、俯仰、顿挫、转接、多方面加刀,或者几刀完成一笔,两种方法都是在保留刀刻痕
迹的前提下,完成“笔”的效果,这样做的同时也加强了点、线、面得质感和份量感,结果更加耐人寻味。其效果是:“刀下有针意,针中见刀迹”,这种刻法使“刀”与“针”得到了融洽的结合。
以刻为本的葫芦刻,刀法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刻的是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而传统书画和传统雕刻都是非常讲究技巧的。书画线条的体现同时也有赖于刀的灵活运用,针和刀二者的交融、良性的结合,更能在葫芦这个天然材质上表达作者对中国笔墨的感知和悟性。有刀无针则显粗糙,然粗糙感有时会给人以朴拙印象,总比针之无变要强,这也是老一辈大师们多喜用刀而非针的缘故,故亦有精品良多传世。有针无刀则单调无变,或软弱乏力,如果葫芦雕刻仅仅是为了把图案和字迹刻显能辨认,其存在的意义当然会打折扣。
风格鲜明
在创作上,邱临俊对老一代艺人曾经很重视的“书画韵味”进行重新审视,对老旧的葫芦构图和画面布局进行大胆取舍,常运用传统书画的章法布局表现工艺装饰美,以高度概括、凝练的布局使作品更有张力,给欣赏者以新颖别致的艺术感受。与此同时,他娴熟的利用手中的刀具,将自身对书法和绘画的理解表达在了葫芦这个特殊的材质上,作品的神态、情绪、刀意、气韵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细节雕刻的到位和相互照应,使整个作品远离了“匠气”,呈现出浑厚、空灵的美感,葫芦表面光泽柔和,精致高贵。更加符合审美的自然规律。
开创先河
花皮葫芦,亦称阴皮葫芦,简言之就是发霉的葫芦。邱先生从这种看上去不起眼的葫芦上找到灵感,以物为基,顺势而为,借助其雕刻技法,达到了艺术的高境界。此举开创了花皮葫芦艺术的先河,令业界对其刮目相看。先生巧妙利用葫芦表皮上的天然霉变的花纹以表现出各种自然物象,如水云、风雪、山石等等,在尽量保留不破坏原有花纹的前提下进行创作,适当布置雕刻主题和书法印章,让整个画面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
他的花皮葫芦雕刻作品,以化象为哲思的方法,创意造境、再造自然。以第二自然的样态与图式,表现出自然的奇观、大化的运行、宇宙的精神,从而表达出原生之美、太朴之美、雄奇之美,使欣赏者心灵为之震撼,为之鼓舞,为之超越,为之升华,为之净化。
邱临俊雕刻的花皮葫芦,在创作方法上经历了“按实肖像”和“凭虚构象”两个阶段。以《虎啸龙吟》为例,“按实肖像”,是以如实描写为特征,与对景写生相类,以再现眼中视像、眼中之景为追求。图1中的老虎及其脚下山石以超写实的手法表现自然实象;而“凭虚构象”,则突破如实再现,以心灵表象的自由组构为物证,以表现心灵之境为指归,此作品里利用天然斑纹所表现的水云就是如此。这两个阶段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以虚保实,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他的这种创作心态是高度自由的,不受现实景物的局限。在这种心态下,他把储于灵府的多种自然表象,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组合、重构、熔铸、化心象为画境,创造出表达哲思的图式。邱临俊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虎啸龙吟》《西路军往事》《鱼跃龙门》《白驹过溪》等代表性作品,正是以“道”的理念,宇宙的巨流意识,表现时空的永恒,揭示了自然大道那永世不竭的伟大生命。
邱临俊的一系列作品创意新奇,构图精纯,境界富真于玄。《虎啸龙吟》虽然表现的是浓云密布,水雾蒸腾的自然景象,但那质量化的、凌利的自然威力,给人以摧枯拉朽、洗礼山河之感,不禁让人联想到人性的洗礼和沧桑巨变的深层震荡。他的创造性的构图,旨在表现哲理精神,虽不是自然的真实景观,但又是合乎天道和美的规律的。他表现的不是仙境,而是以他独特的形式语言表达出哲学观念与审美思考。
洋溢灵和之气
临俊雕刻重视艺术的品位与格调。雕刻葫芦,是他抒发个人情感,并借以与大众交流的手段。让更多的人欣赏自己的作品是每一位艺术家所期盼的。临俊的作品,心中想到大众,努力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但他不迎合大众,不媚俗,而坚持中国民间文艺应有的艺术品格,坚持用自己的作品去潜移默化地影响观赏大众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说:“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同理,雕刻艺术作品的格调高底虽与刻家的技法、技巧有关,如材料处理、用刀、用色以及画面章法处理是否恰当、得体,更与刻 家的人品与修养有密切的联系。临俊的雕刻作品在市场上走俏,可他并不因此追求作品数量而潦草创作;他不怕遭人非议或者被保守者攻击而改弦易辙,他坚持自己的艺术道路,不为“变”而变……艺术最易犯“俗”,就拿老虎这个题材来说,虎的造型如果徒有其貌和势,而无内在精神;又如过分强调凶猛的兽性,而忽略虎性具有与人类和谐、共存的一面,作品境界就会反其道而行,而临俊在追求作品形神兼备的同时,坚持塑造自己心中理想的艺术形象,让作品有一种“灵和之气”。
和临俊有过接触的人,都对他平和、谦逊的性格,对他勤奋好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有深刻的印象,他的人品和修养在他的作品中有自然的流露。这,大概是他的艺术创作保持应用艺术品位和格调的根本原因吧!
代表作品
邱临俊的作品众多,题材常以人物、动物、草虫为主,配以大面积书法雕刻,达到诗书画的统一。有葫芦《虎啸龙吟》《溪山雪渡图》《鱼跃龙门》《金刚经》《西路军往事》《解放兰州》《西北四珍》《八骏图》《伏虎罗汉》《上山虎》《双虎》《空悬明月待君王》《兰亭序》《纯书法葫芦》《虎啸山林》《赤壁》《雪夜苍茫断俗踪》《九歌》《南无观世音》等经典名作。还多涉及牌匾、楹联、骨雕、竹刻、木雕、石刻等领域。
虎啸龙吟:作品尺寸:高71厘米,藤柄高14厘米,总高85厘米,下肚直径19厘米。主图题字:虎啸龙吟,登攀壮怀动廖(liào)廓(kuò),纵横豪气走风雷。
《虎啸龙吟》图刻的是一只上山虎登上高山之巅,进入云中仙境并与神龙对话的场景。《虎啸龙吟》中两个王者在巅峰不期而遇,霎时间,周围浓云密布,水雾蒸腾,此情此景,何等壮观!画面不仅让人感受到王者对话时的欣然快意,又从深层面揭示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自然真理。整个作品折射出一种包容万物的胸襟和壮怀激烈的美学原则。
社会评价
无师自通
邱临俊从未接受过正规艺术训练,青春期读的是文秘,课余时间经常往图书馆跑,接触到了很多艺术理论和雕刻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在一银行从事会计职务,当时他的周围亲戚中有几个是雕刻葫芦的,后来有内行人建议他应朝雕刻发展。于是他就利用亲戚朋友所提供的大量前辈作品照片自我学习----方法是:熟悉了多个雕刻门类艺术的技法细节,并提炼出高手们雕刻时全然不同的独特手法,此所以邱临俊宣称,他的老师就是他自己。他多年如一日,艰苦创业,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技法体系,从作品原料的种植、采购、方案制订及实施,到攻克种种难关和最终的艺术鉴定,无一不亲自严格把关,他经常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创作出很多有艺术价值的作品,现在的作品已经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奖项。
骄傲
说起
兰州刻葫芦的话题,这个手艺行业一直以来被很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困扰,发展的进程举步维艰。看目前很多工匠的刻法如出一辙,相互模仿盛行,多年来市场上都是千篇一律、没有艺术生命的商品之作------已是一个不争的实事。笔者以为作品脱离传统书法和绘画的基本原则和知识而盲目创作,是造成困境的根本原因。在当今这个传统文化已受到所谓现代文化严重冲击的时代,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们本来开始对传统文化陌生了,加上城市里的年轻人也很少有从事刻葫芦这个特别苦累,又不能马上赚钱的行业,更别说在这方面独辟蹊径,开拓创新了。这些情况已有目共睹。如此下去整个行业必陷入危境或者已经危在旦夕!当下,包括雕刻葫芦在内的我国很多民间传统手工艺都面临着如何传承的严峻问题,很多有识之士也表示了深深的忧虑。作为一个年轻人,邱先生确实很不简单,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传统艺术的深厚理解,以及生俱来的艺术灵感和惊人天赋。并且他已经把当代刻葫芦艺术的全新面貌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他是兰州刻葫芦艺术的骄傲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