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郇膏
清朝江苏巡抚
刘郇膏(1818~1866),字松岩,河南太康人,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官至护理江苏巡抚,卒赠右都御史
生平经历
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江苏即用知县
咸丰元年(1851),署娄县知县,有政声
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起义军攻陷江宁(今江苏南京),扬州镇江相继失守。小刀会首领刘丽川上海起义,攻陷川沙南汇嘉定宝山青浦诸厅县。巡抚吉尔杭阿命令刘郇膏随军围剿,刘郇膏率漕勇三百人收复嘉定,暂代知县事,选丁壮严守望,稽保甲,籍游民,民心大定。叙功,加同知衔,赐花翎。补青浦知县。
咸丰八年(1858),调任上海知县。租界华洋杂处,数次结怨,刘郇膏不畏权势,处置公正。有人招工,诱逼出洋,刘郇膏亲自登舟搜获,并追回已被逼出洋的人,民众感激,洋人也信服。苏州杭州失陷,上海陷入太平军的包围之中,刘郇膏训练民兵,四乡设二十局,用以保卫。李秀成攻陷松江,进犯上海。刘郇膏登上城墙坚守十余日。此时,大官们纷纷避居上海,有人建议迁徙。刘郇膏说:“上海占据海口,为军饷的来源,他日收复全省,必自此始。奈何放弃而离开呢?”
咸丰十一年(1861)冬,太平军再次攻陷浦东诸厅县,上司命令刘郇膏前往救援,刘郇膏回答说:“敌军气势正旺,宜守不宜战。”上司不听,率练勇乡团出战,果然失败,于是专心守城。为政的成绩上报,加道台衔,以知府任用。擢海防同知,破格提拔为署江苏按察使。不久,实授江苏按察使,命署江苏布政使,这是非常罕见的。
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至上海,命刘郇膏总理营务,转运无缺,并且负责支持曾国荃的江宁大营,两军月饷二十万,都取自于上海。刘郇膏修浚吴淞江以通运道,招集流亡的人,通商惠工,善后诸事,依次举行。后来,刘郇膏任护理江苏巡抚,因丁母忧离职归乡。
同治五年(1866),卒。赠右都御史,上海建专祠,祀苏州名宦祠
史料记载
清史稿·卷四百三十四·列传二百二十一》
轶事典故
刘郇膏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奋斗在基层,“诚悫廉正”,“亢直不阿,惠民多实政”,“循声卓著,为江南州县之冠”,被百姓称为“刘青天”。
咸丰六年(1856年),江南大旱,蝗虫成灾,时任青浦知县的刘郇膏赤臂上阵,带领大家驱赶蝗虫,保护庄稼,所撰写的《祭城隍神文》《祭刘猛将军文》两篇驱蝗告神的文章,颇令时人感动,被百姓传诵一时。
咸丰八年(1858年),刘郇膏调任上海知县。当时上海租界的外国人飞扬跋扈,屡构衅端,在走私鸦片的同时,还以招工为由诱逼大量上海贫民出境,企图外运贩卖,而巡抚、道台之类的大员均不敢过问,并准备拘捕告状人向外国人谢罪。刘郇膏闻讯,亲自到租界捜査,结果一无所获。外国人气焰更加嚣张,扬言要把刘郇膏告上清廷,将他革职查办。刘郇膏仍不为所屈,又带人赶赴江岸登上洋轮搜查,终于在轮船底部搜出被绑架的中国人,并及时追回了即将被运送出境的一千多人,“民感之,洋人亦帖服。”
咸丰九年(1859年),刘郇膏以捐献一千缗养廉银率先发起倡议,又提出一个月房租捐充当费用,启动了开浚内外城河工程。在漕河泾的清淤工程中,为提高工作时效,刘郇膏在工程附近的一座小庵中临时办公,亲自坐镇指挥。
作为一名长期扎根于基层的官员,刘郇膏还以革除积弊为己任。刘郇膏就任上海知县之初,经过多次暗访得知,“逢民命案,检验胥役、图保多方需索,邻右多至破家”。为使“需索之弊永绝”,刘郇膏亲定《尸场经费章程》,发布《上海县定尸场经费示》文告,规定“无论报验何项命案,应需尸场棚席厂费,及夫马船只并各书役饭食等项,一应杂用”,皆交给本地大善堂“同仁辅元堂”给发,并刻文于碑立在署门之外。“倘有刁诈之徒,仍敢藉端勒派”,“亦当严究,决不稍宽”,并着为永例。
刘郇膏在上海任职期间,件件桩桩尽心为民的实干,既赢得了同僚“上海诸官吏,惟刘郇膏得民心”由衷评价,也获得了同朝重臣李鸿章“沪中人才多染习气,惟刘郇膏朴实爱民”的盛赞褒奖。
人物评价
清史稿》:沈棣辉平广匪,余炳焘怀庆,其最著也。邓仁堃殚心筹防,不尽见用。朱孙贻提倡团练,振兴人材,实为湘军肇基。刘郇膏主守上海以待援军。皆以一县令有裨大局。
参考资料
实心爱民刘郇膏.中共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河南省监察委员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3:39
目录
概述
生平经历
参考资料